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基礎知識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你對古詩詞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古詩詞基礎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古詩詞基礎知識

  在中國古代詩詞在長期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各種規律、各種體制,再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得古代詩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音樂美和建築美,詩讀起來很好聽,抑揚頓挫;也有一種建築美,詩很規整、很整齊,就像我們現在蓋的樓房一樣,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詩或者國外其它的詩,金字塔式的或者階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當然詞有長短句,它也是一種形式、一種形態,所以它表現出一種獨特的音樂美和建築美,這種形式美,在世界的詩歌園地當中也是獨具一格的。

  中國古典詩歌早期定型為“四言詩”,大家知道《詩經》,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詩”,就是四個字一句,但是並沒有特別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漢魏六朝時期,“五言詩”“七言詩”興起。所謂四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四個字構成的詩,五言詩就是每句都是由五個字構成的詩,七言詩每句都是七個字,其它類推。一般情況下我們泛指唐代以前出現的各種詩體為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唐及之後的人們模仿這類詩體所寫的詩,也稱之為古體詩。古體詩一般是不講究音調格律的。

  到了南朝時期,在齊代永明年間,有人發現了漢字有平、上、去、入四聲,四種聲調,有人就根據漢字的這種四種聲調,以及雙聲疊韻這些規律,來研究詩句當中聲韻調的配合,要求寫詩要“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講究對偶。所以在南朝時期就出現了注重聲律的一種新的詩體——“永明體”。“永明體”對後來格律詩的形成,以及後來的駢文和詞、曲這些文學樣式的產生和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唐代初年,就是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律詩和絕句,我們把在唐代完成的一種講究音律、平仄、粘對、對仗的嚴謹格律的新式詩體稱為近體詩,也就是所謂的“格律詩”。它以五、七言律詩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律絕和排律。

  格律詩***近體詩***從句子的字數上來說,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無論什麼形式的近體詩,都有偶數的句子構成。

  每首由八句構成的格律詩稱為律詩。五言律詩簡稱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僅每句有嚴格的平仄、用韻要求,而且還對句子的對仗有一定要求。四句構成的近體詩也稱絕句。由於近體絕句類似於截取了律詩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稱之為截句。絕句分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五言絕句又簡稱為五絕,四句二十字;七言絕句又簡稱為七絕,四句二十八字。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長律,也叫排律。排律與五、七言律詩一樣,不僅有平仄、用韻等嚴格要求,而且對粘對、對仗等也有嚴格規定。排律的句數也只能是偶數。律詩每兩句***一韻,首句入韻時不算***稱為一聯。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聯***一、二兩句***稱為首聯;第二聯***三、四兩句***叫做頷聯;第三聯***五、六兩句***叫做頸聯,也稱腹聯;第四聯***七、八兩句***叫做尾聯。

  律詩,除了聲韻、字數等方面以外,一般還要求必須有對仗。五律和七律的對仗,一般都是用在頷聯和頸聯。首聯也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首聯用了對仗,一般情況下並不因此減少中兩聯的對仗。凡是首聯用對仗的律詩,實際上常常是用了總共三聯的對仗。若頷聯不對而只是首、頸兩聯對仗的,有一個雅號叫做“偷春格”。律詩的尾聯一般是不用對仗的,因為到了尾聯,一首詩要結束了,對仗是不大適宜於作結束語的,但尾聯用對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嚴謹的律詩,通常對仗一般不會少於兩聯,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聯對仗,這種情況大多都是把對仗用在頸聯。

  排律,除了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要求對仗。

  絕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即既可以首聯對尾聯不對,也可以尾聯對而首聯不對,還可以兩聯都對或都不對,總之沒有嚴格的限定。

  詞、曲中有時也用對仗,但詞曲就對仗一般沒有嚴格規定。然而因為某些詞牌的有些句子***如《滿江紅》上下片的各兩個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對仗,詞人們就在這些地方使用對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齊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習慣、慣例。習慣歸習慣,慣例歸慣例,總之不是硬性規定,所以在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看寫詞人的喜好和安排了。個人看法:雖然是慣例,但若能對仗還是儘量使用對仗,以增加整齊的美感。

  詞,一般認為是起源於隋唐時期的燕樂,是從樂詞演變、發展而來的一種合樂可歌、句式長短不齊的特殊詩歌形式,又有詩餘、長短句、樂府***注意與漢樂府的區別***、曲子、曲子詞、雅詞等多種稱呼。詞是一種合樂的文學,它與一般意義上的詩又有所不同。由於這種體裁在形式上“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是倚譜填詞,因此寫詞一般不稱為“作詞”而是說“填詞”或“倚聲”。儘管最早的詩也是合樂的,但那是先有詩而後配樂,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詞一般都有一個固定的曲調名稱,以相互區別,這種以示區分的曲調名稱人們就叫它為“詞牌”。每個詞牌代表著不同的曲調,不同曲調的詞在句數、字數、平仄、用韻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有了各自的體式要求。同一詞牌的詞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稱,同一名稱也可能不是同一個詞牌,同一詞牌也可能會有不同的別體。詞由於是配合音樂的,所以有些詞是分段落的,一個段落即是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人們給詞的這種“段落”也起了個名字,叫“疊”或“片”。只有一段的詞,叫“單調”。兩段構成的詞,稱“雙調”,其上下段落稱為上片與下片,也叫上闋和下闋。由三個段落或四個段落構成的詞,就叫三疊或四疊。此外,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有人規定58字以內為小令,59-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但這種分法的科學性還有可商榷的地方。

  詞發展到後來,隨著樂譜的逐漸佚失,漸漸地也就脫離了音樂。後人填詞多是依照前人遺留的文字作品來揣度、確定原來的詞每個地方的用字聲調、韻律等確定出來的文字詞譜,最終詞也就著著實實地成為了一種講究聲韻、格律的獨特的詩。從廣義上說,詞可以看作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格律詩。

  曲,是元時興起的一種合樂文學。從曲的樂詞結構形式來看,比較接近於詞,但它與詞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與套曲之分,有北曲與南曲之別。這裡主要是介紹詩詞的格律,關於曲就不多說了。

  詩詞之美包含兩個方面,音韻之美和言辭之美。撇開內容言辭不談,獲得音韻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格律。在你沒有其他手段使詩歌富有音韻之美時,你忽視格律,就是忽視詩歌的音韻之美。即使你通過捨棄音韻美使詩詞本身的思想內容達到極致,也僅僅是在一個方面光彩奪目,不能彌補在音韻上的不足。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

  古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中國最早流行,且至今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象,豐富的想象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豔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做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裡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樑,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鐘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鐘/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迴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翩的佳作。

  古詩詞的分類

  按音律分

  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闋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闋、上闋、上片,第二段叫後闋、下闋、下片。

  4、曲:又稱為詞餘、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內容分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諭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蹟。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物件,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託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託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向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概括一下,主要分為9種:1諷刺 2愛情 3哲理 4送別 5風景 6抱負 7想像 8故事 9思想


古詩詞基礎知識“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