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創業者心得總結分享

  Stevenson和Jarillo於1990年提出創業學和戰略管理的交叉,作者使用“創業管理”這個詞以示二者的融合,創業是戰略管理的核心。下面是,相信大家看完了採訪創業者心得總結後也會有自己的收穫!歡迎閱讀!

  一

  第一次採訪時心中卻時是緊張,多怕自己說錯話問錯題,後來一試,也不難,雖沒有魯豫之訪談口才和計巧,也總算是沒錯得離譜給人趕走,偶爾有差錯在所難免:年輕人,錯了不要緊,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採訪並不是難事,到後來,對採訪漸漸地熟悉上手。很多事情敢想敢做敢闖,正如惠州市日升昌置業有限公司的鮑總曾經說過:“做別人不敢想的事,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去做,做了再算。”萬事開頭難,要勇敢的踏出第一步!

  我們都充滿熱情地進行一次次的採訪。採訪的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一次次的採訪漸漸使我感到枯燥無味,熱情地漸漸衰退。而心中剩下的更是一份責任:既然做了,那就要做好,不可以敷衍了事,做事要有始有終。心中的責任感使我的熱情再一次燃燒。無論是採訪還是做其它事情,要敢想敢做,要有膽識,也要有責任心,才會充滿熱情。

  在企業界,在政界,在科學界,無論是在哪行哪業都有佼佼者,所謂“行行出狀元”其道理就在此。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人生舞臺演繹自己的生活。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機遇,不同的努力,不同的個性造就不同的人生。他們都是出色的,但不要試圖模仿誰,走自己的路,風中亮起自己的旗。

  以前我總以為上了個名牌大學,以後工作不用愁了。這次採訪讓我懂得了現實並不是那麼理想。許多用人單位都認為,高校因素已經很少被他們考慮了。“今時今日還想靠張文憑吃飯,沒門!”

  作為同濟人,我應保持良好的心態,要記住我是同濟人,也要忘卻我是同濟人。記住自己是同濟人,繼承發揚同濟的自由寬容的思想和對學術的執著追求的精神;忘卻自己是同濟人,就是不要想著靠同濟這個牌子混飯吃,要忘卻,從零開始。

  二

  劉康傑

  非常的榮幸,剛剛踏入大三生涯的我們,就有幸拜在劉強老師的門下,學習組織行為學這門很生動,很實用的課程。

  而對於這門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單單在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在劉強老師的部署下,開始了聲勢浩大的創業者調研活動。走出校園,面向企業,面對創業者,感知社會,齊心協力,通力合作,不畏艱難,突破自我。可以說,這次採訪,真的是讓我,讓我們這個團隊,受益良多。

  最直接,也是最有感觸的是,這些已經有所成績的創業者,都有自己鮮明的性格特點,和經營理念。有的粗曠豪邁,而又霸氣十足;有的精明細心,而顯得理性睿智;有的謙遜和藹,使人如沐春風;有的能說會道,些許“咄咄逼人”;有的滄桑老成,透著沉穩老道;有的年輕活力,展現著新時代的風采....由此,使我深切體會到,創業,真的是需要一些與生俱來的魅力,天賦異秉的智慧,和得天獨厚氣質的。

  而如果沒有天縱奇才的話,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如磐石般的信念,一樣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他們中,有的經歷了戰火紛飛,有的親歷了十年浩劫,有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黯然下崗,有的在嶄新的時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艱鉅挑戰...而他們,卻都不曾氣餒,不曾放棄,不曾回頭,不曾喪失自己的信念!

  而在具體的曇談話採訪中,創業者們,都整齊劃一地提到了,使他們,使所有創業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之一,是“關係”。當然,關係,多少帶有些社會中的現實和無奈。但是,我卻感受到了另一層的深意。

  關係,他們的關係都是這麼來的?除了少數是自己的血緣和上一代的交情,大多數都是自己坦誠相見,患難與共的知己,朋友!而這次任務,更是讓我結交了一群,現在,以及將來,可以建立深厚而純粹的“關係”的朋友。有些是早先認識的,有些則是認識了沒多久。但不管是誰,我們,都為了這個任務,努力過,奮鬥過,貢獻過,彼此間,純正的友誼,已經深深地紮根。

  我要謝謝他們,為這個共同的任務無私奉獻的一切的一切;也要謝謝劉強老師,為我們提供了這麼一個開拓視野,完善自我的平臺和機會。

  最後,要謝謝我自己。謝謝一個認真的我,努力的我,青春的我!

  就讓青春,永遠銘刻下這段,華麗的時節!

  三

  孔海賓

  整個的採訪過程弄下來,我的個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創業者或者說企業家是最偉大的一個群體,他們頭腦活躍,思維敏捷,使整個社會的中堅力量。創業的確是需要膽量的事情,很多時候創業的機會是九死一生,他們不但有這個膽量去做,而且還能夠做出樣子,做出成績來,我覺得社會應該對這些創業者這給予尊重,理解和支援,且不說他們創造的就業機會,但是他們銳意進取的精神就是對社會的貢獻,他們是整個社會的發動機。相比於管理學的教授,營銷學的博導,實戰經驗才是最最重要的,而且施展也是最最殘酷,最能讓人成長的地方,想來一個沒有資金和大的社會關係,對社會環境的瞭解與我們剛剛跨出校園的畢業生站在同一個起跑線,幾年之後事業有成。更有沒有技術的人,沒有高學歷,他們能夠從一窮二白乾起,擺地攤,開公司,成就一番事業。這是我應該敬佩的地方,也是整個社會的動力源泉所在。

  四

  簡濤

  歷時一個多月的組織行為學採訪作業終於告一段落,這段經歷,必將作為一筆精神財富,載入我個人生涯的史冊。採訪結束了,留給我的是對創業這個話題的思考,我想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關於什麼是創業

  究竟什麼是創業?自己辦個公司當老總就是創業?我認為創業的概念不僅僅侷限於自己開辦公司。創業應該包括一個相當長的時間範圍,一個適合我們更多的大學生的創業過程應當包括以下幾點:

  有準備有意識有規劃的學業生涯

  畢業之後有目的的選擇一家企業,從學會如何做好一名普通職員,迅速的融入這個企業,瞭解這個企業的行業狀況以及相關行業的狀況,熟悉業務和流程,吸取實戰經驗和積累資本金。

  時機成熟了,組建一個團隊,拉出來單幹

  2.創業的艱辛

  在我們的採訪過程中,我們深刻的體會到了創業者的艱辛,他們為了圓自己一個夢,的確犧牲了很多。但是他們都堅持下去了,並最後取得了成功。因此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撥之志。

  3.經驗教訓

  在採訪的過程中,這些創業者們還教會了我很多偉人處事的細節。記得第一次採訪的時候,提問的時候,我把一位張姓銷售經理誤稱為王總,那位經理很嚴肅地糾正了我的錯誤,並提醒我在和客戶的交流中叫錯姓氏一個大忌,他的做法是把他的每一個客戶的電話都儲存在了手機裡,甚至還包括曾經和他們接觸過但並沒有購買他們產品的客戶,並且在座機附近也放有這樣的一張列印稿,他要求自己在接通電話的那刻起準確的說出對方的姓名,抓住每一個細節以便在客戶心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諸如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還有件事必須提下,在上週外出的一次採訪回來途中,因為我的不謹慎,使得DV在北安跨線上被盜,給我個人帶來了一筆不小的經濟損失不說,小組一天辛辛苦苦的勞動成果也就這麼沒了。另外,在幾次創業採訪中,因為不得不缺席其他的課而且恰巧適逢這些課的任課老師點名,損失慘重。這也讓我明白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

  總的來說,通過這次創業採訪大作業,我學到了很多,也更深入的分享了這些創業人士的經歷,這筆財富,無疑將會更好的指導我今後的學習與生活。

  五

  徐凌志

  這是一次學習活動,更是一次對生活的體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但同時也感受到了團結的力量.我在其中碰到了不少的困難,例如採訪單位難尋、採訪經驗為零…當我快放棄的時候,我感受到的是團隊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我在受挫的時候並不感到孤獨,這種力量在這個活動的過程中一直鼓舞著我.

  剛開始的時候,我一直認為這只是一個形式特殊的作業而已。但當我們去行動的時候,我卻發現我錯了,這是一個自我對未來認識提升的過程。通過採訪,我們知道創業不只是靠一股子闖勁,還要有不挈的信念。每一次成功的創業背後隱藏的是無盡的辛酸。

  其次,從這次採訪中,我們對團隊的意識更加強烈了。剛開始時,我們分配一人兩個採訪的硬指標,但一個星期下來成果幾乎為零。這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個人的力量的不足。最後我們決定採用三人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採訪,既保證了小組採訪的機動性,又充分發揮了團隊的力量,這使我們後期的採訪十分的順利。

  我感謝老師佈置的這次特殊的作業,這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創業者的艱辛,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會是我人生中最充滿意義的一步!

  六

  鄭明航

  創業這個詞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代表著未知和巨大的風險,但是同時在一些人眼中也代表著夢想和不盡的機遇。在採訪創業家的一個月中,我們接觸到了十多位創業家。用我們的話來說,他們都是白手起家的一群人。他們雖然都擁有創業家這個稱號,卻各不相同——不同的學歷,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

  他們創業的目的是什麼?是什麼力量讓這些來自不同領域的人都選擇了創業這條路?

  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創業的道路是否真的像他們想象中的那樣平坦,抑或充滿曲折?

  他們對未來是怎樣的構想?繼續走下去,還是回頭?

  他們對大學生創業時持何種態度?全力支援,還是持反對意見?

  ……

  十七家企業,十七個創業者,也同樣得到了十七份不同的答案!

  有人視創業為夢想,所以願為其傾盡所有;有的人則是源於一份自信,想用自己的力量打下一片天地。有的人走得一帆風順,也有的人歷盡坎坷曲折。然而不管怎樣,他們都值得我們去尊敬。

  他們的豪情常常會讓人想起十五世紀的大航海時代。那個時代,無數的航海家駕駛著帆船飄揚過海。而現在,在中國的經濟大潮中,新時代的創業者正意氣風發地操盤掌舵,為自己的企業揚起風帆,起航。他們與那些航海家一樣不知道茫茫的大洋裡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可能十個中只有一個人能達到彼岸。但是依然不斷有人踏上這條船,走向航海之路。

  如果說大航海時代,中國並沒有獲得多少的榮光,那麼,在新一輪的探險中,這批創業者正在為中國贏得大國應有的地位與榮耀。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眾多光環背後的東西。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率僅為1%--3%。資金,團隊,專案,管理,市場開拓……種種的問題都會隨著企業的創辦接踵而至。在創業初期的熱情過去之後,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有多少人能克服它們?有多少人能堅持走下去?應該說許多大學生創業過程中還是存在著盲目性,有些人只是看到那些表面的光環,有些人僅僅是憑著一時衝動而已。至於其中存在多少的合理性倒變成了次要的問題。

  大學生創業,不但需要勇氣,更需要理性。專案的合理性,團隊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雖然說這樣並不一定能成功,但是隻有盲目的拼勁卻是肯定不能成功。只有良好的心態,才能在面對困難時不至於不知所措。

  通過這一個月的採訪,我們可以說是從中受益匪淺。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了創業家的故事,也就更加明白創業一詞所代表的遠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然而創業也不等於猛虎,機遇永遠只給有準備的人。

  我們不但應該看到其中的百分之一,更應該看到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