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養生保健妙招必看

  冬季是養生的黃金時節,具體怎麼做才可以安全過冬呢?有哪些養生妙招必須要知道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日養生保健妙招,希望對你有幫助。

  冬日養生保健妙招

  1、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語出自《黃帝內經》,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點鐘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陽出來了,再起床。就是所謂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現代人不必拘泥於此,但是,在冬季適當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天黑早,陽氣收藏早,早睡可以養陽;天亮遲,陽氣升發也遲,晚起可以固陰精。

  Tips:睡前醒後小儀式。晚上早點上床,練習瑜伽的打坐調息,或揉搓腳心***湧泉穴***,用手掌搓熱後腰***腎腧穴***,艾灸或熱敷小腹***關元穴***,這些穴位有養腎安眠的作用。早晨醒來,不要急於起床。可雙手抱膝,讓背部在床上前後滾一滾。雙腿上舉,做空蹬自行車,先正向再反向。俯臥,頭腳儘量上翹,做小燕飛動作。活動一下身體的主要關節,使氣血通暢後再起床。

  2、冬季保暖三個重點

  冬季要保證頭暖、背暖、腳暖。女性在生理期還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特別是陽虛的人,這三個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襲。中醫的經驗是,“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天過分受涼,冬寒進入體內,到春天就會患溫病***是以發熱為特徵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陽虛體質的人,冬天做身體按摩時,要減少背部按摩的時間,最好使用紅外線烤燈溫暖背部。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擾動陽氣而導致陽氣外越。相反,應該重視陰經的保健,可以在位於胸腹部正中線的任脈上拔罐或艾灸,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絡,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可以重點做膻中穴***雙乳中間***、神闕***肚臍***、關元***肚臍下四指***等穴位。

  Tips:防感冒小偏方。如果不小心受涼風寒,可以用薑片、紅糖煮水喝。還可以用蔥白、薑片、糯米煮粥,加適量米醋,製成“神仙粥”,預防風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3、無洩面板——冬季運動要適度

  中醫講冬季運動時要“無洩面板”,意思是不要讓陽氣從面板外洩。人體的面板好比大樹的葉片,夏季可以通過出汗幫助人體排毒,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避免大汗淋漓,否則面板開洩,就會使陽氣走失,不利於閉藏。尤其是女性,陽虛、血瘀體質者較多,要特別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選擇室內游泳館,運動前要充分熱身,以強度適中的運動為主,讓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

  Tips:運動後要保暖。運動或出汗以後,要立即帶上帽子、圍巾和手套保暖。劇烈運動以後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後,再用溫水洗浴。浴後,要吹乾頭髮,穿戴好衣帽後再外出。

  4、多晒背,壯陽氣

  冬天是抑鬱高發的季節,這與缺乏日晒有關係。冬季裡中醫提倡“晒背”來養生。背部是身體最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彙集處,經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晒得微暖,陽氣會通過背部穴位吸收到體內,然後運送到全身各處。當你晒了太陽感覺遍體和暢時,就是體內陽氣充足,經脈通暢的表現。陽氣補足了,我們又可以精神抖擻地享受生活。

  Tips:冬天裡的陽光情緒很重要。面對年終考核等職場挑戰也讓人感到壓力重重。養生專家提醒:遇到不順心的事要積極調整情緒。也可以通過傾訴、唱歌、理智的爭論等適當的方式宣洩出來,保持心態平和。

  5、固腎藏精,有節制

  進入冬季,腎經變得活躍起來,腎為先天之本,為藏精之府,冬天是養精藏精的最佳時節,腎虛的人在冬天裡補腎最易見效。腎精主要靠養,節約使用,才能細水長流。而補腎第一要點就是節制性愛。古人在陰曆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認為這兩個月房事過度,會使身體消耗比較大,應該加以節制。

  Tips:嘗試早晨做愛吧。週末早晨,從容地與愛侶享受性愛時刻。而激情過後的小睡,也可以及時恢復體力,養精蓄銳。另外,用杜仲或肉蓯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藥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補腎溫陽。

  6、進補不忘控制體重

  對於OL來說,冬季進補,最擔心的後果就是體重增加。女性35歲以後,可能會由於臟腑功能失調,經常有飢餓感,特別是在冬季,隨著食慾增強,不知不覺體重就上升了。下面兩個辦法,幫你解決進補和體重的難題,進補看口味。你的口味變了嗎?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發現自己口味的變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現在愛吃鹹的了;以前不愛吃糖,現在愛吃糖而且吃了以後有快樂的感覺。這些習慣的改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臟器的虛實。中醫認為,五味對五臟,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鹹入腎、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為肝火太旺。腎虛的人,本能地想補充鹹的東西來調動腎氣。我們可以適度地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但不要嬌縱它,應該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食補措施。比如海蔘、海帶等海產品是鹹味入腎的食品,可以用來補腎虛。茯苓、小米、蓮子可以健脾。西紅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養肝。

  “素食進補”正當時。古時資源匱乏,進補葷腥給身體增加熱量來抵禦嚴寒。現代社會,進補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熱量。素食一樣可以溫經通絡。梨、藕、蘿蔔如果生吃,就是寒涼之品,但是加熱熟吃,就不會傷身。還有桂圓、木瓜、百合、以及山藥、芋頭、紅薯等穀類;花生、杏仁、胡桃等乾果素食,一樣可以進補到位。

  Tips:經絡調節控制食慾。食慾過於旺盛,可以採用經絡調節。飯前按摩中脘穴,輕敲帶脈,或在經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慾。中脘,在肚臍上方4寸。帶脈是橫穿過肚臍,象束帶一樣橫行於腹腰部的經脈。經常按摩帶脈,可以健脾,促進排便,有一定消脂減肥的作用。

  7、小動作,暖身體

  很多OL一到冬天就四肢冰涼,與痛經、感冒糾纏不清。冬天養生的原則是補腎強精。我們身體經絡中的腎經起自雙足的湧泉穴***足底前1/3之處的凹陷中***,從足部強健腎經,相當於養護樹木的根基,可以讓腎臟中的精氣源源不斷。所以冬天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充分調動自己身體中的元陽之氣,溫暖自己。

  TIPS:每晚足浴,禦寒補腎。從立冬開始,每晚臨睡前先用溫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底的湧泉穴,除了能暖身體禦寒,還有補腎強身的作用。

  冬季養生注意事項

  1、美麗“凍”人有害健康

  許多愛美的女同胞即使在冬天裡也喜歡穿短裙或短褲,或因為怕顯得身材臃腫,只是穿上薄薄的一層衣服,以保持其體態風度。但如果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冬天 “藏”為主,身體肌膚要避免暴露在外界。雖然愛美是年輕女性的天性,但即使愛美,也不應以犧牲健康為代價。

  2、不要在冬天減肥

  愛美的女孩子們,一年四季都想減肥。事實上,無論是節食、運動或者藥物利尿的減肥方法,都是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的熱量而減肥。這在中醫屬於“洩”的範疇,不適於在冬天裡進行。在自然界,小熊都懂得要在冬天時吃得胖胖的,以順利過冬。所謂適者生存,生物自有適應自然的生存方式,難道人類反而不能做到嗎?

  3、不要過量熬夜

  冬天裡黑夜時間長,白天時間短。人們也應順應自然,增加睡眠時間,方可補養元陰元陽。事實上,冬天熬夜的傷害比平常更大,最好儘量不要晚睡。冬季講究“閉藏”,講究“去寒就溫”。

  4、避免“冷”健身

  冬泳、冷水浴,聽起來似乎很健康。但從中醫的角度看,其實並不適合女性。範宇鵬醫生說,現代多數女性因為工作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不規律,體質以偏虛為主,冬泳尤其不適合。事實上,無論是冬泳或是洗冷水澡,看似一種鍛鍊身體的方式,其實身體要耗費很多的陽氣去抵禦寒冷,對本來就體質偏虛的女性來說尤為不宜。如果長期採取“冷”健身的方式,甚至還容易引起一些內科、婦科疾病,所以說“去寒就溫”是冬季養生的不二法則。

  5、不要做出汗太多的運動

  運動有益身體,但如果從養生的角度上看,在冬天裡不要做太過激烈、出汗太多的運動。中醫認為,汗液屬於“津液”範疇,劇烈運動後,毛孔開張,陽氣隨汗液外洩,易造成“氣津兩傷”的格局。冬季以“封藏”為本,是需要“儲存實力”的季節,陽氣外洩,津液損傷,容易出現易疲乏、易感冒、頭暈、手足冰涼的症狀。

  而至於適宜運動量的限定,應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經常運動的人也許打半天羽毛球都沒出汗,而很少運動的人稍稍活動就全身是汗了。

  冬季養生小常識

  1、養生保健的最佳時間

  冬季養生小常識首要的是注意養生保健最佳時間。實驗證明:早晨5-6時是生物鐘高潮,體溫上升,此時起床會精神抖擻。

  2、注意保暖

  冬季養生小常識之一是注意保暖。按時收聽天氣預報,隨著氣溫的變化而增添衣服,添置保暖設施。睡前用熱水泡腳10分鐘

  3、房間溫度要適宜

  如果開空調溫度不宜過高,冬季養生小常識之一是房間內外溫差不宜過大,房間內外溫差4-5度為宜。

  4、開窗通氣

  冬季養生小常識之一是牢記每天上午9-11時,下午2-4時開窗通氣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