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

  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的心理素養影響著教學質量。下面是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文章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的方法:為教師搭建學習培訓的舞臺

  促進教師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大力支援和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要改善教師心理健康狀況,應把對教師的要求與對他們的理解、關懷密切結合,從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儘可能為他們創造寬鬆、愉快的工作環境與心理氛圍。學校通過問卷、談話、比較等方式,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對了解到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輕教師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使他們學會心理調適,增強應對能力,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學校加大對教師心理知識的學習和各種培訓,多次聘請省、市心理諮詢與輔導專家來校為班主任、骨幹教師作講座,組織有效的集體心理輔導。鼓勵教師參加心理輔導員資格考試。同時,學校派骨幹教師去外地參加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學術研討會和專題培訓會議。回校後,把培訓的內容傳達給其他教師,帶動全校教師。此外,學校通過校園網、QQ群向教師傳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教師自我心理保健知識,使教師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並關注自身心理狀況,學會一些調節情緒、自我疏導和自我訓練的方法。此外,學校還針對適應期、過渡期、骨幹期的教師,制定出不同的培訓措施。

  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的方法:幫助新教師過度適應期

  學校規定,新教師到校後先參加崗前培訓,組織學習教育教學常規。上崗後開展“青藍工程”活動,進行師徒掛鉤。這樣,新教師在老教師指導下迅速提升業務水平,同時受到老教師樂崗敬業精神的薰陶,擺正對職業的認識,減少由於不合理的認識產生的消極情緒。同時,教師之間更具親情化,彼此的情緒宣洩和疏導,有利於整個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

  系統進修,激勵青年教師成為教學中堅。學校創辦青年教師研修班,選送青年業務骨幹參加課程進修班學習,選派部分優秀教師進行校級交流,派青年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業務培訓,如“班主任培訓班”“心理諮詢員培訓班”等,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創造條件,加強骨幹教師培訓。學校制定教學骨幹和學科帶頭人相關規則。一方面,學校注意發揮骨幹教師的“領頭羊”作用,讓教師擔負教學中的重擔,組織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提高業務修養,鼓勵冒尖;另一方面學校想方設法,營造有利於骨幹教師的培訓氛圍,提供機會參加更高層次的進修,進一步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

  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的方法:創設平等和諧的舒心環境

  學校努力為教師營造團結、奮進、和諧、寬鬆的良好氛圍,學校領導不僅關心教師的工作和學習,更關心他們的思想和心理。領導與教師經常展開心與心的交流,針對教師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及時幫助,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極因素,調動積極因素,使教師在學校中能夠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以環境的“和諧美”,營造教師發展的“人本化”。學校的校園環境整潔、大方,建築結構和綠化設計體現優雅的江南建築特色,讓人感覺清新自然,心情舒暢。學校改進教師的工作生活環境,辦公室統一設計,體現溫馨的生活氣息;教師食堂整潔、乾淨、舒心,體現人本氛圍;教師閱覽室安靜、便捷,體現資訊化的程度。整個校園滲透著和諧,蘊藏著對教師濃厚的人文關懷。積極向上的校風,提升教師高尚的精神境界。學校以“和諧、勤奮、嚴謹、創新”為校訓,確立“孜孜以求、誨人不倦”的教風和“勤思好問,持之以恆”的學風,形成與社會主導文化相融合,促進教師心身健康成長的和諧文化氛圍。全體教師都能夠在和諧舒暢的人文氛圍中敬業、愛業、樂業,敢於競爭,樂於合作,得到自我人格的提升。和諧的人際交往,促使教師保持愉悅心境。學校尊重教師的主人翁地位,不斷完善教工代表大會制度,增加管理透明度,提高教師對學校工作的參與度,鼓勵教師大膽工作,充分發揮教師個性。學校在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內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是合理的教師群體配置,學校領導在教師人員的分工調配時,不僅考慮到教師的教學能力、業務水平等因素,還注意到班級教師的人際關係、個性特點、年齡差距,儘量使班級、年級教師群體組成良好的人際結構,減少人際摩擦,發揮團體功效。其次是加強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建設,學校要求注重集體建設,實現整體優化。針對教師與家長的人際和諧,學校也採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開展千名教師連萬家活動,家長會、家長接待開放日等活動,明晰家長的需要,解決家長與教師之間的矛盾。針對一些年輕教師易與家長起矛盾衝突,學校提前作好事前的指導,以及可能事後發生問題的妥善處理,以減輕這部分教師因經驗不足帶來的心理壓力。

  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的方法:建立可行的心理支援系統

  所謂心理支援系統是指能夠為教師提供心理服務和心理援助的有效措施,由專業的心理設施所構成的完整體系。

  建立教師宣洩室 學校為更好地解決教師產生的心理問題,籌建教師宣洩室,為求助的教師進行個別心理疏導,使教師有一個傾訴自己心理困惑和排解心理矛盾的場所。通過宣洩,教師的心理問題得到疏導,不良情緒得到解決。

  設立心理熱線 鑑於部分教師礙於面子或虛榮心等原因,羞於進行當面心理諮詢,學校採用心理熱線方式,以減少他們的心理負擔。

  開闢網上心理論壇 教師可以隨時隨地進入論壇,以網名或真實姓名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排解自己的心理矛盾,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調節心態。

  開展心理沙龍活動 學校每學期搞一兩次心理沙龍活動,不設立固定主題,允許教師講出憋在心裡的問題,也可以發牢騷,目的是讓教師放下情緒包袱,輕裝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後勤保障,給予教師最優質的援助。校中層以上的幹部,每年利用寒暑假對在職教師、退休教師以及有特殊貢獻的教師分別進行慰問;對生病、住院或產假的教師,校領導及時到醫院或家中看望,送去領導的一份關心,勸慰教師做到“在家也安心”;對教師住房有困難、子女就業有困難、家庭產生矛盾等問題,學校盡最大努力給予幫助和解決。

  提升教師的心理素養的方法:健全科學的傾心機制

  學校管理是否完善與科學,直接關係到教師心理素質的發展,影響到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學校為營造教師心理素質發展的良好環境,制定了《教職員工工作考核內容及評分標準》;為激勵教師在教育教學上有所成就,制定《教師獎懲管理辦法》;為形成良性競爭機制,合理用人,制定《教職工自評互評工作條例》;為鼓勵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制定《教育科研立項課題管理辦法》。為了讓教師能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價值,學校提供了各種條件,搭建了供教師自我展示的舞臺:鼓勵教師申報課題,以課題帶動教學改革;選送優秀教師外出考察、進修;鼓勵教師不斷學習現代教學手段,進行計算機輔助教學及網路學習;開啟教學的自由度,鼓勵教師成為研究型人才,指導學生研究性學習。學校通過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科學化,為教師自我發展提供保障。近年來,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碩果累累,使全體教師體驗到職業的快樂,基本實現了自我價值。

  改進評價制度,正確處理評價結果,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學校制定《教職工自評互評工作條例》和《教師自評互評的指標與賦分條例》,在每學年結束前進行自我考評和互評。把個體評價和群體評價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全體教師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促進教師與學校各層面的多方位溝通,發揮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學校考慮到評價對教師會產生某些負面效應,學校一般將教師每年的教學成績、學生評價、自評互評等資料統計的考評結果建立成一份“教師心理成長檔案”,分發給教師個人。學校從不把評價結果作為獎罰、提職晉級條件,避免教師由於把結果看得太重而導致心理問題。

  科學公平的獎勵機制,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學校制定並實行《教師獎懲管理辦法》,凡對教育教學有突出貢獻的,達到學校評選指標,就能實行獎勵。各項獎勵體現按勞取酬、優質優酬的分配原則,大大激勵了教師之間的良性競爭,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在聘任上講究靈活、科學,減少教師的心理壓力。學校以人本為基點,將聘任建立在教師自我約束、自我規範的基礎上,把既定性、又定量的“德、勤、績、能”四個方面作為聘任教師的依據,倡導教師競爭上崗、擇優聘任、優化組合。

  為教師提供釋放壓力的健心活動。緊張的教育教學常常給教師帶來身心的疲憊,長期的緊張得不到有效的放鬆和調節,就會產生焦慮等症狀。學校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也努力創造條件為教師“減負”。學校圖書館每天對教師開放。在課餘時間組織教師開展一些有益的比賽,如乒乓球比賽、羽毛球比賽、跳繩比賽、健美操比賽等,這樣,既能強身健體,又增加了同事之間的交流機會,達到身心愉悅的目的。週末,學校組織教師休閒運動,每學期或一學年組織一次全校教師外出參觀、旅遊活動。讓活動有效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合理調節情緒,增強人際和諧,提高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