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基本知識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楹聯習俗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對聯知識的內容,提供給大家參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歡!

  對聯介紹

  對聯又稱楹聯、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一種對偶文學,起源於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對聯大致可分詩對聯,以及散文對聯。

  隨著唐朝詩歌興起,散文對聯被排斥在外。散文對聯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過分強調詞性相當,又不失對仗。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於五代後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檮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

  對聯的傳統習俗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關介紹和評定文字如下:

  楹聯習俗源於中國古代漢語的對偶現象,西晉時期***公元290年左右***,出現合律講究的對句,可視為其形成的重要標誌。在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傳衍過程中,楹聯與駢賦、律詩等傳統文體形式互相影響、借鑑,歷北宋、明、清三次重要發展時期,形式日益多樣,文化積澱逐漸豐厚。楹聯有偶語、儷辭、聯語等通稱,以“對聯”稱之,則肇始於明代。

  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於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對聯習俗主要包括如下幾種:

  春聯習俗:春聯古稱春貼,是一年一度新春佳節時書寫張貼的一種時令對聯。春聯習俗起源於五代,至宋代已成形,明代已很普遍。在湖南,貼春聯是春節文化中的一種重要習俗。春聯具有祝頌性、時效性和針對性特點,並突出一個“春”字。

  婚聯習俗:婚聯是為慶賀結婚之喜而撰寫對聯,通常張貼於婚娶之家的大門、洞房門、廳堂或妝奩堂上。其內容多是對結婚雙方的熱情讚美和良好祝福,帶有濃烈的吉祥、喜慶色彩。

  壽聯習俗:壽聯是為過壽的人祝壽專用的對聯,其內容一般是評贊過壽者的功業才能、道德文章、祝福過壽者多福高壽,美滿幸福,具有熱烈而莊敬的感情色彩。

  輓聯習俗:輓聯,有的地方叫喪聯,系由輓詞演變而來,是一種人們用於對先人、死者表示緬懷、寄託哀思的對聯。往往貼在門口、骨灰盒兩側、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一般用白紙配黑字,具有肅穆、莊嚴和沉痛的感情色彩。透過聯語,喚起人們對死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對聯的主要特點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