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小故事三篇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餐飲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餐飲市場日漸成熟,餐飲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下面是小編帶給大家的。

  餐飲創業小故事一

  在決定從事餐飲行業之前,張明其實已經算是一個成功的老闆了。當時他在江蘇常州擁有4家傢俱專賣店,併成立了公司,堪稱是區內傢俱銷售行業的領軍人物。戲劇性的變化出現在2003年9月。當時他在報紙上看到當地一家著名的餐飲企業僅僅用了2年時間就成為常州名優企業10強,店主個人賺了將近半個億。當時正面臨企業經營瓶頸期的他很容易就動心了。從小成長在常州的張明認為當地餐飲業市場空間很大,所以決定涉足餐飲業。

  蘇南一帶的飲食口味都比較清淡,張明覺得如果經營本地菜的話競爭對手太多,所以決定尋找一種全新的產品介入。在一次前往四川旅遊的行程中,他嚐到了正宗的四川火鍋,他認為這種濃重的口味,一定會讓吃慣清淡口味的江蘇人感到新鮮。所以他很快決定開一家正宗的四川火鍋店。那年10月份,張明花高薪買來正宗的四川火鍋配料,並投入50多萬元,在常州開了一家火鍋店。這種麻辣的口味讓本地人感到很新鮮,再加上天氣漸冷,在這個100多平米的店裡,幾乎天天爆滿,在第一個月,張明的銷售額就達到了9萬多元,第二個月上升到十幾萬元,以後幾乎都保持在15萬左右。嚐到甜頭的張明覺得成功似乎觸手可及,所以他決定擴大規模。為此,他在當地某著名的餐飲一條街選中了一家超過500平方米的一樓門店,三個月後又接手了門店的二樓,並再度投入50多萬元進行裝修,並於2004年年中開門納客。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生意突然就冷清下來了。不管是原先的老店還是新開的樣板店,每天的客人都比原先預料的少了許多。在推出優惠促銷和廣告攻勢等手段卻無果之後,張明認為是消費者的口味發生了變化,於是決定改做當地的菜。可惜,在同一區域經營本地菜的餐館此時已經遍地都是,而張明又找不到更有實力的主廚掌勺,生意自然也一直沒有起色。一年後,張明最終只得辭退工人,關上了店門。

  餐飲創業小故事二

  “從開出第一家川菜館到今天,其中能稱得上創業轉折點的時間有兩個,一個是2003年4月份,一個是2006年12月份。”昨日,青島古街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曉煜以兩個“時間點”為開始,講述起她的創業歷程。她說,2003年4月是非典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2006年12月她企業裡的員工、河南濮陽小夥楊佔奇遭遇車禍離開人世前,他家人把他的眼角膜捐獻出來,整個事件《青島早報》曾全程跟蹤報道。非典給她的創業帶來一次飛躍機會,“楊佔奇事蹟”則促使她樹立起全新的企業文化價值觀。

  非典給她帶來機會

  曉煜告訴記者,在2003年非典來臨前,她經營兩家小川菜館,生意都很紅火。但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一下把青島餐飲業推到了“冬天”,也把她的兩個菜館生意幾乎扔進了冰窖。

  “當時不少飯店或關門或停業。”曉煜說,但她始終堅信疫情終將過去,於是她不僅沒裁員,還向在非典期間就餐的顧客表示感恩,重新裝修店面,確定連鎖發展目標,果然到2003年下半年,非典疫情過後,飯店、餐館重現輝煌。她經營的川菜館一下就吸引了三個加盟店面,創業完成一次大飛躍。

  員工事蹟觸動她心

  目前,曉煜和丈夫共同創業的川菜館已有了7家連鎖店面。“本來,此前以利潤為導向,做大做強是企業的主要目標,但員工楊佔奇的事蹟讓我轉變了這個想法。”曉煜介紹,去年12月23日,員工楊佔奇被一輛摩托車撞傷去世,在他去世前1小時,弟弟楊佔京代他捐獻出眼角膜。楊佔奇因此成為我市第一個捐獻眼角膜的人。整個事件,《青島早報》全程跟蹤報道後,島城上千名市民自發掀起一場捐獻角膜的行動。

  餐飲是個“良心行業”

  “楊佔奇一個人的行為通過媒體宣傳,影響了眾多城市居民對遺體捐獻的觀念變化,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曉煜說,這件事讓她頗受觸動,並促使她把企業目標重新確定為“做最受社會尊重”的餐飲企業。她說,企業在賺錢之外,必須要有社會價值的體現。餐飲業是個“良心行業”,在餐飲業掘金只有大家賺良心錢,生意才能做持久。

  再建五條餐飲街

  市經貿委市場網點處處長劉大川:青島已搭建起青島代表菜的品牌框架體系

  青島近五年來餐飲有何特色,未來美食將如何發展?昨日,記者就此採訪了市經貿委市場網點處處長劉大川。

  記者:未來將如何改造或規劃餐飲街區?

  劉大川:從2002年起,我們一直貫徹以特色餐飲街區建設為龍頭的思路,先後規劃建設了雲霄路海鮮美食街、登州路啤酒文化街等7條特色餐飲街區。到2012年將再培育5條新的特色餐飲街區。

  記者:青島餐飲最近五年來的發展在哪些方面體現了特色?

  劉大川:品牌建設是青島餐飲業形成特色的主要途徑。2002年組織開展了青島特色小吃的評選,認定了50個青島特色小吃和風味小吃。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在全市組織開展了青島海鮮菜的評選,評選出37例青島海鮮名菜和57例海鮮優秀菜。2005年通過挖掘提煉青島菜和青島特色小吃的概念和特點,初步搭建起青島代表菜的品牌框架體系。

  記者:我市在發展大眾化餐飲、早餐市場方面有哪些變化?

  劉大川:幾年來,我市在市區共發展“綠色早餐”車***亭***400多個,每天近7萬名市民受益。

  餐飲創業小故事三

  12歲“不差錢”女生為創業離家

  “以後會不會還這樣” 她回答“不一定”。我們每個人小時候可能都做過這樣的夢:自己突然長大,個人創業經歷,然後像大人一樣去闖蕩外面的世界……家住合川的12歲女孩小米也這樣想了,而且她更有冒險精神:為了“創業”,真的和另一個女孩離家出走,找工作去了。

  對這樣一個愛幻想又大膽,有幾分早熟實際上又很天真的女孩,你也許想先了解一下她的情況吧,那麼就讓我們先看看小米是個什麼樣的孩子。小米圓臉、纖瘦,雖然只有12歲,但1.60米的身高,還有稍顯成熟的衣著,讓她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不過,她頭上的卡通髮卡還是透露了小女孩應有的天真。

  小米的爸爸老米是個工程老闆,家庭條件很好,屬於“不差錢”那種。在爸爸心目中,女兒很乖巧,不會離家出走,這次失蹤很可能是被人拐騙了。這個女孩說,自己出走“純粹是想創業,掙不掙錢無所謂”。我們想,這是因為她對外面的世界期待太多。爸爸找到她之後,她告訴我們並沒有絕了再出去“闖世界”的念頭。如果你對處理孩子的這種心理有經驗,也許可以告訴老米,他現在怎麼做最好。

  同學們給她湊了路費,4月22日晚,我們在沙區天陳路交巡警平臺看到了小米。她是在離家出走2天后,被父親找到,“扭送”到天陳路平臺的。個人創業經歷,小米在合川某中學上初一,今年春節前夕,她和幾個同班女生在一個廢品收購站看到了一本雜誌。“名字我記不起了,上面寫了很多別人創業的故事,還有很多漂亮的衣服圖片。”在平臺待了2個多小時後,小米開始對我們無話不談了。“聽說賣衣服能掙很多錢。”她們連“創業”方式都想好了。

  但事到臨頭,幾個女孩“變卦”了,她們擔心後果:“萬一爸爸媽媽找我們怎麼辦?”“我作業還沒做完。”“我們還是等放暑假的時候再出去嘛。”堅持“原則”的只有小米一個。這時候,她碰到了另一個“志同道合”的女孩小娜。小娜13歲,和小米同一個學校,但是上初二。小娜平時成績不大好,不想讀書。但媽媽望女成鳳,不惜來回奔波,每天都要親自把女兒送到學校上課。

  小米把自己的決定告訴了那幾個曾經一起計劃的同學,她們很羨慕小米的“勇氣”,個人創業經歷,也盡了朋友的“義務”:你5元、我10元地給小米湊了上百元路費。“我以前借過100多元給同學,出發前也全要回來了。”小米說,21日上午,她和小娜相約離開了學校。

  花100元打摩的到了沙坪壩,就這樣,2個小女孩在合川打了一個摩的,坐到了沙坪壩,光車費就花了100元。她們到沙坪壩三峽廣場後第一件事,就是看哪家店門口貼著招聘啟事,她們要找工作。聽說賣服裝能掙錢,她們首先到一家服裝店應聘。老闆問她們:“你們多大了?”“16歲”“16歲太小了,我們不要。”“說錯了,我們18歲。”“那你們對工資有啥要求?”“沒要求,隨便。”

  老闆仔細看看她們,還是覺得不靠譜,於是找個藉口打發了。她們到過一家美容院,自己覺得不好,離開了。直到晚上,她們在一家酒吧找到了落腳之地。酒吧老闆後來告訴我們,兩個女孩來的時候說自己18歲,讓她們拿身份證來看。回答沒帶在身上,第二天拿來。後來,老闆得知她們沒地方住,收留她們在酒吧住了一晚。工作則等看到身份證再說。

  老爸把女兒“釣”出來了,好不容易找到份工作,2個小女孩肯定要“顯擺”一下了。個人創業經歷,小米在電腦上聯絡上自己的一個同學:“我找到工作了。”那邊同學回答說:“好安逸呀,我也想跟你去長長見識!”小米當然答應了,和這個同學約好在沙坪壩火車站見面。小米哪裡知道,電腦那邊想見她的不是同學,而是自己的老爸。

  原來,老米料定女兒不會跟自己聯絡,一定會跟她的同學聯絡,於是早做好了同學的工作。第二天,老米先到沙區天陳路平臺報了案,在平臺交巡警的指導下,個人創業經歷,到火車站“赴約”。果然,小米和小娜如約在那兒等著“同學”了,老米把小米“扭送”回了天陳路平臺,因為他不相信女兒自己會離家出走。2個女孩的父母都懷疑女兒是被人拐騙,得知真相後,震驚之餘,趕緊先把自己的報案撤了。

  個人創業經歷,臨走前小米跟我們有簡短的對話,“小米,以後不會這樣了吧。”我們問。“不一定。”小米淡定地回答。“那下次你要到什麼地方去,是悄悄走呢,還是會跟爸爸說一聲?”“那要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