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香菇的技巧

  香菇是常見的食用菌之一,在我國各個地區都有分佈及種植,是一種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蘑菇,那香菇怎麼種植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林地的選擇與拱棚搭建

  選擇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有水源,生長5-6年以上速生林地,行間以5-10m為宜。在林下行間搭建簡易的拱棚,拱棚規格為寬5m,高2m,長50m,建造時先搭床架,做三個床架,兩邊寬各0.8m,中間寬2m,兩床架之間留70cm走道,規格是距地面高25-30cm,每20cm用14號鉛絲縱向拉緊,床架4、10趟鉛絲。兩端用地毛固定,選擇這樣的拱棚,用8m長薄壁鐵管,做成拱形,插入地下基座上每3m一根固定,用12號鉛絲連線,上覆8m薄膜,每棚造價3000元左右,可放入菌棒5000個。

  香菇具喜蔭特性, 鬱閉度差的林地要加用透光率10%以下的遮陽網以防止陽光直射菌棒造成高溫燒菌。子實體生長主要受溫、溼度限制。高溫條件下香菇生長快,容易開傘、衰老,低溫不易開傘,菇質好。空氣溼度低,容易失水、菌蓋表面開裂;溼度過大菌蓋發粘,易發生雜菌。所以在林下搭建拱棚,安裝微噴設施,通過適時噴水改善小環境。

  2、菌株選擇

  菌株選用較耐高溫的武香一號,其菌絲生長溫度為5-35℃,最適宜溫度22-25℃。出菇溫度15-35℃,最適宜溫度20-26℃。

  3、茬口安排及菌棒製做

  ①茬口安排

  出菇期安排在3-12月兩季栽培,制棒時間在11月份至翌年5月底前。生產高溫品種***武香一號,931等***菌齡80天左右可進入出菇期5月-10月初出菇結束。4、5月份生產低溫品種***939、慶科20、868等***菌棒接種後渡夏,於10月至12月出兩茬菇,菌棒在林下越冬,翌年3-5月再出2-3茬菇,而後接高溫菇。這樣一年有9個月的出菇期,越冬期3個月休眠。使林下種植實現了兩季、高效栽培。

  ②菌棒製作

  運作模式採用集約型工廠化生產,統一制棒、接種、培養,降低了生產風險。

  菌棒製做採用圓盤自動衝壓裝袋機。***該機由福建漳州興寶機械廠提供***實現攪拌、加水、分料、上料、裝袋一體化。菌棒生產採用折幅15cm、長度60cm、厚0.05cm的高壓聚乙烯袋筒。

  夏季林下香菇栽培技術

  配方:麥麩18%,棉籽殼20%,硬雜木屑50%,細木屑***楊柳木***10%,石膏2%,水適量。

  菌棒標準為料柱長度45cm±1,重量2.25kg±1,常壓滅菌。流水作業,在棚室內帳式打穴接種。每5人一組,4小時接種5000棒。

  4、栽培管理

  ①春季管理

  春季氣溫逐漸回升,此時主要的工作是養菌和轉色。菌棒接種後待菌種吃料半徑達3-5cm開始翻垛,井字型排放菌棒,發菌時將溫度控制在30℃以下,及時通風換氣。大約經過40-50天發菌至基本滿袋***兩端差3-5cm***要及時將菌棒運入林下拱棚內,香菇菌棒交叉斜靠於床架的鉛絲上,菌棒與地面的夾角以不大於15°為宜,菌棒之間10cm。同時要採用微孔通氣,每棒用小釘刺孔100個左右,孔深0.5cm,加快生理成熟和袋內轉色。

  ②夏季管理

  在自然情況下,菌齡80-90天轉色4/5以上,就可脫袋出菇,脫袋前依菌棒長勢和氣候特點進行適當驚菌,力度要掌握好,用大水在早晚重噴兩次連續2-3天,目的是加大溫差刺激和增加空間相對溼度,3天左右袋內可見有菇頭露出要及時脫袋。脫袋後用大水沖洗菌棒一次,洗掉代謝產生的黃水防止黴菌感染並加大溫差刺激。以後維持好溼度***用微噴調節***、溫度及時掀棚膜通風換氣。正常情況下,菇蕾即可大量發生,當菇蓋菌膜拉開,開傘前要及時採菇分級存放,上市銷售。

  出菇期間加強溫溼管理。拱棚的塑料膜白天掀起,夜間放下,利用微噴設施及時噴水降溫、增溼,創造一個最高溫度在33℃以下,空氣相對溼度在80-90%的出菇環境。一般每天噴水3-4次,中午溫度高時應加大噴水次數。遇到陰雨天氣,要首先停止或減少注水,以免刺激過大,出菇集中;其次放下塑料膜以防雨水沖刷菌棒,影響出菇品質。

  7月由於天氣悶熱潮溼,加大通風,控制噴水量,以保住菌棒為主。此時極易發生綠黴感染,及時用綠黴淨噴灑,即可有效消除雜菌影響。

  ③秋季管理

  9月氣溫逐漸降低,空氣溫溼度變化較大。當夜間溫度低於20℃時,放下拱棚塑料膜,以利保溫、增溼。隨時掌握天氣變化,多風、乾燥時增加噴水次數,保證空氣相對溼度80%以上利於出菇。

  隨著菌絲體代謝減緩,養菌時間、出菇時間、出菇過程相對應延長,注水量控制在出菇菌棒重量的40-50%,以利養菌。

  當菌棒生產4-5潮菇後,棒體縮小、乾癟,出菇個頭小,菇蓋薄,說明養分已耗盡,此時出菇結束。對於到了深秋仍有出菇能力的菌棒,採取移到暖棚內出菇,或來年溫度上升後再出菇,實現菌棒出菇生產最大化。

  香菇種植管理技術

  噴水一般選擇晴天菌筒表皮稍干時噴水,溼度不可過高,以免黴菌爛筒。上午採完菇後噴水,晾後覆蓋薄膜。每天結合採菇揭膜通風,採後蓋膜。氣溫高於20℃時揭開薄膜兩頭通風,悶熱天、陰雨天全揭開。菌筒浸水重回菇床時,要蓋嚴薄膜保溫;氣溫高於25℃時每天揭膜通風。

  每採完一批菇,菌絲清理要及時。用小刀把菌筒上長有黴菌的部位剔除,後揭膜通風,晴天噴水,白天蓋嚴薄膜,使菌絲復壯;夜裡通風1小時,促使菇蕾發生,連續3-4天。

  春季香菇管理技術就介紹到這裡,春季香菇菌筒浸水補肥是春季管理中的一個關鍵環節,補液要適量,不可過溼,以免造成生黴爛菇。

  香菇秋季管理技術

  室內發菌。香菇從接種到生理成熟需60多天。接種後,應及時移入發菌室進行培養。菌袋呈"井"字形排放,高8~9層,室溫控制在25℃左右,相對溼度要求70%以下。

  接種後1~6天,菌絲處於恢復和萌發階段,室溫要控制在28℃~30℃之間,此期菌袋不能翻動,不要通風,遮陽造成暗光。7~10天菌絲生長開始吃料,室溫降到26℃~28℃,每天通風2~3次,7天進行第1次翻堆,即將堆好的菌袋上下、內外調換位置,使每個菌袋都能接受同樣條件的管理。翻堆時要輕拿輕放,嚴防封口損壞和感染雜菌,同時結合翻堆認真檢查雜菌汙染情況,若發現有星點雜菌出現,用75%酒精50毫升加25%甲醛30毫升的混合液注射,封閉患處。

  菌袋轉色。轉色早晚及好壞,關係到出菇早晚和產量高低。菌絲生理成熟後,由白色變成紅棕色,並出現黃水珠,繼之呈現香菇原基。轉色期要增加室內散光,加強通風,薄膜要時開時蓋,形成乾乾溼溼的環境,促進轉色。

  室外催菇。香菇為低溫變溫結實菇類。當菌袋轉色成紅棕色菌膜後,菌袋搬到室外陰處,上下用麥草墊蓋好,並灑水保溼,晚上蓋膜,白天揭膜,反覆4~5天,蓋薄膜進行悶菌催菇。

  出菇管理。秋季氣溫逐漸下降,有利於菌絲健壯生長。催菇3天后將出菇的菌袋每天揀1次,放進菇棚床架上,袋距7~10釐米,直到催菇全部結束。菌袋放進床架後,用尖刀在菇蕾四周劃開薄膜,進行蹲菇。一般蹲菇期7~10天內不蓋膜,當幼菇有花生籽大小時,可進行催花。

  香菇秋季管理技術就介紹到這裡,當變溫催蕾後,菇體長到2~3釐米時,可選晴天中午在地表潑水,以加速子實體生長,然後夜間揭開薄膜,讓冷空氣刺激,使菌蓋乾燥,再把薄膜蓋上,利用地溫地溼配合,乾溼交錯,促進菌蓋分裂成花紋形花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