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業型企業

  現在的創業型企業很多,呢?他們的發展如何?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創業型企業是指處於創業階段,高成長性與高風險性並存的創新開拓型企業,創業型企業應以獎勵股權和購買股權相結合為重點,建立創業型企業家激勵制度,實現創業型企業家價值的主要形式是以獎勵股權和購買股權相結合,根據創業型企業家過去為企業所做的實際貢獻,將國有或集體資產增長淨值的一部分摺合為相應股權拿出來獎勵給他們,以此作為對其價值的承認和貢獻補償。創業型企業核心員工的激勵機制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政策激勵和工作激勵。

  創業型企業的管理

  對於成熟企業管理的規範和有序,中小企業特別是創業型企業,在日常的管理中則更側重於靈活和效率。在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中,創業型企業資本實力相對弱小,唯有用靈活的機制來應對市場的變化,用效率來提高適應市場的能力,最終增強自身的贏利能力,逐步實現企業規模的壯大。

  面對日常繁瑣的管理工作,創業型企業既要利用有限的資金創造更好的效益,又要著手處理好團隊建設、人員激勵、決策執行、風險控制以及創新管理等一系列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鑑,確切地說,現有成熟的管理模式根本不能用來處理自身企業的問題。每個企業都有與眾不同之處,別家成功的經驗不一定適合自己運用,生搬硬套的結果只能出現南橘北枳的尷尬局面。

  管理模式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那麼是不是就可以說現有的管理理論和成功企業的管理模式就毫無可取之處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優秀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將眾多管理理論和各種成熟的管理模式諳熟於心,其後才是因地制宜,根據自身不同的情況進行融會貫通式的靈活運用,取別家之長補己家之短,摸索出最適合自己所用的高效的管理模式。


 

  以下就根據創業型企業日常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就一些關鍵節點問題提出些許參考的建議。

  組建互補型的核心團隊

  對於創業型的企業來說,核心團隊的組建工作是重中之重。沒有團隊的協作,單憑一己之力,任何好的專案都不可能運作成功。

  首先,團隊組建的核心是其成員之間的業務專長應該互補。一個公司的正常運作,離不開財務、銷售、技術、後勤保障等各職能的密切合作,如果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都各有所長,都能獨當一面,並齊心協力將各自的專長都運用到公司的運營管理中來,不論遇見什麼樣的問題都有這一方面的專業能手著手解決,那麼公司的成功應該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其次,團隊成員之間應該有明確一致的共同目標,並且與個人目標相結合。企業目標是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具有對企業全部經營活動和各種文化行為的導向作用。每一個企業為了自己存在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任務,都會制定相應的目標,確定企業的使命與宗旨,進而激發員工集中意志向目標前進。

  作為團隊的管理者,在組建團隊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為團隊成員明確各自在團隊中的發展目標,同時將企業目標和團隊內各成員的個人目標結合在一起。企業目標表明瞭企業存在的理由,能夠為團隊執行過程中的決策提供參照物,同時能成為判斷團隊進步的可行標準,而且為團隊成員提供一個合作和共擔責任的焦點。但是,能“共擔責任”的前提一定是團隊中每個成員自己首先有一個清晰的個人目標,團隊成員都應該是在企業這個平臺上,齊心協力實現企業目標並同時促進個人目標的實現。

  設計有效的激勵機制

  創業型企業也需要完備的薪酬體系,同時更要建立高激勵性的收益分享機制。有效的激勵機制應該是短期薪酬和遠期股權激勵相結合的一套綜合措施。激勵機制的目的在於提高或者強化績效,以明確的工作目標為基礎,根據工作業績給予員工有差異的工作報酬。同時,結合員工個人的願景,建立公平的股權激勵機制,讓員工分享公司發展帶來的豐厚回報。

  創業型企業開始階段往往不能給予有吸引力的薪酬標準,可以適當採用一些非貨幣性的激勵手段,如:明確的職位保障、溫馨的工作環境、可信的職業發展、貼心的福利制度等,構建出輕鬆活躍、互相尊重和充分溝通的工作氛圍,以此來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同時,適當利用內在報酬體系,給予員工更多的主權、責任以及挑戰等,同樣能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彌補直接貨幣薪酬不足帶來的人員不穩定和流失問題。

  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員工的穩定性,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收益分享機制是必不可少的。該機制也是補償創業前期薪酬不足的重要手段,通常運用年終獎勵和期權等形式來實現,讓那些有才華的員工認識到企業將滿足他們對報酬的期望。

  一個有效的報酬體系應該強調企業推行的價值觀,即那些涉及卓越、績效、協作和質量的價值觀,通過嘉許成功的績效和勝任能力的提高,使整個企業的員工努力實現和維持高水平的績效,有助於提高和激勵員工士氣。

  構建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

  創業型企業雖不一定要教條的建立“三會”,但要有規範運作、民主決策的意識。為了能高效地制訂決策,廣泛地聽取管理人員的專業意見,設立兩層決策機構,即日常決策機構***如:總經理辦公會***和董事會,對於創業型企業來說是比較可行,也是比較實用的。

  日常決策機構由總經理、副總經理、財務總監以及其他相關人員組成,按董事會的授權,負責企業的所有經營管理活動的決策,然後由企業內各職能部門執行。其主要職權包括全面負責企業的經營工作、決定企業的經費使用、依照企業規章制度,獎懲職工、決定或者報請董事會審批公司各項計劃等。日常決策機構主要的特點是靈活,既可以定期召開,也可以根據經營需要隨時隨地召開,參會人員除公司主要決策人員外,可依據具體事項決定其他參會人員。

  在日常決策機構之上,董事會及其議事規則的建立是規範法人治理結構、體現民主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關企業經營、投資計劃、機構設定、戰略規劃、財務預決算以及關鍵人員的任免等重大決策上,董事會成員可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並就不同意見進行協商溝通,最後按照與會人員人數進行表決。董事會相對於股東大會最大的區別在於按人頭投票而不是按股權份額投票,更能體現民主協商、民主決策的精神。

  另外,創業型企業在股權設定上儘量避免一股獨大,防止在企業決策上變成“一言堂”,也是規範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舉措之一。

  制訂完善的內控體系

  創業型企業的內控體系也許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但要在業務流程、財務管理、決策體系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儘量做到完善和長效,通過這些控制體系來規範有關人員的行為,明確他們的職責,實現對關鍵崗位的有效監督,防止權利的濫用,甚至損害企業的利益。

  簡單的內控體系包括整體控制和分部門控制。

  整體控制是對整個企業的全面控制,所有人員都必須受該體系的制約,例如《人事管理制度》、《獎懲制度》、《考勤制度》、《日常行為規範》等一系列的針對所有人員制訂的各種規章制度。這個層面的內部控制,體現了公司對全體員工的基本要求,所有人員都必須無條件遵守。

  分部門的控制主要是指各部門以及關鍵崗位人員職責的劃分,業務流程的規範,建立有效的權利約束和風險控制措施。通過諸如《財務管理制度》、《部門職責》、《業務流程》、《審批許可權》、《考核標準》等來對有權人員進行約束,督促其按照規範的流程來行使權利和辦理業務,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標準化、流程化,保證企業的良性運作。

  建立學習型創新性的氛圍

  創業型企業對人員的要求非常高,一人多職、一職多能十分常見。而且隨著企業的飛速發展,也要求員工素質能夠同步提高。為了滿足企業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招聘,引入新鮮的血液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企業還是要通過內部挖潛來滿足高技能崗位對高階人才的需求。

  因此,企業應該在內部培育良好的學習與競爭氛圍,讓員工感受到由於企業發展而對本崗位更高的要求,鼓勵員工通過不斷地學習來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學習的動力通常來源於競爭的壓力要讓企業記憶體在無形的競爭態勢。企業要對積極學習的員工進行公開的獎勵,使每一個員工都能感受到自我提升而帶來的自我價值的升值,整個公司很快就能形成主動學習的氛圍。

  創業企業應該有濃厚的提倡創新的企業文化,尊重個人的創造性、冒險精神和發明意欲,通過獎勵機制來鼓勵員工更具創造性。企業不單單需要技術的革新,技術革新也許能促進新產品的誕生、老產品的升級換代,為企業創造更好的收益,但是企業同樣也需要管理上的革新。通過管理的革新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使企業的發展更加穩健、高效。

  創業型企業的管理從根本上有別於成熟企業,需要管理人員投入更多的智慧和精力,也需要管理人員認識到管理的重要性,而不能僅僅將眼光停留在產品製造和銷售環節上。任何情況下,管理都是核心,再好的專案、再好的產品、再優秀的人員,離開了有效的管理,都不能夠取得最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