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畫蝦勵志故事

  說起齊白石,可謂家喻戶曉,與張大千齊名的齊白石老人,有著怎樣的勵志小故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厲歸真自幼酷愛繪畫,善於畫牛和虎,也兼畫些禽鳥花卉。由於自小生長在農村,經常接觸許多牛,對牛的形態習性有很深的瞭解,所以把牛畫得非常生動逼真,深受人們稱讚。可是牛隻是鄉村山野常見之物,一般權貴名門都不太願意把牛的畫掛在自己廳堂,把牛視為不雅,人們認為在廳堂裡只有掛上一幅“老虎圖”才顯得府第威嚴大方。所以厲歸真畫的牛很少有人問津。除了在下等酒肆換杯酒暖暖身外便無出路。為了適應一些上層權貴雅士的需要,厲歸真只好開始學畫老虎。可是開始時畫的老虎總不大像老虎,沒有虎威虎氣。畫來畫去反而有些像牛,因為他長期以來畫牛畫慣了,人們稱他畫的老虎叫做死老虎。厲歸真為此事十分苦惱。

  厲歸真受了這樣大的打擊,反而激發他下狠心,一定要把死老虎畫成活老虎。此後,每天一大早就備足乾糧和筆墨紙硯,深入猛虎喜歡經常出沒的荒山野嶺,可是一連跑了好多天,連老虎影子也沒有見到。後來山民告訴了,老虎習慣白天伏在密林中休息,只有晚上才出來捕食。這樣,他便找了一棵較大的樹,在上面搭了一個隱蔽的棚子,自己便在棚子裡住了下來,等待每天太陽落山後,觀察老虎出沒情形,仔細地觀察老虎的各種動態;坐的、伏的、蹲的、撲食小動物的種種動態和神貌,特別觀察老虎發威時的威猛雄姿。把觀察到的形象畫成白描記錄下來,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積累了大批老虎的畫稿,同時為畫好老虎打下紮實的基矗為了更進一步結合老虎的運動姿態,專門向獵戶買了一張虎皮,在畫虎前便將虎皮披在自己身上,模仿老虎種種動作,在家裡跳跳撲撲,仔細琢磨老虎神態特徵,以便增強對老虎的想象力,做到畫虎心中有數。厲歸真經過一段艱苦的深入老虎生活後,畫虎的技藝大有長進,畫出來的老虎無不栩栩如生,有猛虎下山,有餓虎撲羊,有仰天長嘯……昔日認為厲歸真畫的是死虎的人們,已轉為刮目相待,大家都爭著要買他的老虎,真是門庭若市,應接不暇。

  古語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厲歸真為了把死虎畫活,不懼艱難和危險,深入荒山猛虎出沒之叢林,獲取老虎的第一手材料,這樣才能把老虎畫得超群出眾。這個故事對我們今天的文藝創作仍然大有裨益。

  一代藝術大師齊白石所畫的蝦是非常有名的。他筆下的蝦,活潑生動,就像正在水中游動著一樣,一節節的蝦身透明而富有彈性,長長的蝦鬚和兩隻蝦螯也好像在不停地擺動著。而且,有的人可能還不知道,這一隻只活靈活現的水墨蝦,在齊白石的筆下不到一分鐘便能畫一隻。後來有不少人學齊白石畫蝦,但這份功力都是望塵莫及。與齊白石有過交往的呂宜園所撰寫的《看齊白石作畫》一文就詳細地寫到了齊白石畫蝦的情景。

  呂宜園自幼喜愛書畫。上大學時,他對齊白石就非常仰慕。上世紀40年代中期,呂宜園住在北京石駙馬大街,距離齊白石所住的跨車衚衕很近。有一天,呂宜園隨齊白石的同鄉應邀到齊宅小酌,受到了主人的熱情接待。他們到達之後不久,院子北面的屋子裡就準備好了酒席。屋中的地上還擺滿了畫,墨色淋漓,並沒有乾透,正在那裡晾著。這是呂宜園第一次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而且一下子就能看見這麼多,真是大飽眼福。

  吃完飯,呂宜園開口向齊白石討要一張畫,老人很爽快地答應了。隨後,齊白石凝神定氣,濡染大筆,飽蘸西洋紅,先畫了兩個大桃子,再換筆蘸墨,很快畫好了桃枝。呂宜園仔細觀瞧,只見桃大如鬥,鮮豔圓潤,非常飽滿地懸掛於枝頭,頓時大喜過望,連連感謝齊白石慷慨贈畫,還略帶遺憾地說道:“久聞齊先生畫蝦精妙,可惜我沒見過,殊為遺憾,只是今天先生太累了,我不敢再麻煩了。”聽呂宜園說完,齊白石也不答話,又拿出一張紙,抄起大筆,先在調色盤中把墨調勻,再從小水盂中舀出一勺清水滴入筆頭和根部――他要演示蝦的畫法。齊白石讓筆尖向左,筆頭與桌面大概呈40度角,用力一按,因根部被那一滴水給沖淡,所以紙上便現出了一個極淡的圓點,他又隨手在圓點的右下角補了一筆,一半壓住前一筆,一半露在外面,斜入蝦的頭部,並在兩側各點了一下;畫完這些,他握著筆,一節套一節,以向上隆起的形狀畫了六節作為蝦的身子,再趁勢向前一拉,又側著筆上下兩抹,就畫好了蝦尾,接著添上足和螯,然後用更濃的墨畫上蝦眼,又在背部點了一下。至此,蝦的主體就畫完了。齊白石換成小筆,開始畫蝦鬚。眼見他只是簡簡單單地從蝦頭的前部向後撇了幾條長鬚,一個大蝦就畫好了,前後所耗費的時間真的還不到一分鐘。

  後來有一次,呂宜園又去跨車衚衕拜訪齊白石,把自己從那個弟-子那裡聽到的話告訴了老人,正在畫蝦的齊白石當即把紙一翻,在紙的另一面畫了一隻頭朝左的蝦,再翻過來,蝦頭就朝右了。兩人相視而笑,而齊白石的敏捷思維和幽默也給呂宜園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齊白石畫蝦的故事啟示

  62歲時,齊白石在案頭水碗裡,長期養著數只活蝦.蝦兒們的騰躍嬉戲,不單為老人增添了生活樂趣,也為藝術家激發靈感提供了契機,但這時期,他筆下的蝦還太重寫真,形似而神不足.66歲,齊白石筆下的蝦產生了一次飛躍.蝦身有了質感,頭、胸前端有了堅實感.腹部節與節若斷若連,中部拱起,似乎能蠕動,蝦的長臂鉗也分出三節,最前端一節較粗,更顯有力.蝦的後腿由10只減為8只.注意:鄭板橋有句雲“刪繁就簡三秋樹”,道明瞭中國藝術“簡化的藝術”真諦.齊白石移植於此,獲得成功,何其可感可佩!

  68歲,他的蝦又一變:腹部小腿少到6只,蝦眼由原來的兩點變成兩橫筆,最關鍵是頭、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筆濃墨更顯出白蝦軀幹的透明.至此,齊白石完成了一個創造過程,臻達形神兼有,栩栩如生!

  藝術求索不可終止——70歲的齊白石又有意刪除並不損害蝦的真實性的腿,到他78歲時蝦的後腿只有5只.到80以後,他的蝦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精確的體態,富於彈力的透明體,在水中浮游的動勢.藝術造形中講求的“形、質、動”三要素都臻於完美的境界.

  齊白石曾說:“餘畫蝦數十年始得其神”,他還說:“餘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再變色公深淡,此三變也”.齊白石畫蝦三變作為藝術給予人們留下的啟示是多樣的.但我想,最重要的應是一種不斷探索勇於進取敢於否定自已的實踐精神,這一點的意義,怕又不限於藝術領域吧

>>>下一頁更多關於齊白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