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產能過剩是指在計劃期內,企業參與生產的全部固定資產,在既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或者能夠處理的原材料數量超出市場消費能力。我國一直出現產能過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一起來看看。

  產能過剩產生的原因

  直接原因是前幾年投資持續過快增長

  一些行業如房地產、鋼鐵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表現為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的嚴重失衡,2002-2005年的連續四年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處於9%到13%之間,前者比後者快1倍左右。投資在當期為需求,到下一期則形成供給,供給能力持續地以快於需求***最終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長,必然造成今後年份的產能過剩問題。

  技術層面的原因使產能擴張相當容易,其表現是供給能力的增長明顯快於需求能力的增長。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資金的充分供給、技術進步加速和投資增長體制瓶頸的弱化***政府放鬆對行業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給能力加快增長,相反需求能力增長因受到許多中長期因素的制約而相對緩慢。這種供給增長和需求增長的潛在差距,並不一定會導致生產過剩,即技術層面的因素只是為產能過剩提供了可能性。

  根本原因是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

  首先,表現在地方政府幹預投資和經濟增長的能力過強,地方間形成惡性投資競爭,使產能擴張難以抑制。

  如果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於政府直接推動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轉,那麼,投資過度問題便難以避免。

  其次,體現在許多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上。

  這使得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數量擴張,以及價格的競爭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和質量的改善上。

  其三,產業集中度不高,特別是許多行業由於體制方面的原因,在長期的市場競爭中仍無法實現資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於地方保護主義的存在及體制改革的滯後使得許多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難以實現,其結果往往是產業競爭過度。即一些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難以形成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結果必然是行業投資增長過度問題難以得到市場機制的自我校正。

  最後,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結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應”也使一些行業投資增長不斷強化。

  如房地產業、鋼鐵、汽車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會資金加倍地向這些部門流入,最終使這些行業產能過度擴張。其中一種情況是,行政壟斷與自然壟斷的結合,使一些社會公共產品供應不足,導致要素價格扭曲,如由於壟斷因素的影響,鐵路運輸發展滯後,導致運力缺口較大,結果是:儘管煤炭供應快速增長,但因運力不足,煤價暴漲,並形成 “暴利”,而“暴利”會進一步誘導各地加大對煤炭行業的投資。

  產能過剩的影響

  微觀影響

  一是一些行業產品價格大跌,效益大幅滑坡。年中以來,由於產能過剩及需求增長的放慢,鋼鐵價格大幅下跌,與3月份的高點相比,至10月末鋼鐵價格跌幅超過了30%。與此同時,許多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效益明顯滑波,前10個月鋼鐵行業利潤同比增長11.2%,比上年同期回落52.2個百分點;前10個月水泥和汽車行業利潤同比分別下降60.6%和36.7%;另外,石油加工、化纖製造、建材和通訊裝置製造業等重點行業利潤均為負增長。

  二是產銷率下降,庫存增加,成本上升。3月份以來,工業產品銷售率有5個月出現同比下降,其中8-10月出現了連續3個月的下降。與此同時,企業庫存量明顯增加,1-9月份,39個工業行業中有16個行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鋼鐵、石油化工和化纖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增長超過 30%。

  三是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加。前三季度,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531.7億元,同比增長57.6%,其中鋼鐵、石油加工、化纖等行業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接近或超過1倍。1-10月累計,工業企業虧損面達到22.37%,比上年同期擴大0.41個百分點。

  四是開工不足,資源閒置浪費。已經出現明顯過剩的行業如鐵合金、電石行業企業開工率已降至不到一半;鋼鐵行業的能力利用率在逐步下降。總體來講,當前經濟執行開始出現“巨集觀喜、微觀憂”的現象。

  巨集觀影響

  首先,許多行業產能過剩,將導致物價總水平明顯下降,形成很強的通貨緊縮壓力,增加巨集觀經濟的不確定性。

  其次,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使企業的投資預期和居民的消費預期下降,由此使經濟增長面臨越來越明顯的下調壓力。

  三是產能過剩的發展將會導致銀行不良資產明顯增加,金融風險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