農民在家創業故事

  創業就是折騰,人要有夢想,需要敢闖敢幹。這是很多年輕創業者的內心寫照。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農民在家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用核桃殼種香菇成本低好賺錢

  香菇大戶帥勝杭

  採了山核桃種香菇,割了水稻栽大球蓋菇,廢棄的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收了來培育黑木耳、金針菇、秀珍菇……同樣的土地、同樣的資源,以一種神奇的方式開始新迴圈。這是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亦是一個發展新型農業的夢想,兩個夢想借助科技力量變成生動的現實。

  進入6月,帥勝杭的手機就“熱”起來了,電話一個接著一個。

  大大小小的貨車從上海、江蘇、杭州市區開到他位於臨安島石鎮山川村的種植基地前,等待收購今年的新品。

  “白露到,竹竿搖,滿地金”,說的是每年白露節氣,臨安山農開始採摘山核桃的豐收場面。眼下剛進入夏季,這位山農卻已經靠著山核桃迎來“滿地金”。

  這是怎麼回事?

  “山核桃的廢棄物,最外層的蒲殼和做手撥核桃剩下的硬殼,晒乾、粉碎後做成菌棒,用核桃殼種香菇,就是我的方法。”

  帥勝杭說,家裡有600多棵山核桃樹,靠賣山核桃每年有10多萬的收入。如今,利用山核桃殼種香菇,去年60畝地產值超過400萬元。

  杭州農科院的專家說,利用農業廢棄物種植食用菌的案例,還有水稻、桑枝、桃條、玉米芯、茭白葉等多個有意思的版本。今年,它們將“組團”代表杭州衝擊浙江省科技進步獎。

  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核桃殼可以種香菇

  臨安島石鎮,約有核桃林8.5萬畝,是杭州山核桃主產區之一。

  這裡的祖祖輩輩靠山吃飯,憑辛苦賺錢。

  老帥說,如今的收穫,源於當初的一個變廢為寶的夢想。

  “有一年,說好到我家幫忙摘山核桃的安徽工人不來了,一打聽,說去種香菇去了。採山核桃收入不低,難道種香菇會有更好的收益?”帥勝杭很好奇,跑到安徽去取經。

  地裡轉一轉,心裡就有了底。他發現,香菇的行情挺不錯,臨安的核桃每年就採一個多月,可以考慮發展副業。最重要的是,當看到培育香菇的基礎材料時,老帥眼睛亮了。

  “香菇培育除了專用的輔料外,還需要用到雜木屑,木屑要求密度高、不容易腐爛,這種特性跟核桃蒲殼不是很像嗎?”

  帥勝杭人勤快,心思細膩,他有了一個突發奇想:能不能用核桃殼養香菇呢?

  帶著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找到了杭州市農科院的專家。

  “山核桃採收後的蒲殼管理,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臨安核桃多產量大,農戶常常將蒲殼隨手倒在村口、路旁、牆角甚至河道里,蒲殼含有大量生物鹼,很容易造成水汙染,嚴重影響環境。”

  周祖法,杭州市農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長,從事食用菌科研工作20多年,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種植食用菌一直是他所在團隊的主攻方向。

  他說,山川村海拔500多米,周邊群山環繞,早晚溫差大,且蒲殼資源非常豐富,是栽培香菇的理想場所。

  菌棒剝殼

  一個大膽的夢想

  反季節栽種搶下市場

  美夢成真,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

  農業科研開發,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等待。

  香菇怕熱,傳統栽培模式採摘時間為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4、5月。而臨安山核桃採摘期每年11月結束,如果要利用核桃殼,就意味要反季節栽種。

  用哪個品種的香菇,如何保證產量,核桃蒲殼和硬殼的填充比又是多少?

  “我們開展了試驗,研究各種比例的配方,並從幾十個品種裡挑出‘武香1號’和‘香菇18’,它們耐高溫、產量穩定,經測試營養價值一點不少,這樣的技術在杭州市尚屬首次應用。”周祖法說。

  這個大膽的夢想,經過幾年的研究,最終確定了最佳配方。

  去年,帥勝杭開闢了新基地,大規模投入生產。基地以採收夏菇鮮銷為主,利用臨安山區晝夜溫差大的優勢,搶下香菇淡季供應的市場。

  “去年收購價最高10元/斤,請了70多人幫忙,光發工資就用了20多萬元。核桃蒲殼不需要成本,硬殼也便宜,一畝地比傳統方式降低了5千多元成本,長完香菇的菌棒也是極好的天然肥料。”

  談到未來,老帥說,還有更多的夢想。

  “今年新基地啟用,保守估計產值能有600萬元。這裡空氣好、水好,冬菇味道鮮、有嚼勁,未來主打生態牌。我和老婆還在基地裡種下了葡萄苗、櫻桃苗,在水塘裡撒了魚苗,要創業,就要做得比別人好。”

  如今,老帥已經給自家的香菇訂製了新的包裝盒,商標註冊也在審批中了。今年,他還計劃種植冬菇,保證全年都能提供優質的香菇。

  2:土豪老闆種水稻建酒窖釀酒也賺錢

  周平每天最高興的事不是呆在豪宅的地面樓上溫馨的房間裡,而是每天帶著孫兒們到地下酒窖裡去走一走、看一看。他舀出一勺酒對記者說:“這每一滴酒都有米香味,搞水稻種植我更有勁頭!”

  正值春播時節,湖南省長沙縣江背鎮印山村的農民周平越來越焦急,他趕忙跑到黃花鎮永吉種植專業合作社談成了初步協議,要求合作社今年代種水稻,專供20萬斤優質稻穀。這樣迫切的“訂單農業”源於周平自家地下酒窖釀製的美酒銷售一空,導致原材料大米供不應求。

  十年前一個奇妙的想法,讓當時50歲的周平在新建的毫宅下“挖地三尺”?建酒窖釀美酒。發展到今天,一個小酒窖如今已註冊成了大酒廠,更重要的是,隨著對原材料大米的種植帶動,讓一個昔日的長沙工業大村重新找回了種糧產糧的動力。

  毫宅下挖酒窖,釀美酒帶動農戶水稻種植

  身披一件舊夾克,腳穿一雙土布鞋,揮起鋤頭挖酒窖,記者眼前的周平似乎與擁有富麗堂皇的毫宅主人不相關,更與網上報道的“土毫”標籤一點也不貼,儼然一幅典型農民的形象。

  聊起他自挖酒窖的故事,他平實地說:“我是農民,幹活有倔勁,所以在自家屋下挖起酒窖才不愁辛苦;以前做水泥生意有了點資金的想法,認為建酒窖,釀出來的酒大家放心,鄰舍們可以買到便宜的酒;而且酒賣得越好,米就要得更多,這樣才能讓老百姓願意種糧,並且讓農民賣糧不再難。”

  周平家裡有五兄妹,家境貧窮,自幼懂事的周平只在學堂學習了一年半時間,便輟學在家,幫父母分擔力所能及的事情。窮苦的孩子早當家,19歲那年,周平開始學做泥工,***,隨著所在村開始興建水泥廠,周平開始創業,正式成立個體戶,專營水泥製品,也因此掙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後來生意越來越好,賺錢也越來越多。

  有了錢,該幹什麼最有前景?按照大多數農村人的想法當然就是蓋個新房,可是不甘心的周平總想要幹件不一樣的事。2003年,正值他所在的印山村“水泥工業的快速發展期”,做水泥生意的人越來越多,相反種地種糧的人日趨減少。

  “幹同一起事,別人快起來了,我就要慢下來。”憑著這種最質樸也最靈光的認識,經過到浙江等地的實地取經,他放棄了幹水泥行當,而萌生了種糧釀酒的想法。當年,他自家只有5畝地,於是還承包了別人10畝地,種起了糯米水稻。然後,周平利用建新房的契機,在地下自挖酒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一個幾百平方米的酒窖竣工了。隨之,他用自種的糯米、當地香甜的清泉,專業釀造純糯米酒、高粱白酒、稻穀酒、楊梅酒、草莓酒等黃酒。

  由於周平釀成的酒口感香醇、價格優惠,黃酒近銷鄉鄰,遠銷湖南各地。隨著酒的需求量增大,原材料優質糯米的供應量短缺。2006年,他又承包了30幾畝田,帶了一家人自己種糯米水稻,並依託當地農戶,定做、定收、定價的方法來獲取優質糯米,這樣不僅確保了高質量的糯米源源不斷地供應,又幫助當地農戶種植水稻來增收。

  釀酒如同種糧,讓每一滴酒都是“放心”釀製

  隨著釀酒的名氣日漸提升,周平開始興辦麻姑井黃酒釀造廠。到2014年,周平的酒窖已經擴大到1200平方米,裡面設有很多小儲酒室,儲酒量達150噸,並設有專業的化驗室等,周平告訴記者,這些藏酒一般都釀造幾年了,時間最長的有七年,但由於大部分買酒人是農民兄弟,所以即使到今年春節,他都以每斤酒10元的優惠價格來銷售。

  與對釀酒的每一個環節精細把關一樣,對原材料糯米的選取非常“苛刻”,種植出的大米無零汙染是首要要求。但由於所在的印山村長期以來依靠水泥發展壯大,同時也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大部分村民們一樣,周平擔心,水泥及其雜質的長期沉澱會侵襲、毒害土壤,從而影響水稻的品質。

  為了讓這個擔憂不成現實,從2012年起,周平主動減少了在本村的糯米水稻種植面積。但口啤越來越好的酒窖還要擴建升級,怎麼辦?周平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是與土質好的其它地方水稻種植合作社聯營,同種植大戶簽訂“代種合同”,合同中列明瞭嚴苛的標準:如不噴農藥、不施化肥,種出來的糯米不僅要零汙染,而且是原生態;二是要在今年帶頭成立糯米水稻種植合作社,自己出些資金,政府給予扶持,下大力氣治理村裡土壤汙染問題,種出優質放心的米。

  如此嚴苛的種植要求自然讓產糧成本成倍上升,周平計算了一下,與自己在本村種相比,“外地代種”20萬斤稻穀,則成本要高出46萬元。但算算長遠帳,多出一些錢,多產優質糧,釀造放心酒,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民兄弟多種田,多增收,讓賴以生存生活的鄉村更添一分水稻之美,更增一份田園之綠。

  3: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憑藉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資訊,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秸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裡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併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藉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儘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隻,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銷售獺兔2萬隻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一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援和他自己研製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一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位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援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絡,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裡,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飼養配方、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隻,銷售額700餘萬元,利潤300萬元。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