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底按摩哪些穴位能緩解疼痛

  一些糖尿病患者沒有糖尿病足的典型症狀,腳底腳後跟卻會出現莫名的疼痛,很多患者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緩解疼痛的能按壓穴位嗎?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腳底按摩緩解疼痛的穴位吧。

  腳底按摩緩解疼痛的穴位

  1、補養腎臟的太溪穴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痠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2、緩解咽喉乾燥的照海穴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腳後跟骨刺疼痛的偏方

  1、治腳後跟骨刺的偏方

  臭椿樹葉薰洗

  取臭椿樹鮮葉250克或幹葉100克,加水約1000毫升,煎沸取汁,加醋酸150克,乘熱薰洗患處,每天1—2次,20天為1療程。

  沒食子皁角散

  取沒食子40克,皁角20克,二藥研成細末,加米醋調成糊狀,貼敷患處,用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輕症用藥1次見效,重症用藥10次。

  中藥足跟痛安慷膏

  中藥選自白芷、川穹、伸筋草、紅花、川烏等數十種中草藥***熬製成膏狀,放在紗布或膠帶上直接貼敷在疼痛點處,膏藥滲透力強,直達患處,促進功能恢復。同時能抑制鈣化,增生的發展,並能鬆解血管,韌帶的粘連,消除無菌性炎症,有治癒的效果。

  川穹散

  取川穹45克,研成細末,分裝在用薄布縫成的布袋裡,每布袋裝藥末15克。以藥袋放在鞋裡,直接與患處接觸,每次用藥1袋,每天換藥1次,3個藥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藥袋晒乾後仍可再用。

  仙人掌外敷

  取仙人掌適量,將兩面的毛刺用刀颳去,然後剖成二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足跟部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另半片。冬天可將剖開的一面放在熱鍋內烘3—4分鐘,待烘熱後敷於患處,一般於晚上貼敷。在治療期間穿布鞋為宜,適當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2、什麼是腳後跟骨刺

  足跟骨刺即足跟骨質增生,其症狀是足跟壓痛,走路時腳跟不敢用力,有石硌,針刺的感覺,活動開後,症狀減輕,跟骨部位長骨刺,多見於中老年人。一樣會有紅腫症狀,且腳跟、腳板會有疼痛感或是麻痺感,甚至會產生無法踏地行走的情況,一早起床站立時這種疼痛尤其明顯。不過步行一段時間後,這種疼痛反而會減輕。骨刺是—種正常的生理退化現象,是人體的—種保護性生理反應,每個人都難以避免,區別僅僅是有的人出現得早些,有的出現得較晚些,—般在40歲以後,足跟骨質增生逐漸明顯,增生的程度也輕重不一,凡是活動多、負重大的關節都較早地出現骨質增生,足跟及下肢關節承重大,往往是骨質增生最多發的部位。

  3、足跟骨刺能運動嗎

  足跟骨刺患者需要運動,但這種運動必須“適量”,不能過於劇烈,避免長時間站立行走。長期劇烈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反而加重骨刺病情。在骨刺急性期,疼痛加重,這是人體向你發出訊號,不能耐受這麼大的運動量或運動強度,所以要儘量減少足部受累關節的活動量,可適當臥床休息,通過休息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機械性刺激。病情在恢復期間,要避免受潮、受寒冷等環境因素刺激,因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對關節、肌肉、神經等組織可誘發炎症的產生。

  耳部按摩緩解腳部疼痛

  1、拇指、食指捏耳部跟反射區l~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此法有行氣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跟骨骨刺,足跟腫脹、疼痛等症。

  2、食指按壓耳部踝反射區l~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經常按摩此反射區可活血通絡,對足跟部的腫脹、發炎有治療作用。

  3、食指揉壓耳部腎反射區1.2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經常按摩此反射區可調補腎臟,對腎虧所致的足跟痛有治療作用。

  按摩原理:足跟痛屬中醫“骨痺”的範疇,發病原因多與中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溼有關。腎虧導致身體孱弱,外傷致使氣血不行、經絡不舒,加之寒溼入侵,由此致病。因此,在採用按摩療法治療足跟痛時,應以固本培元、祛風除溼、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為主,通過按摩相關穴位和反射區,補益腎氣,暢通足部氣血,疏經通絡,消腫止痛,達到緩解足跟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