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創業致富先進事蹟

  對於創業來說,新的路可能在別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別人不願走的地方,看看那些女人創業的事蹟,學習她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致富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從貧困生到女老闆 第一桶金源自高中

  談起自己的“原始積累”,魏思源回憶說:“那時我還在家鄉上高一,主要學國畫,每個星期只有10元錢的生活費。”由於家庭貧困,魏思源為了能繼續唸書,就在學校的食堂裡做衛生,業餘時間在校外給一些孩子做家教。“高中三年,每年除了生活費外,還能攢下6千元錢。”

  為了得到更好的學習機會,魏思源2002年年底專程來到天津,花800元錢報了一個美術班學習專業課,目的就是為了能考上大學。“學國畫需要大量顏料、畫筆和紙,這些東西又很貴,我就偷偷撿同學畫過的紙,用背面練習。”魏思源說,高考結束後,她分別報考了青島、北京以及天津三個地方的四所高校,但所報的專業並不是國畫,而是服裝設計。“藝術生的學費很高,我的家庭根本負擔不起,所以就選擇了相對好找工作的服裝設計專業,當時我是我們村第一個本科女大學生。”

  成立雄鷹創業聯盟

  大一寒假時,為了省錢,魏思源沒有回家過年,而是選擇留在天津,在食品街的一家飯館內找到了一份服務員的工作,月薪500元。魏思源要開學了,老闆極力挽留她:“小魏,我挺欣賞你的,以後你可以帶一些家庭貧困的大學生過來打工,每年寒暑假我這都要人。”

  正是這樣一句話啟發了魏思源。隨後,魏思源就利用業餘時間四處尋找適合的工作機會,最終有6家飯館同意了她的要求,一共招收120名服務員。到大一暑假時,魏思源就在學校裡張貼了“免費為貧困大學生安排兼職工作的海報”,沒想到吸引了240多人報名,最終90人表示可以接受這份工作。大二開學後,這90名學生主動找到魏思源,每人交給了她30元錢,並稱:“魏姐,你幫我們找到了工作,這是你應得的。”

  拿到這兩千多元后,魏思源又動起了腦筋,“可以借這個機會創辦一個學生社團,專門幫這些貧困學生找工作啊。”於是,雄鷹創業聯盟成立了,設有活動部、策劃部、宣傳部等6個部門,會員也擴大到了500多人。

  實體鞋店大獲成功

  2005年,魏思源成為天津大學生創業協會主席,有了開一家實體店,做服裝和鞋子生意的想法。在簡單做了創業計劃,保證不會虧損後,魏思源得到了一家大企業的資金支援,首筆投資5萬元。魏思源為了實現夢想,找企業挨個洽談,最終說服了幾家福建鞋廠的老闆,答應免費提供鞋架、宣傳資料,並答應貨物可以賒銷。沒有實體店的店面,魏思源又找到曙光市場的老總,在市場內所有攤位都已出租的情況下,老總最終被她的真誠所打動,將辦公室騰了出來給她做店面。“由於我們是大學生創業,開店那天好多人都來捧場,前三個月的營業額達到了1萬多元。”

  二

  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每幅瓷畫都是一首詩

  她是福建省唯一的瓷畫工藝美術大師,30年來從事瓷畫藝術如一日;她偏愛蘭花,喜歡將蘭花的樸實素潔和高雅印在瑩潤潔白的德化白瓷上,做陶瓷,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

  曾映雪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鎮。潯中鎮是陶瓷的主產地,歷來享有“瓷鄉”的美譽,成長在這裡的曾映雪,從小深受陶瓷藝人的影響和陶瓷藝術的薰陶,與陶瓷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3年,年僅14歲的曾映雪進入德化職業中學讀書,開始了她的陶瓷繪畫之旅。1988年她又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深造,使理論水平和繪畫技藝更上一層樓。學成歸來,她成為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的陶瓷繪畫教師。

  德化陶瓷自古就有“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美譽,然而瓷畫卻長時間不為人所關注。早在學生時代接觸瓷畫時,曾映雪就暗下決心要傳承瓷畫藝術。她說:“倘若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關注德化白瓷,那麼請你留下百分之一給我說說瓷畫。”

  1996年,曾映雪向她所任教的學校申請開辦瓷畫專業。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校正式開辦陶瓷繪畫專業。從此,陶瓷繪畫正式成為陶瓷裝飾專業的必修課程。“這對於德化陶瓷繪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對於我來說,也是我一生想要做的事。”曾映雪說。

  作為一名瓷畫專業教師,她經常和學生一起探討陶瓷繪畫的技巧,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二十多年來,曾映雪從不收取學徒的一分學費,就連學徒來畫室作畫所使用的原材料也由她免費提供。

  目前在泉州各地從事陶瓷繪畫工作的人,有80%曾經是曾映雪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是陶瓷小企業。學習陶瓷繪畫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拜她為師的徒弟中31人裡女性佔了二十幾個。她最欣慰的是,看到學徒為了這個專業在不懈努力,同時自己的作品也得到了認可。

  過去的30年裡,對曾映雪來說,是一段孤獨而糾結的長途跋涉之旅,“堅持的過程是漫無目的而且心痠痛苦的”。除了白天上課,晚上還要作畫,她曾經連續47個晚上,每個晚上花費4個小時才完成了一幅純工筆畫——西施浣紗圖。在近10年的時間裡,她每個晚上幾乎都是關在房裡作畫,在她居住的那條街,晚上只要看到還有一盞燈亮著,鄰居們就知道一定是曾映雪還在畫畫。

  曾映雪把每幅畫都當作一首詩來對待,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川林木、樓亭人物等,一花一草、一動一靜,線條優美、細膩入微、技巧嫻熟,她總能以小清新的色彩來展現女性情懷。“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一眼就看出,這是女性的作品”,她說,“作品背後包含的藝術潛質以及意義更為深刻,這樣的作品才會更久遠。”

  “學院派與民間工藝的融合”,是曾映雪對自己作品的定義,她認為瓷畫是“手的藝術,火的歷練”。“做陶瓷是一個頻頻失敗的過程,只能通過一次次嘗試並總結失敗的教訓來克服。”2011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也是德化縣第一個陶瓷繪畫工作室,後來她又成立了德化縣瓷畫院,真正做到了把瓷畫發揚光大。

  曾映雪的格言是:“愛陶瓷,沒錯的!”未來她將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時代氣息和藝術新元素,“讓更多的人更清晰地看到我的繪畫風格以及對藝術真誠的態度。”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