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機會識別分為幾個階段

  創業要想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創業機會的識別與選擇

  1 創業機會的識別

  如何識別創業機會在成功創業的路上,是創業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好的創業機會,必然具有特定的市場定位,專注於滿足顧客需求,同時能為顧客帶來增值的效果,創業需要機會,機會要靠發現。要想尋找到合適的創業機會,創業者應識別以下創業機會:

  1***現有市場機會和潛在市場機會。現有市場機會是市場機會中那些明顯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往往發現者多,進入者也多,競爭勢必激烈。潛在市場機會是那些隱藏在現有需求背後的、未被滿足的市場需求,不易被發現,識別難度大,往往蘊藏著極大的商機。

  2***行業市場機會與邊緣市場機會。行業市場機會是指在某一個行業內的市場機會,發現和識別的難度係數較小,但競爭激烈成功的機率低。邊緣市場機會是在不同行業之間的交叉結合部分出現的市場機會,處於行業與行業之間出現“夾縫”的真空地帶,難以發現,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大膽的開拓精神,一旦開發,成功的概率也較高。

  3***目前市場機會與未來市場機會。目前市場機會是那些在目前環境變化中出現的機會,未來市場機會是通過市場研究和預測分析它將在未來某一時期內實現的市場機會。若創業者提前預測到某種機會會出現,就可以在這種市場機會到來前早做準備,從而獲得領先優勢。

  4***全面市場機會與區域性市場機會。全面市場機會是指在大範圍市場出現的未滿足的需求,在大市場中尋找和發掘區域性或細分市場機會,見縫插針,拾遺補缺,創業者就可以集中優勢資源投入目標市場,有利於增強主動性,減少盲目性,增加成功的可能。區域性市場機會則是在一個區域性範圍或細分市場出現的未滿足的需求。

  2 創業機會的發現

  投資創業要善於抓住好的機會,把握住了每個稍縱即逝的投資創業機會,就等於成功了一半。發現創業的機會的方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變化就是機會。環境的變化,會給各行各業帶來良機,人們透過這些變化,就會發現新的前景。變化可以包括:產業結構的變化;科技進步;通訊革新;政府放松管制;經濟資訊化、服務化;價值觀與生活形態變化;人口結構變化。

  2***從“低科技”中把握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開發高科技領域是時下熱門的課題,但公司機會並不只屬於高科技領域。在運輸、金融、保健、飲食、流通這些低科技領域也有機會,關鍵在於開發。

  3***集中盯住某些顧客的需要就會有機會。機會不能從全部顧客身上去找,因為共同需要容易認識,基本上已很難再找到突破口。而實際上每個人的需求都是有差異的,如果我們時常關注某些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會從中發現某些機會。因此,在尋找機會時,應習慣把顧客分類,認真研究各類人員的需求特點,機會自見。

  4***追求“負面”就會找到機會。追求“負面”,就是著眼於那些大家“苦惱的事”和“困擾的事”。因為是苦惱,是困擾,人們總是迫切希望解決,如果能提供解決的辦法,實際上就是找到了機會。

  3 創業機會的選擇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適於創業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的。創業者需要藉助“機會選擇漏斗”,經過一層又一層篩選,來在眾多機會中篩選出真正適於自己的創業機會。

  首先要篩選出較好的創業機會。一般而言,較好的創業機會多有五個特點:一是在前景市場中,前5年中的市場需求會穩步快速增長;二是創業者能夠獲得利用該機會所需的關鍵資源;三是創業者不會被鎖定在“剛性的創業路徑”上,而是可以中途調整創業的“技術路徑”;四是創業者有可能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五是特定機會的商業風險是明朗的,且至少有部分創業者能夠承受相應風險。

  然後就是要篩選出利己的創業機會。面對較好的創業機會,特定的創業者需要回答四個問題,一是創業者能否獲得自己缺少但他人控制的資源;二是遇到競爭時,自己是否有能力與之抗衡;三是是否存在該創業者可能創造的新增市場;四是該創業者是否有能力承受利用該機會的各種風險。

  4 創業機會的把握

  創業者不僅要善於發現機會,更需要正確把握並果敢行動,將機會變成現實的結果,這樣才有可能在最恰當的時候出擊,獲得成功。把握創業機會,應好好注意以下幾點:

  1***著眼於問題把握機會。機會並不意味著無須代價就能獲得,許多成功的企業都是從解決問題起步的。問題,就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顧客需求在沒有滿足之前就是問題,而設法滿足這一需求,就抓住了市場機會。

  2***利用變化把握機會。變化中常常蘊藏著無限商機,許多創業機會產生於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環境變化將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消費結構的升級、思想觀念的轉變、政府政策的變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透過這些變化,就會發現新的機會。

  3***跟蹤技術創新把握機會。世界產業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幾乎每一個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都是技術創新的結果。產業的變更或產品的替代,既滿足了顧客需求,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創業機會。

  4***在市場夾縫中把握機會。創業機會存在於為顧客創造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中,而顧客的需求是有差異的。創業者要善於找出顧客的特殊需要,盯住顧客的個性需要並認真研究其需求特徵,這樣就可能發現和把握商機。

  5***捕捉政策變化把握機會。中國市場受政策影響很大,新政策出臺往往引發新商機,如果創業者善於研究和利用政策,就能抓住商機站在潮頭。

  6***彌補對手缺陷把握機會。很多創業機會是緣於競爭對手的失誤而“意外”獲得的,如果能及時抓住競爭對手策略中的漏洞而大做文章,或者能比競爭對手更快、更可靠、更便宜地提供產品或服務,也許就找到了機會。

  5 創業機會的評估準則

  所有的創業行為都來自於絕佳的創業機會,創業團隊與投資者均對於創業前景寄予極高的期待遇,創業家更是對創業機會在未來所能帶來的豐厚利潤滿懷信心。但是,時常有悲劇的發生。為了儘可能的避免這樣的情況,創業者應該先以比較客觀的方式進行評估,評估的準則有兩種。

  一種是市場評估準則,包括六個方面:

  1***市場定位。評估創業機會的時候,可由市場定位是否明確、顧客需求分析是否清晰、顧客接觸通道是否流暢、產品是否持續衍生等,來判斷創業機會可能創造的市場價值,創業帶給顧客的價值越高,創業成功的機會也越大。

  2***市場結構。對創業機會的市場結構進行五項分析:進入障礙,供貨商,顧客,經銷商的談判力量,替代性產品的威脅和市場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由此可知該企業在未來市場中的地位,及可能遭遇競爭對手反擊的程度。

  3***市場規模。市場規模大者,進入障礙相對較低,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也會略為下降。若要進入的是一個十分成熟的市場,那麼利潤空間會很小,不值得再進入;若是一個成長中的市場,只要時機正確,必然會有獲利的空間。

  4***市場滲透力。對於一個具有巨大市場潛力的創業機會,市場滲透力評估將會是非常重要的。應該知道選擇在最佳的時機進入市場,也就是市場需求正要大幅增長之際。

  5***市場佔有率。一般而言,在成為市場的領導者,最少需要擁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市場佔有率,若低於百分之五的市場佔有率,則這個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雖然不高,自然也會影響未來企業上市的價值。尤其是處在具有贏家通吃特點的高科技產業,新企業必須擁有成為市場前幾個的能力,才比較有投資價值。

  6***產品的成本結構。從物料與人工成本所佔比重之高低、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的比重,以及經濟規模產量大小,可以判斷企業創造附加價值的幅度以及未來可能的獲利空間。

  另一種是效益評估準則。包括四個方面:

  1***合理的稅後淨利。一般而言,具有吸引力的創業機會,至少需要能夠創造百分之十五以上稅後淨利。如果創業預期的稅後淨利是在百分之五之下,那麼這就不是個很好的投資機會。

  2***達到損益平衡所需的時間。合理的損益平衡時間應該在兩年之內達到,如果三年還達不到,恐怕就不是個值得投入的創業機會了。當然,有的創業機會確實需要經過比較長的耕耘時間,通過前期投入,創造進入障礙,保證後期的持續獲利,這樣的情況可將前期投入視為投資,才能容忍較長時間的損益平衡時間。

  3***投資回頭率。考慮到創業面臨的各種風險,合理的投資回報率應該在百分之二十五以上,而百分之十五以下的投資回報率是不值得考慮的創業機會。

  4***資本需求。資本需求量較低的創業機會,投資者一般會比較歡迎,資本額過高其實並不利於創業成功,甚至還會帶來稀釋投資回報率的負面效果。通常,知識越密集的創業機會,對資金的需求量越低,投資回報反而會越高。因此在創業開始的時候,不要募集太多資金,最好通過盈餘積累的方式來創造資金,而比較低的資本額,將有利於提高每股盈餘,並且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未來上市的價格。

  :大學生創業機會識別綜述及思考

  一、創業機會識別的概念和過程

  Baron提出創業機會識別是人們在面對多樣化外部環境的刺激時對商業機會是否存在的一種知覺。嶽甚先明確指出創業機會識別是創業者感知、發現並開創新事業、建立新企業的過程或活動。雖然學者們對於創業機會識別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持一個觀點,即創業機會識別對於創業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業機會識別是從未發現創業機會到發現創業機會中間的這個過程。

  創業機會識別是包含著經濟和認知的複雜過程。機會識別是一個階段性模型,包括機會發現階段和機會形成階段。機會發現階段包括準備、孵化和洞察;形成階段包括機會的評估和深加工。林嵩把創業機會識別分為兩個階段:機會開發和機會搜尋。這兩個階段在時間上存在著先後順序,而在內部邏輯上存在著緊密的聯絡。縱觀學者們的研究,他們都將創業機會識別的過程總結為機會的感知、發現、評價和開發這樣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斷調整、適應的過程。

  二、創業機會識別的測量

  目前對於創業機會識別的測量,學者們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角度來進行分析,比較有代表性的測量方法是從機會識別的途徑、能力和內容三方面進行研究。Hills Lumpknin和Singh認為機會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自發識別機會,二是網路獲得機會,三是非正式獲得機會。但此研究結果的信度和效度不理想。Ogzne研究並發現了機會識別的二維度構思:一是機會識別的知覺能力,二是機會識別的警覺性。還有學者通過企業過去三年機會識別的數量及識別的成功率來測量機會識別。Timmons和Spinelli總結出創業機會評價框架包含八大類53項指標,這八大類包括行業與市場、經濟性、投資回報能力、團隊合作、競爭、有無缺陷、戰略性差異和創業者個人特質。該評價框架指標也是被參考和引用最多的一個測量指標。苗青結合Timmons機會評價框架開發出創業機會識別的二階六因素的量表,創業機會識別分為盈利性和可行性兩個維度,其中機會的盈利性包括新穎性、潛在性和持續性三個因素,機會的可行性包括實踐性、獨立性和可取性三個因素。學者們對創業機會識別測量的研究不斷深入和完善,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測量工具,他們都是依據各自的專業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去構思測量,而且大都注重創業機會識別的途徑和能力的研究,對於識別的內容和機會識別的效果研究較少,究其原因在於創業者進行創業的領域各異,學者們研究的方向和角度差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