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創業者的故事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創業者的故事,感受她們勇敢的精神,激勵自己克服困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永州85後湘妹微信賣自制芝士條創業,月銷售40萬

  陳小鹿,85後的湖南永州妹子,剪著幹練的短髮,做過7年的化妝師,曾經為許多主持人和明星做造型化妝工作,平均月入7000元,過著小資而平靜的生活。然而,2014年初,在家養病期間,她不經意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自制美食——烘焙芝士條,竟改變了她的人生:從化妝師變身為美食經營者,她的芝士條風靡了整個長沙,並創造了7天通過朋友圈銷售收入15萬的記錄,月銷售額高達40萬。

  經過近一年半的經營,她的吃貨粉絲累計近8000人,發展了20多個代理商,代理商的利潤少則兩千元,高則達4萬元。

  每月只賣7天的芝士條火爆“朋友圈”

  見到小鹿時,她正拿著兩臺手機不停地在微信上忙碌,她說:“因為現在正是我們家芝士條接訂單的時期,早上7點半起床,打包發貨到中午12點,下午就一直接單、回覆微信,都要弄到凌晨三點。”

  外界都說微商是躺在家裡刷刷朋友圈就輕鬆把錢掙了,陳小鹿笑言:“確實是這樣的,可背後的辛苦只有身邊的人才知道。”

  剛起步時,她自己一個人在家,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親力親為,常常通宵熬夜為朋友們趕製芝士條,身體吃不消,她說不想拖欠著朋友,接單了就想讓他們第一時間收到芝士條。

  為了保證芝士條的口感,她規定一個月只接單七天。陳小鹿沒接單的時間也沒閒著,通常用來研究和測試新產品、培訓代理。

  為了試味芝士條 從94斤吃到了120斤

  芝士,又稱乳酪,是牛奶經濃縮、發酵而成的奶製品,被譽為乳品中的“黃金”,特別受女性喜歡。在陳小鹿看來,只有不斷研發和測試,新品才能成功推向市場。

  從小就熱愛美食的她,曾為了試味芝士條從94斤吃到了120斤,雖然現在瘦回來了,但是還是忍不住,她說她天生一顆吃貨的心。平時常常和朋友天南地北去挖掘好吃的餐廳,包括各式各樣的烘培,長沙哪家烘培店出了新品,她一定會買回來試味,這樣可以碰撞找出更多新品靈感。

  說起美食祕訣,陳小鹿說,和市面上普通的芝士條不同,她烘焙的芝士條,原材料都是進口、新鮮的,比如法國kiri的乳酪、鐵塔的淡奶油,做出來的芝士口感明顯不同,目前共推出了三種口味,分別是香草、奧利奧和榴蓮坨。

  400人爭做代理 只選了20個

  一個人完全忙不過來,她想到了發展代理的方式。今年下半年,她在家附近小區租了一套房子,簡單裝修了一番,聘請了9個阿姨幫忙,並發展微商代理。

  “當我發朋友圈說招收代理時,報名的有400多人,我在這些人裡面選了20多人,她們大多是是銀行工作者、老師、醫生,成為我的代理就算是我的合夥人,會提供專門的銷售培訓。入夥之前,需要交一萬元押金,如果他不願意幹了,會退還押金,實行末位淘汰制,一個月至少得賣出50盒。曾有一個從來沒有任何微商經驗的代理,7天時間掙到了4萬,我都覺得很吃驚。”

  陳小鹿說,目前她的粉絲髮散至全國多個省市,由於芝士條最好冷凍,可採用泡沫板加冰塊保溫發順豐快遞,長沙市內有跑跑小哥。“以前我一個人單幹的時候,芝士條價格是98元/盒,榴蓮坨坨是128元/盒,現在工作室做起來,成本也提高了很多,但是原料我一直堅持用最好的,價格也不變,我也不會讓我的代理隨意更改價格,我想讓顧客感受到即使品牌做大了還是和以前一樣的純粹,就像是吃到朋友手工做的芝士條一樣。”

  她說沒想過開實體店,“因為既然選擇了發展代理的營銷方式就得對代理們負責,也許以後會開一個體驗店,但不售賣不盈利。”

  化妝師從小就是創業達人

  大學專業主修室內裝修設計,使陳小鹿對審美有一定的認知,她認為“美”的東西都有互通性,從室內設計到化妝師只是改變了“美”的承載體。做化妝師時大概平均月入7000元,7年間結識了許多愛美的女性,為她的創業道路提供了許多幫助。

  事實上,朋友圈賣芝士條已經不是小鹿的第一次創業,她14歲便拉起推車賣羊肉串了。

  “當時暑假在老家的超市門口擺攤,自己當廚子學著烤羊肉串,當然是以失敗告終。大學期間,坐火車去廣東進些耳環、首飾然後放上淘寶賣,行情不錯,掙到了自己的學費。因為自己後來做了化妝師,所以在淘寶上賣那種找工廠加工的化妝品,還曾出過化妝攻略,甚至還有人找我來出書,後來自己開了化妝培訓學校,陸續共收了2000多個學員。”小鹿笑言道,都說葡萄酒與芝士絕配,說不定以後還會去酒行業摸索。

  因為創業遇到了失聯多年的摯友

  每個女性創業者在創業途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困難最初是一個人單幹的時候體力不支援,完成不了那麼多訂單量。如今工作室開起來了,管理成為一個難題,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問題,這也是挑戰的樂趣。”陳小鹿說自己一直挺幸運的,不管是顧客還是身邊的朋友都很支援她,平時過年過節都能收到很多禮物,都是微信上的顧客寄過來的。

  “我有一個特別好的朋友,失去聯絡很多年,沒有電話,我有試著通過社交網路,微博、人人網等去找她,都沒有找到,後來有聽說她出國了,就沒有再找她了。突然有一天,她加我微信,找我買芝士條,繞了地球一大圈最後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再見面,原來她現在也在長沙。”

  二:

  50歲女記者中關村創業的成功經歷

  三年前,我從奮鬥了二十多年的新聞戰線退了下來.多年來東奔西跑,緊張忙碌的生活一下子歸於平靜.

  接下來,安適祥和的背後是無所事事的空虛和寂寞.每天睜開眼晴首先想到的就是:今天干什麼?

  曾有一位做了多年校長的大姐在離開工作崗位後,說過一句話:我們這年令,死去太早,打工太老,打麻將正好.當我在麻將桌上消磨了一段時間後,不屈的性格和要強的個性使我又打起揹包上路了.

  這一站我來到了北京,五十歲的女人也加入了北漂的隊伍.

  北京的中關村是我早就嚮往的地方,那裡是中國的矽谷啊.這裡人才薈萃,科研院所聚集,商業活動頻繁-----,當然也是創業的黃金寶地.

  聽一位朋友說有十萬左右可以開一家電腦和辦公裝置的維修公司,我就開始動起了腦子.

  來到北京的第二天,我就在中關村的幾個電子城之間來回穿梭,物色可以紮根的地方.

  當時科貿電子城正在招商,我找了一間大約有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間,當時房租每月是一萬八千元.我又跑到矽谷電腦城,看中了幾乎是在門口的一大間房子,並與當時矽谷的負責人非常能幹的池陽談妥了價格,她將年租金從二十四萬最後讓到了十八萬元.還耐心地向我講述了矽谷電腦城曾經輝煌的歷史,熱情歡迎我們加盟.基本敲定後我走到外面觀察大環境,決定下午就來交定金.

  中午,在一個小飯館隨便要了個蓋飯,邊吃邊聽人們在議論生意不好做了等等,說前幾年裝一臺電腦可以賺上千塊,而現在賺一百元都不容易了.並說矽谷這幾年走下坡路,電子城都集中在海龍那邊,大多數人都不到這邊來了.並說那邊的鼎好電子城已經火起來了,如果能在那裡找間門面生意肯定不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還沒吃完,我推開飯碗起身就走.

  就這樣,我在鼎好電子城四樓找到了一間也是二十六平米的精品間.當時的月租金是一萬多元,我二話沒說,當天就簽了合同.

  從西安來北京時身上帶了一張信用卡只有五萬四千元.好在先交三個月押金,加上辦執照已經能夠開業了.

  都說萬事開頭難,這話一點不假,我的<超仁電腦維修中心>開業時,正是這個行業的淡季,加之沒有經驗,也沒有老客戶,每天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我是個門外漢,對電腦除了會開關,會打字外其它一無所知.幹這一行我是從什麼是主機板,什麼是硬碟,什麼是記憶體學起的.而到現在已經成了專家了,只要客戶在電話中告訴我,他的電腦故障現象,我就能判斷得八九不離十.

  記得剛開業的半個月左右,西安一位老朋友來北京出差到我這裡看,他坐了一上午沒見到一位顧客,非常耽心地問我:這樣下去能行嗎,你有多少錢往裡賠呀?

  我確實沒有把握,一點經驗沒有,每天不掙錢但房租,工資及一切費用是必須要出的.頭一個月就賠了一萬五千元.晚上開始睡不著覺了,時時刻刻都在想著:還能堅持下去嗎?再這樣下去我的那點家當可要賠幹了.就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我在自已的手機開機屏上打了六個字:堅持就是成功!最困難的時候,我牢記一句名言:任何事情的成功,往往在於再堅持最後一下的努力之中.

  我不是商人,從未經過商,但我有信心成功,那就是努力尋找突破口,不退縮,不迷茫,極積進取,大智若愚.要想取勝,要想取得客戶信任,並能有口皆碑,必須有誠信,提高服務質量.我為公司制定了一個宗旨:誠信為本,精藝求精,用心打造維修金牌!

  無論什麼人,只要來到我們超仁,都是笑臉相迎,笑臉相送.實事求實決不騙人.

  凡是客人送修的電腦無論修好與否都主動幫助擦乾淨,對於體弱有病或老年人,就安排人送下樓.長此以往,大多數客戶都是朋友同事或鄰居介紹來的.

  在渡過最初艱難的三個月後,鼎好<超仁電腦維修中心>在中關村已經小有名氣,技術力量也日益壯大.三年多來,我們培養起來的技師沒有一個跳槽的.無論是筆記本,電腦主機或顯視器,印表機等辦公裝置都能修的得心應手.成功率很高.

  無論什麼節日,我都是和我的員工們一起過的,每個月最少在一起聚餐一次,使他們有一種大家庭的感覺.我把員工當成自己的孩子,關愛備至,從如何孝敬父母,到將來怎樣教育下一代,以及做人的準則都給他們講述.大家很團結,誰要是休息一天,第二天來上班總是說:不在超仁真沒意思.

  超仁的員工,個個都是孝子,我要求他們經常給遠在外地的父母寄錢.一個小夥子告訴我,春節回去後,他給爺爺奶奶三千元,還買了禮物,奶奶逢人就誇,結果整個小區都知道她奶奶有個好孫子.我就表揚他做的對,他得到的將會更多更多.而且是無法用金錢來恆量的.

  來北京創業三年多了,我的事業基本取得了成功,我生活得更加充實而有意義.每年春秋兩季,我都會抽時間到全國各地去旅遊,給年輕人一個獨立工作的機會,培養他們的應變能力.不管掙錢多少,起碼我解決了十多個人的就業問題,同大家甘苦與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我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