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業者的故事

  創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在任何經濟發展時期任何國家都最具活力與挑戰性。在這個創業社會裡,很多創業者的故事在激勵著我們。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東莞大學生養龜創業兩年 純利超千萬

  2009年,東莞的養龜業開始火起來。而早在2008年,當時還讀大一的莫樞偉就“嗅”到了養龜行業的商機。2012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他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養龜的創業之路。昨日,筆者獲悉,莫樞偉的養龜場擁有5000多隻“石金錢”,估計約2000萬元,養龜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一花光積蓄購6只龜飼養

  莫樞偉飼養石龜的場所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棟出租屋裡,利用三層建龜池、孵化場所以及鐵架式養龜槽等,出租屋樓頂共打造18個養龜池,分餵養區、產蛋區和水池區,每個池都種植植物以遮擋太陽。整體構造是莫樞偉獨自一人花費8個月時間親手打造的。

  莫樞偉每天為龜池換水、隔天傍晚餵養、檢查產蛋區,以及隨時留意剛孵化的龜苗健康情況等。談起養龜創業的開啟,時間追溯到2008年。當時莫樞偉讀大一,無意之中瀏覽了養龜的視訊,於是他就上網搜尋養龜資源,看到了一個買賣的交易平臺,讓莫樞偉很為心動。

  莫樞偉仔細觀察了該平臺幾個月後,發現養龜的龜苗交易價格從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麼好賺嗎?當時心裡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樞偉說。於是大一暑假,他隻身一人坐了6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養龜地茂名沙琅鎮一探養龜行業火爆的真實。

  “我利用3天時間在養龜市場進行考察,供應商、旅店和大型養殖場來回跑,併到大型的養龜場裡參觀,發現網上的資訊是真的。”莫樞偉心動了,於是掏出了攜帶的1.6萬元,那是他兼職賺回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6只擁有6年龜齡的石龜。

  家人對養龜創業從反對到支援

  用了全部積蓄買了6只龜回來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莫樞偉依然在前院打造一個臨時養龜池。1年後,該6只龜產下18只蛋,但是由於自己沒有掌握孵化技術最終沒有成功孵出小龜。

  在大二、大三兩年裡,莫樞偉依然每天瀏覽大量的養龜帖,學習養龜知識,當時龜苗的市場價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聯絡我想用3萬元,購買我那6只龜。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養龜能有出路。”莫樞偉說。

  大學畢業了,家人一致認為莫樞偉要找一份正當職業,不少鄰里認為莫樞偉留在家裡對著烏龜玩物喪志、不懂事。當時莫樞偉下定決心,無論家人如何反對,自己都要去創業。

  “創業一要有資金,二要有場地。”莫樞偉說,解決這兩個因素是創業的開始也是關鍵。正當莫樞偉著急時,他的舅舅說服了莫樞偉父母,最後答應給10萬元作為創業的開始。莫樞偉決定選擇奶奶家作為養龜場地,於是莫樞偉開始做泥水工,打造養龜池,自己一個人挑這幾百斤的沙泥走上3樓,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整整做了3個月,花了1萬元的臨時養龜池最終打造完畢,他又用僅剩的9萬元全都買了石龜。

  常為養龜老前輩打短工學技術

  “當時一共買了430只。由於技術不成熟,成活率並不高,損失有50多隻石龜,於是我就不斷地找前輩瞭解經驗,併到老師傅家裡免費打短工並學習。”莫樞偉說,他加入了東莞市龜研會,在那裡學習了養殖技術、如何引進品種等。莫樞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讓養龜事業很快有了起色。現在,養龜場年產量達1000至2000只龜苗。

  莫樞偉說:“家裡對我有信心,接下來我將正式從家庭式仿野生養殖轉變為池塘養殖。租了30畝地,打造了3個魚塘作為養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創業道路,莫樞偉說現在只是成功了3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學生能提前定好創業目標,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和堅持。大學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為成功創業鋪墊基礎。

  二:

  大學畢業生賀偉龍創業,就要“玩把大的”

  與一般的大學生創業者不同,賀偉龍選擇“玩把大的”。

  這個1988年出生的年輕人,已是河北貝克艾瑞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創業專案,核心技術來自一位留美歸來的博士,專案生產的新型非培養微生物檢測晶片填補了國內市場的空白。“僅一條小型生產線,就可實現年產晶片100萬片。”

  幾年前的一次同學聚會上,閒談中有人無意提到了歸國博士白向陽的“新型微生物檢測晶片”技術。對於飯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高大上”的尖端科技離他們的生活實在太遠,話題也很快被一帶而過。但當時賀偉龍卻從隻言片語中敏銳地捕獲了三個重要資訊:留美博士、技術先進、與自己來自同一座城市,並從中嗅到了一絲商機。

  “您是邢臺人,完全可以回到家鄉來發展!”在輾轉聯絡上白向陽之後,賀偉龍卻得知上海、南京、杭州甚至美國的公司都在與白向陽積極接洽中,無奈之下,他只能拿出自己與他是“同鄉人”這一“殺手鐗”,而當時的白向陽恰好表現出想要回家鄉發展的意願。

  自以為是“平步青雲”的賀偉龍,沒想到緊接著便陷入了更大的焦慮。這種高科技專案前期投資巨大,至少需要3300萬元,這對他而言顯然是個“天文數字”。

  正在“抓狂”之際,腦中突然閃過的一幕又讓他兩眼放光。賀偉龍大學時在一家民營鋼鐵企業做兼職會計,在老闆與其他鋼鐵企業老總們的談話中,他得知時下許多鋼鐵企業由於產能過剩、資源消耗較大,正在尋求轉型升級,對一些高新專案非常渴求。“能否從中牽線搭橋呢?”整理好厚厚的一沓資料後,他開始奔波於各大鋼鐵企業老總的辦公室。

  在對一位當地知名的民營企業家前後4次的出色“公關”後,他終於成功了!經過協商,出資方龍海鋼鐵集團將佔據新公司55%的股份,白向陽博士以技術佔股40%,賀偉龍擁有5%,並出任公司總經理。當年,河北貝克艾瑞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下一步,就是探索怎樣開拓市場!”在企業步入正軌後,對賀偉龍的考驗才真正開始,“我覺得創業就像是在開車,有了車之後,要想開得快,還得加足油,得整合資源並充實專業人才!”

  目前,公司生產的新型非培養微生物檢測晶片利用的是微生物學和流體力學原理,可以迅速完成對病毒和病菌的檢測。新型晶片可廣泛運用於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疾病診斷與控制、進出口檢疫等領域。帶領公司上市,是賀偉龍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