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電算化與會計資訊化的對比

  1. 會計電算化和會計資訊化概念的由來與含義

  1979年,計算機應會計工作在我國拉開了序幕,當時人們的認識就是將計算機技術應用於會計領域能夠有效地提高會計的工作效率,學術界並沒有提出一個權威性的概念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1981年於長春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問題討論會“上,第一次提出了“會計電算化“的概念。

  會計電算化的基本含義是指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會計工作領域,用會計軟體指揮各種計算機替代手工完成,或手工很難完成、甚至無法完成的會計工作的過程。

  2005年8月,由《會計之友》雜誌社承辦的中國會計學會會計電算化專業委員會年會在山西太原召開。會上提出了“會計電算化“向“會計資訊化“發展的理念,與會專家就這兩個概念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一致認為用“會計資訊化“可以更好地概括“會計電算化“的進一步發展,也可以進一步提升“會計電算化“的應用水平。

  會計資訊化是會計與資訊科技融合的過程,是將會計資訊作為管理資訊資源,全面運用以計算機、網路與通訊為主的資訊科技對會計資訊進行獲取、加工、傳輸、儲存應用等處理,為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者、企業外部的資訊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時的資訊,會計資訊化是企業資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以看到,兩個概念是人們在不同時期、資訊科技發展的不同階段提出來的。

  2. 會計資訊化與會計電算化的區別

  2.1 資訊科技環境的區別

  人們通常所說的資訊科技不是單純的一種技術,而是計算機技術、網路通訊技術和資訊感測技術等組群技術的簡稱。會計電算化階段,人們謀求能夠開發出解決會計領域的單項工作或整體核算工作的軟體,從而幫助會計工作人員實現勞動力的解放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硬體方面則主要以單機環境或F/S***檔案/伺服器***架構為主,很少涉及網路通訊技術和感測技術。會計資訊化階段,人們需要研究和開發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乃至決策支援等諸多子系統於一體的管理資訊系統,會計資訊系統屬於管理資訊系統的重要子系統,這個階段的MIS***管理資訊系統***、ERP***企業資源計劃***、SCM***供應鏈管理***、CRM***客戶關係管理***等產品和概念的提出無不建立在網路和通訊技術基礎之上。

  可見,電算化和資訊化都應用了計算機技術;電算化較少使用網路通訊技術,資訊化則更多地依賴於網路通訊技術的支援;電算化幾乎沒有用到感測技術,資訊化則會隨著其發展越來越多的使用諸如條碼感測、智慧感測等感測技術。

  2.2 資訊輸入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條件下輸入系統的是記賬憑證,資料主要由財務部門自己輸入;而會計資訊化的大量資料可從企業內外其他系統直接獲取,同時可以預見,隨著原始憑證標準化問題的解決以及網路安全技術的日臻成熟,經過數字簽名的原始憑證會直接進入會計資訊系統。

  2.3 資料處理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主要通過批處理方式處理業已發生的資料,而會計資訊化使實時處理資料成為可能。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企業的業務部門通過Intranet***企業內部網***協同工作,所產生的各類資料資訊儲存於系統整合的資料庫中,企業資訊的內部使用者可以通過對資料庫的實時訪問,對資料進行實時處理。

  2.4 系統地位層次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主要服務於財務部門的核算與管理,屬於部門級應用;而會計資訊化則是企業資訊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會計資訊系統是管理資訊系統的核心子系統,除了服務於財務部門外,還要為資訊管理層、決策支援層和決策層提供服務,屬於企業級應用。

  2.5 系統目標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和會計資訊化是人們隨著資訊科技在會計領域應用的不斷深入而提出的差異概念。會計電算化以解放生產力,提高工作效率為出發點,首先強調的是會計資料處理的規範化,改變手工會計的不規範現實,要求會計軟體的開發、會計資訊系統的執行按照我國統一會計制度的要求規範操作,立足於財務報告的規範生成;而會計資訊化則更強調會計輸出結果的效率和增值性,這種增值效應依賴於網路環境下會計資料的快速蒐集、實時傳遞以及對不同層次資料的深加工。會計資訊化的成效依賴於會計資訊輸出的多元化研究。

  2.6 資訊輸出的區別

  電算化環境下,會計資訊的輸出主要有顯示、列印、磁碟等方式;資訊化環境下,內部需求除了上述方式以外,更多的可以通過網路實現資訊傳遞與共享,通過授權、劃分許可權級次,企業內部各個機構、部門從資訊系統上直接獲取。隨著XBRL***可擴充套件商業報告語言***深入研究以及B/S***瀏覽器/伺服器***體系架構在大型系統中的逐步推廣和應用,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Internet上公佈其財務資訊。

  3. 區別會計電算化與會計資訊化的意義

  3.1 有利於澄清教學中的模糊概念

  目前,計算機會計教材比比皆是,名稱不一,有會計資訊系統、計算機會計學、會計電算化、電算化會計、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等諸多稱謂,筆者不反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宗旨,但教學過程的授者是教師,受者是學生,名稱和概念過多會導致授受雙方無所適從,會使教學缺乏說服力,也會使學術研究缺乏統一的認識和思想,這可能是會計資訊系統教材參差不齊、內容相左的重要原因。會計資訊系統結合了資訊理論、系統論的思想,吻合了會計資訊化的概念,適應了當前資訊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是計算機會計教材名稱的首選。

  3.2 有利於學術機構名稱和職能的正確定位

  為學術機構冠名以會計資訊化並非文字遊戲,學術機構擔負著對本學術圈內學術研究正確引導的重任,學術機構的命名體現著時代色彩,同時也體現了一個國家在該領域的研究應用水平。因此,適時轉換名稱是學術機構的必然選擇。

  資訊科技的發展使會計工作更多地利用了現代資訊科技高速發展的成果,此外,它同樣深刻地影響和改變著會計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實踐工作。會計資訊化是順應現代社會資訊化發展趨勢而產生的,它要求人們以新的視野、站在整個企業的高度來認識資訊化工作,構架新一代的企業管理資訊系統,促使企業推進全面資訊化建設,最終促使整個社會經濟資訊化的快速發展。

  3.3 有利於企業正確定位自己的資訊化程序

  企業資訊化程序受制於資訊科技的發展,1979年我國開始搞計算機會計的試點,1983年國務院成立了電子振興領導小組,直至1990年國內才推出第一批品牌的會計軟體,可以說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一個企業能夠擁有自己的計算機硬體,找到合適的會計軟體已屬不易,不存在網路大規模的應用和遍地開花,而且這十幾年的時間裡企業的計算機會計確實是只在會計電算化階段徘徊,軟體生產廠商開發的會計軟體業主要停留在會計電算化上,即能夠用軟體替代手工完成傳統的手工會計核算工作,阿尼塔。S.霍蘭德所謂的“傳統會計資訊系統是手工會計的翻版“即是這個意思。20世紀末本世紀初,隨著大中型、分散式資料庫逐步應用於國內資訊處理領域;隨著F/S***檔案/伺服器***逐步向C/S***客戶機/伺服器***、B/S***瀏覽器/伺服器***體系架構的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ERP產品推出,特別是越來越多的企業有實力、有能力取得上述技術與服務以後,計算機會計脫離了“資訊孤島“時代,進入了整合財務、生產製造、供應鏈、人力資源、經營決策的企業資訊化時代,會計資訊系統不再是孤立的系統,會計資訊系統不再單獨地服務於部門需求,會計資訊會隨著更準確的輸入、更深層次的加工、更實時的處理以及滿足了更多樣的需求而為企業帶來了更多的增值服務。

  當然並非所有企業都適用C/S、ERP,所有企業都應該對自己的資訊化程度進行正確定位,無論企業規模大小,無論企業的硬體架構和所選用的軟體層次如何,不可否認的是企業一併進入了資訊化時代。可見,會計資訊化取代會計電算化已是趨勢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