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合夥人怎麼選

  創業不只是一個人的事,個人力量再大,沒有了團隊的支援,很多想法都實現不了,而早期的合夥人挑選就顯得重要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如何找到靠譜的創業合夥人?

  呆子才開始創業的時候其實對團隊毫無概念,印象當中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事。後來偶然看到某些大師創業教父們在給大家講要找什麼樣的人做創業合夥人,也曾經按圖索驥去實踐過,但終因為彼此不合適,然後合作散夥。後來在慢慢的尋找和放棄中逐漸對於創業合夥人的選擇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現在將呆子一路走來的過程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有激情?

  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很有激情而且也比較的有思想,你們在談合作的時候也很容易聊到一起去。這時候你會覺得這個人其實蠻適合合作的,事實上這類人其實是沒有什麼經歷的。沒有多少經歷才會讓人感覺那麼的非常有激情,總有說不完的觀點和想法以及建議、但正如年輕人的戀愛一樣來得快去得也快,他們的激情消散得也是很快;偶遇挫折和意外,他們會像霜打了的茄子一樣垂頭喪氣抱怨或者自我挫敗,甚至於直接逃跑。

  曾經呆子有這樣的一段經歷:呆子當時在某地帶著團隊開發的時候的確是有一個很優秀的合夥人,和團隊一起做事也很關心專案的發展,經常會給專案說說使用者體驗或者頁面效果不好這樣的,也會一起做做推廣發發帖子;隨著專案的不斷推進,時間慢慢的過去,這個合夥人就有些坐不住了,三天兩頭的問公司發展規劃,問為什麼不融資啊……其實我是覺得融資倒不是最重要的,重點應該是咱們自身的業務體系的架構設計以及團隊管理體系的健全,對於融資,我真沒那麼的迫切。但是這哥們不一樣的,三天兩頭的說這事,不但他說,而且還拉動公司其他人也說這個事情,後來因為我不想回答這事,他就三天兩天不來了,影響著其他做事的人心裡也疙疙瘩瘩,心不在焉的……

  後來,很自然的就是:人員大量流失,專案被迫中止。類似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好多人一開始的時候豪情萬丈的和呆子一起做事,然後時間才過去一兩個月,看到沒多少大的進展,沒有錢進來,就打退堂鼓,然後就不做事帶動其他人也不做事,慢慢的影響專案的其他程序,導致專案一再的滯後……要不是呆子一意孤行的堅持著做,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通過這些經歷呆子後來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有激情,是一個好事;但是如果不能持續或缺乏耐心,那麼,留下來的就是災難了。非常感謝這些老師,用這麼特別的方式讓呆子明白事理。

  二、高階職業經理人?

  曾經有一個朋友,是某上市公司的高管,因為彼此比較談得來,所以呆子壓抑不住心裡的激動想找他一起合作。初步合作的框架是呆子提出來的,大概是該朋友出資少量然後佔股,併成為專案管理者;然後是面談,面談也是比較融洽的,大家都沒有過多的分歧。甚至於幾次見面談得都是比較的具體詳細的。

  為了方便該高管進行專案統籌管理,呆子到該高管所在地組織專案開發,順便將之前協商的入股以及租用辦公室等事情落實好。到該地之後,該高管也帶呆子參觀了該高管正在協商入駐的辦公地,並承諾拿下這個辦公場地;但之後很久都未曾聽到該高管說辦公室的事情,總是說很忙。而且,呆子也發現,該高管並沒有一個可操作的日程規劃,具體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再後來因為專案開發過程中遇到一些小問題,該高管直接說不入股不合作,直到看到專案有效益為止。

  仔細回想起來,其實這是呆子自己的問題,真的,毫無協議的情況下去合作任何事情其實都是一廂情願的,結果都是可以預料到的。

  三、兼職送股份?

  其實呆子還有一些合作的故事。比如之前曾經和北京的一個朋友合作,說出來不怕笑話,當時因為沒有團隊,但又害怕被那些“需要看團隊資歷”的人笑話,於是拉郎配的找了一個比較談得來的哥們,配送給他20%的股份。

  但是事實上,創業團隊的那些個股份,其實是一文不值的,在某些人看來,哪有現金那麼直接呢?對於兼職的人來說,反正他們有正職在做,有工資在拿,多一個機會,又不付出什麼,豈不更好?純粹機會投資,博一下,萬一運氣好融資了呢?所以,空餘時間做點事情沒什麼損失。

  但就創業來說,太多太細的事情需要做了。 就拿一個做百度問答搜狗問答來說,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就得面臨被封號的風險;封號了咋辦?得不斷的申請郵箱申請QQ,還得換著IP申請。這些事情要不用心花時間去做,是根本沒有任何效果的。而且,這些東西是需要配合的,不是一個人可以做的,這就要求創業的人必須在一起,這樣方便協調,讓工作更有效率。誠如面前所言,呆子找兼職的朋友一起做事,很多時候很多具體的工作是需要當時就完成的,而兼職的人是不可能即時性的將任務完成的,這就造成了專案的執行一拖再拖,效率非常非常的低下;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效率低下的做事讓大家心裡倍受打擊,慢慢的,就會有人打退堂鼓,不想做事了。到後來是打電話找他們,他們也會敷衍一下算了。

  當然了,不是說兼職的朋友不好,其實他們也是蠻好的。只是,兼職創業這種形式,對於創業來說,是不太合適的。創業,就得真刀真槍的幹,就得拿出時間去拼,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這創業,僅僅是過家家玩玩而已。對於真心創業來說,選擇合適的創業方式,很重要。

  寫在後面:

  合夥人,指的並不是員工,而是在創業的過程中有時間有精力有能力,能夠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的人,而不是隨便找個什麼人都可以做合夥人。老實說,經過這些事情之後,呆子對於合夥人的選擇真的害怕了。以至於在後面的團隊組建和選擇中是那麼的小心翼翼,不敢輕易合作。

  曾經,呆子以為天下很多人都是可以合作做事的,後來我以為只要有積極上進思想的人都是可以合作做事的,到後來我明白:其實,只有那些有過一些經歷***失敗***的人才適合一起做事,至少他們懂得失敗是什麼,責任是什麼,耐心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好高騖遠只去想好事等好事。對於創業來說,過程是最重要的,在過程中,在曲折的經歷和成長中,我們才能真正找到最適合我們的合夥人,才能找到最適合的做事辦法。如果沒有經歷那些過程,我想,創業真的是很難成功。

  四種人適合一起創業,三種人絕對不能合夥!

  4種人適合一起創業

  創業過程中存在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對於單個創業者來說,創業風險是巨大的,因此,許多創業者喜歡與別人合作進行“共同創業”,一個合適的創業夥伴能夠極大的提升創業的成功率,特別是以下幾類人,就是非常適合共同創業的。

  第一類:原本就是上下級關係的人員

  這種型別的人員非常適合“共同創業”。由於以前就是上下級關係,彼此非常熟悉、信任;沒有太多的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創業團隊的核心往往就是以前的“領導”,其他員工就是這個“領導”以前的下屬,所以創業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都會比較強,“心往一處使”。

  第二類:中學***初中、高中***同學

  中學同學的感情是最純真、最質樸的感情,也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最難以割捨、最難以忘卻的記憶。小學時代,大家都還未成長記事,同學感情談不上多深;大學時代,來自天南海北的各地學子,離校後各奔東西,即便是在校園期間,也是“自學”為主,“各自獨自”,結不下多深的感情;畢業之後,經歷社會的坑坑窪窪,每個人都會變得很“現實”,這個過程中,很難結識值得深交的“好朋友”。“共同創業”者如果是中學同學,那麼這個創業團隊的感情基礎是非常堅固的;而且,創業成功的機率很大。

  第三類:老鄉

  在中國,老鄉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每個成功者,都會非常在意“老鄉”和“地緣”因素。很多“共同創業”者就來自於“老鄉”。這種型別的創業團隊,相互之間多通過老鄉、校友、親戚、朋友等連帶關係形成的“創業團隊”,彼此之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類似於清朝時期的“湘軍”模式。

  這種型別的創業團隊,特別在意發揮團隊中每個創業元老的特長和優勢,廣泛調動各方面人脈資源,成功的機率也比較高;但是,相對來說,這種型別的創業團隊,內部感情基礎不如中學同學組成的創業團隊,而且每個創業元老都想著“掌權”,“當一把手”,所以這種型別的創業團隊,必須從一開始就規劃好整個企業高層領導的“輪換”、“退出”、“接班人”制度,避免後期內部爭鬥。

  第四類:同一批進廠的新員工。

  很多大中型企業,招聘新員工都是一批一批招進去,而且還要進行崗前培訓、集中實習等,包括住宿、吃飯都在一起,這就給新員工以充分的時間來了解和熟悉其他員工,也為後期“共同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同一批進廠的新員工,很容易在後期形成“共同創業”團隊。這種型別的創業團隊,成功的機率也較高。***十方獵頭公眾號,京津最大職場微信平臺。十方獵頭-專注京津,您身邊的首席人力顧問!手機微信:138 20004804***

  總之,“共同創業”者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相互熟悉,互相信任。這是“共同創業”的前提。

  第二:各有特長,合理分工。這是“共同創業”團隊組成的基石。

  第三:有一個明確的、獲得大家認可的“帶頭人”。這是“共同創業”的關鍵。

  3種人不太適合跟著一起創業

  這段時間一直在給自己團隊成員進行分類,從離開的和留下來的成員中我發現了3種人不太適合跟著一起創業。怎麼說呢,我跟他們是朋友,因此好聚好散,團隊需要成長和發展就需要做出選擇,也算是簡單的經驗分享,看你能否遇到這類人:

  1.悲觀者

  現實中是我們團隊的前重構人員,對於很多事情他是消極的,對人生依然如此,不過認真做事的時候還是很不錯,只不過就幾分鐘

  “幹嘛這麼認真,這個東西不可能成功的。就算有使用者肯用,這種產品絕對沒辦法賺錢。況且就算狗屎運成功了,只要其他人跳下來做一樣的事情,我們就死定了。我看我們還是再想更好的idea 吧!”

  HenryFord ***借用他說的一句話:***說:“無論你相信你可以或是你不行,你都是對的。”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差距,就是成功者勇敢的挑戰了不可能,而失敗者還沒開始就先放棄了。創業往往多半是在挑戰不可能,如團隊中有成員持反對意見,那不是你的idea 真的太爛,就是他的個性不適合。

  2.受害者

  前設計離開團隊也有半年時間,現在仍然在抱怨,平時喝茶的時候認真還想出一些讓你我都不敢接觸的政治口語。

  “你相信他們居然要我們這樣做嗎?拜託,我們已經這麼忙了,怎麼可能會有時間?而且光憑這點爛薪水,還要我們做這麼多事情。這個老闆真是個吸血鬼!”

  受害者認為所有的“問題”都該被“指控”,但卻不去試著“解決”。每個人或許偶爾都會覺得吃了一些虧,但“受害者”則是從早到晚都認為全世界的人、事、時、地、物、規則、法律、合約,通通對不起他。他們永遠都在生氣,一點小事就惡言相向,永遠都在抱怨。

  受害者在找的不是機會,因為他們在找的是問題本身,而不是解答。製造問題卻不解決問題的人,是沒辦法幫助一個創業團隊的。所以碰到這種人,很抱歉,只好請他們離開。要注意的是,由於他們的受害者心態,離開之後很有可能會對公司採取報復,請你準備好你的相關檔案和心臟,接受這個攻擊—

  沒錯,這很棘手,誰跟你說創業是容易的?

  3.全知者

  這個人應該屬於程式人員:“一般身邊的人說你對這個瞭解嗎”回答90%是“這個我知道啊就是****”,然後就是隻是知道皮毛或者度娘身上拔的一根汗毛。

  “拜託,我跟你說,我早就知道了。基本上政府一定很快就會來找我們的碴,然後這麼做也必定會惹到一些大廠,重點是我們根本沒有技術門檻,我跟你打賭這個產品半年內就會被老闆砍掉。”

  好的創業者應該是永無止盡的學生,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所以一個好的創業團隊應該以“學習”和“進展”為目標,而不是被已經知道的資訊綁住。一個東西不試試看,怎麼知道結果。如果一個人在你們還沒真的嘗試以前,就不斷唱反調,或許偶爾他是對的,但長期來說會大大減少你們找到成功的機率。

  其實你我生活中或者創業過程中都會遇到這類似的人,也許你或者我都是其中的一員:我這樣不算是背地說人家壞話吧,平時我們都溝通非常好,只是每個人的性格個想法不一樣,因此在組建團隊或者在你團隊人員決策時可以考慮一下。

  要當受害者、悲觀者、反對者很容易,但是創業成功往往是在最困難、最不可能的地方發生。

  你需要一個願意挑戰機會,從中找到勝利的團隊。至於那些個性不合的人,相信我,讓他們回去大企業上班,對彼此都是更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