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生活的文章

  國人愛飲茶,歷史過千年。在過去,人們飲茶,一是為了解渴,二是養生之需要。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茶語人生的慢生活

  在茶界,人們把綠茶比喻為不識愁滋味的輕狂少年,把紅茶比喻為豔光四射的俊俏舞娘,將烏龍茶比喻為風姿綽約的成熟貴婦,將鐵觀音比喻為剛毅果決的俠士,對於普洱茶,人們則將其稱為學富五車的智者。在茶人的眼中,普洱茶積歲月之磨鍊,得自然之造化始成的茶中聖品。它得益於時間的流逝,受惠於歲月的洗禮。從這個角度來說,優質的普洱茶,堪稱是時間“緩慢的藝術”,而非速成時代的產品。

  普洱茶的“慢”,一個方面指的是其品質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與世界上的其他名茶相比,普洱茶的製作是需要花時間的,而且工序繁瑣,有許多個環節:殺青、揉捻、晒乾、分揀、拼配、蒸壓,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就拿蒸壓來說,表面上看只是一個毛茶成型的過程,但它卻包含稱重、蒸軟、揉茶、壓茶等步驟,而其中的揉茶和壓茶等步驟,不僅要快,還十分講究手法,有著很高的技術含量。

  剛剛製作完成的普洱茶,其實只具其形。要成為優質的普洱茶,還需要用時間來為其注入靈魂,使其富有生命。

  本來,對大多數的茶葉來說,新就意味著優秀的品質,故有“茶要新,水要活”之說。宋代唐庚就曾在《鬥茶記》中說:“吾聞茶不問團挎,要之貴新,水不問江井要之貴活。”新茶,往往能在色香味形上,讓人耳目一新。但以新作為評判茶葉品質的標準,卻不適宜於普洱茶。事實上,有的茶葉品種經過適當的貯存以後,反而會提升品質,比如西湖的龍井、洞庭的碧螺春,如能放在生石灰缸中貯放一兩個月,則比剛炒制的更為清香;又如產於福建的武夷茶,隔年的陳茶反而讓人覺得香氣馥郁。當然,利用時間的力量將茶葉品質推向極至的,則是普洱茶。

  這是因為普洱茶在製作完成以後,有一個“後發酵”的過程。對普洱茶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普洱茶在純自然狀態下的“後發酵”相當緩慢。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新制的普洱茶才能完成其脫胎換骨的改造,從而消除其雜味、澀味,而存留下陳香、桂香、樟香以及蘭香。因此每一餅瀰漫著歲月芳香的優質普洱茶,都可稱得上是時間之手創造的藝術。從這一點上看,普洱茶倒像美酒,有著越老越香的特性。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人們才將那些積澱了厚厚時光的普洱茶稱為“能喝的古董”。而快餐文化下的飲食,是難以用“古董”來比喻的。

  普洱茶的“慢”,另外一個方面指的是它所蘊含的生活態度。

  現代社會,是一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社會,人們強調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對速度的過分追求,讓許多人感到焦慮、心神不寧與惶恐不安,而轉瞬即逝、過目就忘的快餐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人們的這種感受。在速度的驅使下,人們將現代生活演繹成了狂熱的快板,搖滾的節奏。於是在浮光掠影與目不暇接之中,一天天過去了,一年年過去了,行色匆匆的人們很難靜下來體會一下“緩慢”所能帶來的快樂與安詳。

  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快”,是為了生活中更好地“慢”,我們的忙碌,同樣也是為了更好的休閒。然而很多人卻常常迷失生活的目的,一味的快,一味的忙碌,彷彿不這樣,就不足以珍惜生命、珍惜時間。於是他們壓縮了睡眠,擠掉了休閒,犧牲了美食,讓自己成了一架上緊發條之後難以停留下來的機器。

  其實人生就是該快則快,該慢就慢下來。追求快和忙碌,其實都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而只是我們贏得從容生活的一種手段。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學會忙裡偷閒,比如把心中的事放下來,約三五好友,找一處安靜的所在,將一塊老茶放進茶壺,任普洱茶獨特的醇香一點點瀰漫於整個房間。那麼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忙得昏天黑地,我們也可以在普洱茶的浸泡下,讓緊張的靈魂鬆弛下來,從而尋找回許多久違的幸福。

  與其他茶的品飲方式不一樣,普洱茶的品飲也同樣講究緩慢。

  普洱茶的泡法,相比其他茶來說,也要顯得細緻一些。心急是泡不出好普洱茶的,因此普洱茶的沖泡過程,正可讓人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生活的從容、優雅與安寧。至於端起杯子來品嚐普洱茶,也不是急匆匆一口喝乾的“牛飲”,而是要靜下心來,仔細體味普洱茶的味道。只有這樣,才可能借助那一杯小小的茶,感受到山野的、大地的氣息,重溫一段緩慢而又溫暖的時光,並於沖泡和品飲普洱茶那散淡的過程中,重新獲得一種遠離俗世的愉悅心情。

  因此,充滿了“緩慢”特徵的普洱茶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度。

  捷克人有句諺語,“悠閒是人在凝視上帝的視窗”。而林語堂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說道:“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而普洱茶的“緩慢”,天生的就是為休閒準備的飲品。

  2

  中國茶道:生活與人生的藝術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

  中國茶道有三義:吃茶品茗之道、吃茶品茗修道、吃茶品茗即道。吃茶品茗之道是吃茶品茗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情形相連繫,把吃茶品茗年夜日常的物質餬口上升到精神文化條理;吃茶品茗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吃茶品茗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年夜道;吃茶品茗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乞降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吃茶品茗之道是基本,吃茶品茗修道是目的,吃茶品茗即道是根柢。吃茶品茗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吃茶品茗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吃茶品茗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連繫。在茶道中,吃茶品茗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吃茶品茗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吃茶品茗的藝術,也是餬口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3

  溫文爾雅悟茶道

  暑假過後,新初三生們迎來了初中最重要的一年——初三。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資訊,出國留學網中考頻道特別蒐集彙總了中考作文範文以供參考:

  學習茶藝不僅僅是泡好一壺茶,最重要的是讓自己的心,手,眼,口,都能享受到茶藝的愉悅。說到茶,我們眼前應該會出現一位儒儒大方,溫文爾雅的君子。不光是喝茶會給人們儒雅的感覺,其實,倒茶的藝術才是真正的儒雅。

  我們先介紹一下倒功夫茶所需要的物品:紫砂壺,隨手泡,茶漏,公道杯各一個,聞香杯與品茶杯各兩個,外加一個六件套***鑷子,茶匙,茶舀,茶鬥,茶針,茶杯。***

  第一步為洗茶。將茶鬥放在紫砂壺口,用茶匙將茶葉倒入壺中,並將熱水倒入,蓋上壺蓋後,逆時針轉動砂壺將水倒在公道杯中,茶葉就算洗好了。

  接下來要泡茶了,將熱水倒入紫砂壺然後蓋上壺蓋,並將公道杯中的水倒在紫砂壺上,以清洗它的外表。這樣,一壺茶就泡好了。

  在聞香杯中倒七分茶,俗話說:“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只有我們留出三分,才能給人與人之間留一些自由的空間,而那未滿的三分則象徵著親情,友情,愛情。

  茶水在從紫砂壺中倒出來的一瞬間,茶那涼涼的,澀澀的味道便立即從鼻中進入到達每一個細胞。

  在飲之前,我們一定要聞一聞乘過茶水的聞香杯喲!當溫熱的杯子從鼻前掠過時,溼潤青澀的茶香,使每根神經都鬆懈了下來,用自己較涼的手搓一搓杯子。再將其從鼻前浮過,涼涼的茶香將我帶入了茶園,閉上眼睛,看到了一片一片青綠的漫山遍野的茶林,深深的吸了吸鼻子,希望在這裡多聞些新鮮的氣體,將那顆已經被汽車尾氣弄得不成樣的肺重新注滿活力。

  第一杯茶

  心中充滿了激動與喜悅,期待著這杯茶的清香,淳樸。那顆心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彷彿有隻小兔子在胸膛中跳個不停。

  遲遲地才張開嘴,可只一瞬間,心情就猶如從雲端跌入了谷底。苦澀的茶水一進入了口中,整顆心就都被苦澀沾滿了,沒有了預想中的成功與喜悅,取而代之的是那溼潤眼眶中的點點淚水。

  可是,老師卻說,每個第一杯都會很苦澀,我們不能氣餒,要再多泡幾次才能有更好的味道。這些話,使我鼓起了勇氣,接著泡了第二杯茶。

  第二杯茶

  將紫砂壺蓋開啟,將熱水緩緩到入壺中,翻轉後,倒入品茶杯中,這次,從杯中散發出的並不是第一次那麼濃烈的青澀味,而是更為清香、淳樸的茶香。

  因為有了第一次的失敗,我開始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我仍然是遲遲的不敢喝那杯茶,心情卻與第一次完全不同了。最終我還是鼓起勇氣喝下了拿杯茶。當那茶水碰到我的舌尖時,一種濃濃的幸福感包裹住了我的心,醇香的茶水牽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我感到自己彷彿躺在爺爺的懷抱中。爺爺給我講的故事,口中散出淡淡的茶香。茶水***,舌頭輕輕地翻滾,讓茶香在脣齒間之任意飄蕩,充斥在我的口中,一杯終了,留戀不捨。

  第三杯茶

  茶葉經過了前兩次滾燙的熱水的洗禮,已經變得平淡無味。茶水不像第一次的苦澀,亦不像第二次的醇香,可是這平淡的茶水卻是我真正想要的平靜。

  坐下來,靜靜地回味品茶的過程,驚奇的發現,這不正是一個濃縮的人生麼。剛開始泡茶時的激動,就如我們出生、年少時,對這個世界的期待與幻想,喝道第一杯苦澀的茶,就如同我們在滿懷期待時遇到了巨大的使我們氣餒的挫折。在老師,親人,朋友等的幫助下找回自信,重新起航。終於,在人生的“第二杯茶”中,得到了幸福與滿足。美好的時光,總如白駒過隙一般飛逝,到了第三杯茶,我們猶如那些茶葉,在困難中成熟,這時,也許有一天會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要的只是那一小片心靈中的淨土。

  這才是

  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