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自主創業的調查與思考

  創業已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我們通過研究殘疾人創業的行為特徵及其影響因素,運用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對我國當前創業殘疾人數量進行了度量,梳理了當前扶持殘疾人創業的政策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殘疾人自主創業 為何這麼難?作為弱勢群體之一的殘疾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市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可是,據市殘聯不完全統計,全市2萬多持證殘疾人中,只有300多人自主創業。是我市的助殘創業力度不夠?還是殘疾人創業有其自身困難?昨日,記者做了調查。

  三年發放創業補貼20多萬元

  “這兩年,我們組織了免費培訓,又給予殘疾人扶助資金用作他們的創業補貼。”市殘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三年來,殘聯加大了對殘疾人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扶持資金達到20多萬元。今年46歲的曹先生,是個視力殘疾人,他於去年開辦了一家按摩店,市殘聯給予他2000元的創業補貼,令他喜出望外。他感激地說:“我創業,政府給補貼,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有政府的支援,我們不僅要創業,還要創大業!”

  兩類原因成創業“絆腳石”

  雖然市殘聯為殘疾人打造了良好的創業平臺,但還是有很多殘疾人遇到了困難,他們因自身的原因,在創業路上頻頻遇阻。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殘疾人有創業的想法,卻缺乏創業勇氣。受家庭環境、心理素質等因素影響,殘疾人總是怨天尤人,感嘆命運不公,由此造成了做事猶豫不決的性格,在創業時往往瞻前顧後,缺乏果斷抉擇的勇氣。今年44歲的劉先生,是個肢殘人,本想自己開個小雜貨店,但憂慮能否正常經營和客源是否穩定等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下決心。有的殘疾人沒有堅持不懈的毅力,遇到挫折就退縮。他們的家人不僅不鼓勵,甚至還潑冷水,容易澆滅殘疾人創業的信心。三廠街道的錢先生,因遭遇車禍成了肢殘人,靠著多年的積蓄辦起了一個養雞場,可是因近年來家禽業屢受禽流感等騷擾,他的養雞場總是虧損,家人極力勸阻他不要再冒險了。去年年底,他把養雞場關閉了。

  創業因人而異不能僅憑愛好

  “現在,殘疾人創業都集中在第三產業上,開商店、辦按摩店、搞養殖場,其中開商店的較多。”市殘聯辦公室工作人員分析說,殘疾人創業不能僅僅憑著自己的愛好,應以自己的身體條件來決定創業種類,不能盲目地看到他人在某一行業創業成功了,自己也跟風搞。

  市殘聯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給殘疾人多鼓勵、壯膽子,他們將因人制宜地扶持殘疾人創業,選擇適合殘疾人創業的路子,提供創業的孵化器,讓他們能正確認識創業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創業時會遇到什麼問題,科學選擇創業專案,制定創業方案。“能養豬的就養豬,能養羊的就養羊,適合開網店的就開網店,讓每個有志於創業的殘疾人都能找到適合的創業平臺。”市殘聯負責人說。

  殘疾人創業問題研究

  殘疾人創業中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只有認真對待處理這些問題,他們的創業之路才會更好走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殘疾人創業問題研究相關文章。

  殘疾人“被動”創業:問題與對策

  摘要 實現殘疾人就業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創業是殘疾人就業的重要途徑,但在現實中,很多殘疾人創業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本研究從就業困難、工作需求無法滿足、用人單位歧視等方面分析了殘疾人“被動”創業的原因,解析殘疾人在“被動”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 殘疾人;“被動”創業;社會支援

  中圖分類號 C913.69

  文獻標識碼 A

  據2006年全國第二次殘疾人抽樣調查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各類殘疾人達8296萬人,佔我國總人口的比例為6.34% ,涉及2.6億家庭人口[1][2]。殘疾人是一個特殊困難的群體,實現其就業不僅可促進殘疾人本身的思想和生活的穩定,而且有利於殘疾人家庭和社會的穩定[3]。創業作為殘疾人實現就業的重要渠道,受到政府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支援。

  在蕪湖市殘聯和社群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本研究小組走訪了蕪湖市赭麓、北門、南瑞、北京西路、吉和、鏡湖、利民路7個街道辦事處所轄的12個社群,對75戶殘疾人家庭進行了深度訪談和問卷調查,並走訪了蕪湖市盲人學校等特殊教育機構,對殘疾人就業和創業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殘疾人就業和創業面臨著很多問題,包括生理缺陷、資金困難和社會歧視等,大多數殘疾人創業是不得已的選擇。

  一、 殘疾人“被動”創業的原因

  創業可分為主動創業和“被動”創業,一般主動創業者能抓住自己的優勢和特長,明智的定位,善於發現目標和市場,遇到困難不退縮;“被動”創業者大多由於生活所迫或者是很偶然的原因走上創業道路[4]。為什麼殘疾人創業更多的表現出“被動”的特徵?以下從就業困難、工作需求和用人單位歧視等方面進行分析。

  ***一***就業困難

  殘疾人有勞動能力但無法找到工作的現象在一定範圍內仍然普遍存在。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佔了絕大多數,比例為70.9%,但實際就業的僅為22.9%,即有48%的殘疾人有一定勞動能力,但無法就業。很多殘疾人就是在整體就業環境不理想,就業無門的情況下想到創業這一途徑的。A街道的劉女士說:“我創業是被逼的,一開始我和我的家人根本就沒想過走創業這條道路,前幾年在外面找工作四面碰壁,困難重重,幾乎有半年時間我都是處於失業狀態。沒辦法我就只能考慮自己創業了,在家人的支援下開了個小吃店,能自己養活自己,也不至於整天沒事幹,心裡好受多了。”

  ***二***殘疾人的工作需求無法滿足

  殘疾人由於其生理缺陷,對工作一般有一些特殊要求,找工作時所考慮的因素相對較多,很多工作無法滿足殘疾人的需求。

  1、社群及附近工作崗位有限

  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單位離家遠近”是殘疾人在找工作時考慮最多的因素,考慮這一因素的殘疾人佔總數的47.9%。大部分殘疾人由於自身行動不便,活動範圍有限,加上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的殘疾人無障礙設施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殘疾人往往不願意離家太遠,多數人願就近工作。但社群及其附近的工作崗位有限,殘疾人很難找到離家較近的工作,很多殘疾人因此走上創業道路。家住B街道的吳女士告訴我們:“原來我也在一個服裝加工廠裡上班,但單位離家裡面太遠,每天起來很早,回來很晚,擠公交的時候很不方便。更主要的是我的腿上裝了假肢,一走多了路就會被磨得出血。而且我也很害怕在路上走路,我總覺得別人用一種異樣的眼神看著我,所以我就放棄了原來的工作自己開了個服裝廠。”

  2、工作的專業不對口

  調查中有52%的殘疾人接受了高中***包括職業高中***及以上教育。對於這一部分的殘疾人來說,他們接受教育不容易,往往希望學以致用,而不滿足於做一些簡單的體力活。但從當前殘疾人的就業情況來看,殘疾人的就業質量普遍不高,找到對口工作的人數極其有限。為解決這一矛盾,他們往往考慮創業,且這部分殘疾人大多有一技之長,創業相對容易。C街道的陳先生說:“我是學汽車維修的,畢業之後參加了20多場招聘會都沒找到對口的工作,後來在一家福利企業幹了半年打雜的活,覺得自己那麼多年學的東西都浪費了,實在可惜,就自己回家開了個維修店。”

  3、工作勞動強度超出可承受範圍

  殘疾人由於自身生理缺陷,要求工作勞動強度在一定限度之內,如果超出其可承受範圍,更容易對其身體造成傷害。如D街的吳先生***殘疾等級為三級***說道:“我原來在殘聯的介紹下,找了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但幹了兩個月就沒幹了……天天搬東西,跑進跑出的,雖然不重,但一點沒得歇,我這腿是小時候患小兒麻痺症落下的毛病。幹了工作後,每天晚上回來我的腿都有點腫,醫生囑咐我一定要好好休養,不然可能會更加嚴重,沒辦法我就租了個報刊亭賣報紙了。”

  ***三***用人單位歧視

  用人單位的歧視也是促使殘疾人創業的重要原因。歧視現象一方面表現在薪酬上,即同等情況下,殘疾人的工資比普通員工低[5]。另一方面表現在殘疾人的工作穩定性上,即殘疾人的工作穩定性比正常人差,當企業需要裁員,殘疾人往往首當其衝[6]。 “我原來在一家小廠搞汽車維修,平時我比別人都努力,乾的活也多,但最後不但我的收入沒有別人高,單位還嫌我工作慢。像我們這樣的,與其看人家的臉色生活還不如就苦點,自己辦個廠。”

  二、殘疾人“被動”創業中遇到的問題

  健全人在創業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難題,殘疾人就更是如此。由於很多殘疾人自主創業意識不強,創業表現出“被動”性,他們會因此面臨更多的問題。

  ***一***對相關政策法規瞭解不深入

  殘疾人對相關法規的瞭解程度並不高。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不怎麼了解和不瞭解《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辦法》的殘疾人共佔54.2%,非常瞭解的僅佔12.5%。近年來各級政府出臺了多項促進殘疾人就業和創業的政策法規,如《安徽省委省政府關於促進殘疾人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皖發〔2009〕13號***明確指出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無償扶持1000元以上的資金作為其就業或創業啟動資金[7]。但由於殘疾人對相關政策法規的瞭解不深入,他們很少想到通過政府獲取這部分資金以及其他的政策支援。

  ***二***資金缺乏

  資金是殘疾人創業過程中的最大障礙。殘疾人由於生理缺陷,勞動能力較低,其自身積累的資金很少或者基本沒有。目前殘疾人獲取資金的渠道十分有限,一般通過家庭資助、親戚朋友的幫助或依靠小額擔保貸款以及政府補貼,但即使這樣也只能籌集到極少數的資金。殘疾人所在的家庭往往因為負擔較重而不夠富裕,又因為是“被動”創業,缺乏對資金的規劃和積累,殘疾人從家庭中獲取的資金較少。親戚朋友的幫助也是殘疾人獲得資金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很多殘疾人都認為“親友對自己的態度是表面上的,一提到錢的問題就比較敏感了”。例如E街道的周先生,他的創業資金都是自己在未出車禍之前的積蓄。車禍之後,周先生腿部受傷導致殘疾,無法從事原來的工作,他便有了開超市的想法,但資金是最大的難題。從親戚、朋友那總共才借了一萬多塊,在周先生看來,有些朋友並不是沒錢,他們擔心借錢給殘疾人有去無還。親戚朋友的態度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人。小額擔保貸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殘疾人創業的資金難題。但貸款發放額度有限,覆蓋範圍小,難以較大範圍滿足創業殘疾人的要求[8];銀行從自身盈利角度考慮,為規避貸款風險,對貸款人資格審查較為嚴格。在貸款辦理過程中,證件要求齊全,條件苛刻,辦理手續繁雜,給殘疾人帶來了極大的麻煩。一些殘疾人知道政府的補貼政策但沒有去找政府或殘聯。如C街道的王先生就告訴我們,他知道政府的補貼政策,但他認為“這些錢只有找熟人才能得到,沒有熟人在政府即使找了也是徒勞無功”。由於資金有限,殘疾人創業一般只在一些資金投入較少的行業,如雜貨店、盲人按摩、汽車修配等,資金的缺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發展。

  ***三***知識技能的缺乏

  創業者的知識和技能是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我國殘疾人創業主要限於低附加值和投資回報率低的行業,這與創業者知識和技能的缺乏息息相關。

  殘疾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本研究調查結果顯示,48%的殘疾人勉強完成了初中及以下的基礎教育,而僅有4.1%的殘疾人接受大學及以上教育。這除了受殘疾人自身條件的限制之外,殘疾人特殊教育的師資力量缺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對蕪湖市盲人學校相關負責人的訪談得知,該校生源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其他城市,這些外來學生大多是因為當地沒有類似學校,不得不克服種種困難到異地就學。而即便這樣,也有很多學生無法就學。該校不是公立學校,政府撥款很少,師資力量缺乏,招納的學生數量有限,每年的報名人數都大大超過招收人數,這些未被錄取的學生只能再等一年甚至兩年。培訓作為提高殘疾人技能的又一重要途徑也存在不少問題,如培訓層次較淺,主要以初級培訓為主,難以滿足殘疾人的需求。另外,受各種條件制約,師資、生源、時間等難以保證,既缺乏專業化,又缺少針對性,影響了職業培訓的質量[9]。

  ***四***缺少社會支援

  目前,社會對殘疾人創業的支援力度還不夠,對他們的創業行為並不看好。一方面,殘疾人親友往往對殘疾人的幫扶限於表面,另一方面社會對殘疾人創業的不信任給殘疾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我這個食品連鎖店起步之初,我的幾個朋友都勸我,現在健全人辦個連鎖店都難,何況你腿腳不方便,不懂什麼經營之道,還是不要冒這個險了。街坊鄰居也對我的創業議論紛紛。”“我和妻子由於不懂管理,為了招個有水平的管理人才著實花了一番功夫,人家有水平的人都不願意來我們殘疾人這裡工作,他們覺得我們殘疾人辦的企業不穩定、沒前途。”這就說明社會上很多人並沒有將殘疾人和健全人放在平等的位置對待。

  ***五***行業競爭激烈

  殘疾人由於資金、知識、勞動能力等方面限制,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很難將自己的事業做大做強。且殘疾人創業一般是以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為主,很少考慮效率等問題,面對同行業的競爭往往無法應對,難以維持。如在F街道的張女士,她和丈夫共同經營一家小便利店,以前對面某大型超市還沒有開業的時候這裡的生意還算過得去,能維持生存,現在這個大型超市開業,他們的生意就慘淡了許多。

  三、促進殘疾人創業措施

  殘疾人創業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都是實現殘疾人就業的重要途徑,對於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維護其尊嚴具有重要意義。殘疾人創業尤其是“被動”創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轉變殘疾人的觀念,樹立主動創業意識,由“被動”創業變為主動創業。特殊教育學校應從中學開始就開辦相關課程,將創業意識教育納入就業指導課程。加大對殘疾人創業典型事蹟宣傳,讓成功的殘疾人創業者進行講座,樹立殘疾人創業的信心。殘疾人自身要積極關注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將創業想法轉為實際行動。

  ***二***加大對殘疾人特殊教育師資投入,完善特殊教育基礎設施,確保殘疾學生有學可上,同時結合殘疾人的實際情況,為殘疾人開展創業技能培訓。目前我國殘疾人技能培訓不少,但針對創業的培訓卻不多見。政府可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活動如開辦殘疾人創業專題講座等,培訓地點最好選在殘疾人比較集中的社群。

  ***三***政府的優惠政策是以殘疾人對其瞭解為前提的,否則政策再好也只能是一紙空文。政府在制定相關優惠政策的同時,要加大對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不僅要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還可以安排殘聯和社群工作人員深入殘疾人家中進行宣傳,提高殘疾人對法律和政策的認識程度。

  ***四***提倡平等、共享的新殘疾人觀,消除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尤其是殘疾人身邊的人如親戚朋友等,更應該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從資金和道義上支援殘疾人創業。另外組織志願者為殘疾人企業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實事,讓殘疾人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營造良好社會氣氛。

  殘疾人創業難的對策思考

  一、殘疾人創業存在“八有八無”的問題

  一是有想法無勇氣。受殘疾人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家庭環境等因素影響。在殘疾面前,很多殘疾人怨天尤人,感嘆命運對他們的不公,或者在身體、經濟和精神的多重壓力下自暴自棄,一蹶不振。很多殘疾人也想自強創業,但在創業時又瞻前顧後,猶豫不絕,缺乏臨門一腳的勇氣。

  二是有探索無堅持。很多殘疾人也積極探索創業路子,但很多時候是打一槍換一個湯頭,東一榔頭西榔頭,結果錢兒沒弄到,反而抱怨這抱怨那,實際上是在創業中沒有堅持到底。

  三是有基礎無資金。很多殘疾人在創業上有技術、場地、專案等基礎,但就是缺乏起步資金或者發展資金。殘疾人劉多益在為村集體創業過程中,在急需資金時到銀行借貸無門,只得將將家裡的積蓄全部拿出來,還把自己的五間房子和七間宅基地低價變賣,更多的時候他只得以自己的名義向親朋好友借貸。劉多益說,從他們村來看,大多數殘疾人創業是從零起步,最缺乏的是起步資金。

  四是有政策無針對。目前,國家鼓勵創業的政策較多,但針對殘疾人創業的政策不多,特別是針對不同類別的殘疾人創業政策急需配套,殘疾人迫切需要的創業資金扶助、稅費減免、社會保障、行業准入等方面還缺少針對性,殘疾人急需普惠加特惠的政策。

  五是有幫扶無機制。目前,政府對殘疾人、社會對殘疾人的幫扶機制未有效建立,特別是公民的扶殘助殘美德、企業的社會責任的發揮還不夠,不少人習慣於錦上添花,不願雪中送炭,慈善行為還沒有從制度層面加以肯定和鼓勵。

  六是有資金無專案。個別殘疾人經過一定的發展,有一定的餘錢,但這些血汗錢是殘疾人付出很大辛勞取得的,他們想再發展,但由於自身情況,找不到合適的發展專案,有錢卻下不了蛋。

  七是有挫折無支援。創業不會是一帆風順,遇到困難和挫折是難免的。但不少殘疾人家庭相當貧困,而且殘疾人親屬在殘疾人萌生創業念頭時不但不積極鼓勵,反而大潑冷水,這很容易澆滅殘疾人自強創業的火焰。殘疾人劉多益之創業最困難時被稱為乞丐村長,除了他自身堅強執著之外,家人的不離不棄,無私付出,為劉多益撐起了一把遮風擋雨的傘。

  八是有風險無防範。殘疾人創業存在風險,有時候可能竹籃打水,血本無歸,而社會風險擔保機構沒有及時介入為他們的決策提供預警,對他們的執行沒有提供評估,對遇到風險沒有補償,創業中很多時候靠的是“賭一把”、“搏一回”,整對了是手氣,整砸了是天意。如殘疾人劉多益承包荒山種植水果,沒有認真進行可行性分析和前景預測,結果虧得他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