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中對學生素質培養的一種嘗試

      摘要: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已是人們共同關注的問題。那麼作為普通高校的教師,該怎樣面對這一問題呢?本文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提出了“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做人”的觀點,並總結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教學經驗。
  關鍵詞:現代文學;教學;大學生;做人
  
  面對“全球經濟”或者說“知識經濟”的挑戰,培養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共同關注的話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和教育部門所進行的教育改革,特別是最近幾年對素質教育的關注,其目的正是為了造就一代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在全社會都在關注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個高等院校中人文學科的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根據多年的實踐、探索、思考和體會,我們以為對於具有一定知識水準而又渴求成才的大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們如何“做人”。
  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了世界各國大學校長代表會議。就高等教育面向2l世紀發展的總趨勢暨關於全球素質人才培養的議題進行討論,與會校長一致認為,理想的大學應該具備三個標準:一是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掌握本學科的方法論筆者概括為“知識”和“方法”;二是具有將本學科知識與實際生活,其他知識結合的能力創造能力:三是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質“做人”。由此可見,教學生“知識”、“方法”、“創造”、“做人”,是全世界大學教育的共識。但在教“知識”、“方法”、“創造”、“做人”之間的關係上,我們以為,尤其是對大學生來說,教“做人”恐怕更為重要。學生沒有知識當然不行,因為“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特別是“知識經濟”已經到來的今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沒有“方法”也不行。因為一味的模仿只是“匠人”的行為,給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不會應用和創造當然更不行,因為單純的重複人類就不能發展。然而大家知道,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知識,不同的知識需要不同的方法,可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必要掌握所有的“知識”和“方法”,但是無論什麼學科或專業,我們的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對人類、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甚至對父母、對自已有用的專業人才,即是說他們不僅應該具有豐富的知識,敏銳的頭腦,開拓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而且更應該具有廣闊的胸懷,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認為。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學會“做人”甚至比掌握“知識”更為重要。
  其實。考察古今中外的學校教育我們便會發現,儘管它們在內容上有很多不同,但在教學生如何“做人”這一點上卻是相通的。美國大學對本科生的要求,我們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四個learn即Jearn to do學會做事,learn to be學會做人,learn to how to learn學會學習,learn to be with other學會與人相處。一句話,這仍然是關於如何做人的教育,因為如何做事,如何與人相處等,其關鍵還是有關自身素質的問題,也就是有關個人的意志、品質、人格的問題。中國古代對士人要求的最高境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也就是“做人”放在“治國平天下”之前,足以說明“做人”的重要,因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因此我國古代的許多志士仁人,他們把人格、氣節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士可殺而不可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做人”的榜樣。建國以後,我們黨的歷代領導人都十分注重“又紅又專”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問題。毛澤東曾把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作為我們黨的教育方針。鄧小平更是高瞻遠矚地提出了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方針,他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必須擔負起振興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雙重歷史使命,為此需要培養出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在繼承鄧小平教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面向21世紀教育事業發展的總體任務和目標。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說:“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的優勢,關係到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並把科教興國和教育優先發展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興危,繫於教育,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此,作為高等師範院校中從事人文學科教學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本身的特點,我們始終把“做人”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教書育人,長抓不懈。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教育不是指那些大話、空話、套話、假話式的抽象說教,而是有其鮮明的特點:
  一、以高品位的文學作品陶冶人。文學,如果從現實的實用角度來說它是“無用的”,即俗話所說的牆上面馬不能騎,但是歷史地看,劃分人類文明和矇昧、進步和落後、高貴和野蠻的標誌,從來就不僅指物質方面,更為重要的則是指文化的也就是精神的方面。雖然目前社會上流行這樣一句話: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金錢不是萬能,因此人們又說,金錢可以買到席夢思,但金錢不能買到睡眠,金錢可以買到好藥,但金錢不能買到健康,金錢可以買到美女,但金錢不能買到愛情,這就是說精神的需要甚至更為重要,社會物質生活無論進步到什麼程度,總需要相應的精神文明來與之適應。“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我們所需要的也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因此作為精神文明重要載體的文學,正可以對人的精神從多方面進行薰陶。閱讀好的文學作品。在不知不覺中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心靈得到淨化。精神得到昇華,使之更完美。更純潔,更高尚,因為偉大的作家在其或美好、或憂傷、或悲慘的故事中告訴人們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文明,什麼是野蠻,什麼是高雅,什麼是粗俗,什麼是愛。什麼是恨……其心靈的震顫是其它抽象的說教所不可比擬的。
  
  二、作家的經歷、意志、品格激勵人。中國現代文學作家大多歷經坎坷,飽嘗苦難,但他們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卻始終不渝,並且大都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去追求真理和理想,有的為民族的解放和正義事業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些都對大學生們有著極大的激勵作用。魯迅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志向,為了民族的振興而孜孜以求,在“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大愛大恨的奮鬥中,終於成為沒有絲毫奴顏和媚骨的我們民族的“民族魂”:郭沫若也以“我為我心愛的人,燃到了這般模樣”的深情。回報了祖國母親,特別是1937年抗戰爆發後。他別婦拋雛,冒著生命危險回國參加祖國的抗日戰爭;另外,郁達夫“祖國呀祖國!你快富強起來!強起來!”的吶喊,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痴情。等等,特別是被毛澤東稱頌的聞一多和朱自清,前者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後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這些都使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愛國情感和民族氣節。相反,如周作人不顧民族大義,甘心附逆,終於淪為民族罪人的行為則為同學們所不齒。另外。像老舍、沈從文、趙樹理等人,儘管他們家庭貧寒,學歷不高,但由於他們執著的追求和努力,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或者教授,這些經歷也使同學們知道了意志、毅力、勤奮的價值和力量,他們同樣為同學們的“做人”樹立了榜樣,
  
  三、以文學的典型形象教育人。大家知道。文學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來表現理想、抒發感情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特別是敘事文學作品都塑造出了眾多的文學形象,表現了多樣的人生形態。這些文學形象。這些人生形態都為人們特別是青年人人生道路的選擇提供了參照。30年代的許多青年曾模仿巴金《家》中覺慧衝出封建家庭。走上革命道路。五六十年代的青年則把保爾·柯察金作為人生的楷模,把保爾的名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就能夠說:我已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就是文學形象對青年人的影響,也是文學的力量之所在。就中國現代文學而言,它同樣為我們展示了多種人物形象和多樣的人生形態:具有自欺欺人“精神勝利法”的阿Q是我們民族落後群眾的典型,應當為青年學生所批判;辛苦麻木的閏土和善良愚昧的華老栓等是“老中國兒女們”精神面貌的寫照,它們可以使同學們理解本世紀中國“思想啟蒙”的重要性和艱鉅性:至於孔乙己和方鴻漸等,前者是封建社會末代讀書人的代表,後者則是追趕浮飾,講究虛榮,外新內舊,不學無術的中國抗戰時“多餘人”的典型,應當為同學們所摒棄。雖然中國現代文學沒有塑造出我們現在所說的那種高大完美的正面形象。但現代作家特別是魯迅則以其本身的氣質、品質、學識、意志、思想及人格等。給我們展現了“現代人”應具有的精神風範,這就是個性意識,獨立原則,自主精神,韌的品質,以及現實主義的奮鬥精神等等。
  四、以現代觀念、現代意識、現代價值塑造人。。追星族”的狂熱不叫現代意識,“大款們”的揮金如土不叫現代價值,時興的死亡哲學和頹廢哲學諸如“過把癮就死”,“我是流氓我怕誰”,“跟著感覺走”,“半夢半醒之間”,“何不瀟灑走一回”,以及“何不遊戲人間。管它虛度多少歲月,管它風波多少年,不如展開笑顏,不成眠”等等。這也不叫現代觀念。我們這裡所說的現代觀念、現代意識、現代價值,概括地說就是“科學”和“民主”,這也是無數文化先驅者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凝結而成的最具現代價值的思想。但是具體地說就是:第一,獨立的個性意識和思想意識。那種千人一面,萬眾一心,只需一個人思考的現象應該成為過去。現代社會對我們青年學生的要求是,用我們的知識,我們的智慧。來表達我們的思想,展示我們的才華。顯示我們的個性,我們師範院校的學生即使以後去當教師,我們要做的也不是。教書匠”,而應是獨具特色的優秀教師或教育家。第二,科學的理性精神。我們所說的科學理想精神也就是要求青年學生去追求“真”的境界,即以一種真誠的態度,認真地去追求真實和真理。教育學生首先像魯迅那樣真誠地、大膽地、深入地直面現實人生,堅決地反對“瞞和騙”以及一切虛假的東西,其次是要求學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老老實實做事,實實在在做人。或許我們的才華有限,或許我們的能力不高,但是我們只要真實地去履行自己的職責,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圓滿地完成自己的任務,表現出高度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已經為淨化社會環境做出了貢獻。第三。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在1995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對於人文學科來說,我們主要是培養同學們寬闊的視野,廣博的知識,濃厚的興趣,以及強烈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只有這樣,他才能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求得立足之地。第四,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就是要求我們的同學要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學會關愛和感動。那種麻木不仁,為富不仁,見死不救的行為,即使是古代也是被人們普遍唾棄的,更不能成為現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我們應該具有那種“犧牲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奉獻意識和犧牲精神,講究奉獻,奢談索取,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追求卓越,卑視庸俗……像一首歌詞所表達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會變成美好的明天。”
  
  參考文獻:
  [1]蘇尼·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M]邢兆良譯,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7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