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會尿失禁的原因

  中老年人是糖尿病的高發人群,臨床上很多患者都有小便失禁的現象,即經常憋不住尿。那麼,糖尿病人尿失禁的原因是什麼呢?本文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正常情況下,排尿是在自主神經的支配下,通過膀胱逼尿肌和尿道括約肌的協調運動來完成的。而長期高血糖,可以損害支配膀胱和尿道的自主神經,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膀胱逼尿肌或尿道括約肌發生功能障礙,或兩者功能不協調,從而引起排尿功能障礙。

  專家表示,臨床上造成糖尿病患者尿失禁的原因多是由於患者的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礙,臨床又將這種排尿障礙稱作“糖尿病性膀胱病”,其症狀主要表現為下腹膨脹、尿急、尿頻、小便淋漓不盡、排尿時間延長、尿線無力、排尿與中斷交替出現,症狀酷似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

  患糖尿病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膀胱逼尿肌或膀胱括約肌發生功能障礙或功能不協調,排尿過程便不能正常進行,進而導致尿瀦留。此時,患者所謂的小便並非是通過正常神經反射的排尿,而是一種溢尿。因此,雖然排尿的次數多,但尿量減少,日積月累,膀胱就越脹越大,甚至像個腹腔腫瘤。

  糖尿病人出現尿失禁怎麼辦

  糖尿病性膀胱病通過治療,症狀可以緩解或消失。

  首先,要樹立治療信心,要堅持不懈。應積極治療糖尿病,使血糖控制在接近正常水平。胰島素治療對恢復自主排尿和減少殘餘尿效果較好。

  其次,可應用某些藥物改善自主神經功能,如甲鈷胺、肌醇等以促進神經細胞代謝活性,改變自主神經功能,使糖尿病性膀胱病發生逆轉;還可以應用肌肉收縮藥物:如果膀胱殘餘尿超過100毫升,可給膽鹼能製劑,如氨甲醯甲基膽鹼10~20毫克,每日3~4次;也可用抗膽鹼酯酶藥,如吡啶斯的明口服或肌注。

  再次,合理訓練逼尿肌功能,養成按時飲水及排尿的習慣,無論有無尿意,每隔3~4小時排尿一次。

  最後,嚴重尿瀦留及感染者可持續留置導尿管導尿,並用0.1%~0.2%呋喃坦叮膀胱沖洗,1~2次/日。如上述治療無效,有嚴重尿瀦留者可考慮手術治療,行膀胱造瘻術或膀胱頸切開術,以防長期尿路梗阻導致腎功能不全、尿毒症等疾病。

  尿失禁的病因及治療護理

  一、病因

  1.壓力性尿失禁:是由於尿道括約肌鬆弛,在用力咳嗽、大笑、打噴嚏、舉重物時,驟然增加腹內壓,造成少量尿液不自主溢位,多見於中青年婦女功能性尿道括約肌鬆弛。

  2.隨著年齡增長,女性尿失禁患病率逐漸增高,高發年齡為45~55歲。年齡與尿失禁的相關性可能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盆底鬆弛、雌激素減少和尿道括約肌退行性變等有關。一些老年常見疾病,如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等,也可促進尿失禁進展。

  3.所謂尿失禁,係指患者尿液不由自主的從尿道流出,可發於任何季節,但以秋冬季節表現嚴重。尿失禁是任何年齡及性別人士都可能患的疾病,但以老人和女性為多。

  尿失禁可由精神因素、神經系統疾病、分娩、外傷等引起,大多是因膀胱、尿道功能失調所致如張力性尿失禁、緊迫性尿失禁,溢位性尿失禁等。其中又以張力性尿失禁居多,因患者骨盆底部肌肉對尿道的控制能力下降,尿道括約肌的力量變得薄弱,抵擋不住膀胱積尿後增高的壓力的衝擊,使尿液不經意地流出,尤其在笑、哭、咳嗽、打噴嚏、站立、行走時易發生,安靜或平臥時稍見緩解。故這種尿失禁又是稱壓力性尿失禁。肥胖、肺部疾病也是致病原因。

  二、治療

  對於壓力性尿失禁,一般採取保守治療。

  1、雌激素替代療法:世界各國專家都積極主張應用雌激素替代療法補充更年期婦女體內雌激素不足,以防治老年性陰道炎、壓力性尿失禁、冠心病、骨質疏鬆症等。有些已絕經的老年女性使用雌激素替代療法初期,會出現少量“月經”現象,這屬正常現象,仍可繼續應用,稍後會逐漸消失。由於個體差異對雌激素敏感性不同,應該在經驗豐富的專家指導下實行個體化用藥。既往患過子宮內膜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的人則不宜使用或慎用。除此之外,尿道黏膜皺壁變平或消失後,防禦致病微生物上行感染的免疫力隨之下降。因此,壓力性尿失禁患者併發尿路感染率極高,雌激素替代療法和抗感染應同時進行,才可在短期內獲得滿意療效。

  2、運動療法:所謂盆底肌肉康復訓練,是通過增強盆底肌肉和尿道肌肉的張力,提高肌肉對壓力作用的反應性收縮力,從而改善尿道括約肌功能。這種訓練簡單易行、無創無痛、效果好且沒有副作用。一般至少堅持1~2個月才開始有效果,而且至少需要持續一年以上的時間。加強體育鍛煉,積極治療各種慢性疾病。肺氣腫、哮喘、支氣管炎、肥胖、腹腔內巨大腫瘤等,都可引起腹壓增高而導致尿失禁,應積極治療該類慢性疾病,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同時要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和盆底肌群鍛鍊。最簡便的方法是每天晨醒下床前和晚上就寢平臥後,各做45~100次緊縮肛門和上提肛門活動,可以明顯改善尿失禁症狀。研究證明,更年期絕經後的婦女繼續保持有規律的性生活,能明顯延緩卵巢合成雌激素功能的生理性退變,降低壓力性尿失禁發生率,同時可防止其它老年性疾病,提高健康水平。飲食要清淡,多食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防止因便祕而引起的腹壓增高。

  3、中醫鍼灸療法:針刺中極、關元、足三裡、三陰交等穴位,也可提升盆底肌的張力,從而改善膀胱功能。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尿失禁的情況,是因為腎氣虛,中氣下陷導致。因此,治療時多采用補益腎氣,提升中氣為主。民間常用艾灸神闕、關元、中極、湧泉等穴位,其具體方法是:點燃艾條,在以上諸穴位輪換薰,每個穴位處感到灼熱難忍時換穴再灸,一般一次需要半小時。一日一次,連續灸一週,如果症狀消失,即可停灸。再次復發時,如法再灸一週。如此反覆施灸,可很快控制病情。

  三、護理

  無論是那一種原因引起的尿失禁,都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如精神苦悶、喪失自尊,也給生活帶來不便。所以對於尿失禁患者除應進行內外科的治療加以矯正外,還應做好以下護理工作:

  1. 心理護理 尊重患者的人格,給與安慰和鼓勵,使其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 攝入適量的液體 向患者解釋多飲水能夠促進排尿反射,並可預防泌尿道感染。如無禁忌,囑患者每日攝入液體量2000毫升。入睡前限制飲水,以減少夜間尿量。

  3. 持續進行膀胱功能訓練 向患者和家屬說明膀胱功能訓練的目的,說明訓練的方法和所需時間,以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安排排尿時間,定時使用便器,建立規則的排尿習慣,促進排尿功能的恢復。初始白天每隔1到2小時使用便器一次,夜間每隔4小時使用便器一次。以後逐漸延長間隔時間,以促進排尿功能恢復。使用便器時,用手按壓膀胱,協助排尿。

  4. 鍛鍊肌肉力量 指導患者進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鍛鍊,以增強控制排尿的能力。具體方法:患者取立位、坐位或臥位,試作排尿動作,先慢慢收縮肛門,再收縮陰道、尿道,產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覺,在肛門、陰道、尿道收縮時,大腿和腹部肌肉保持放鬆,每次縮緊不少於3秒,然後緩慢放鬆,每次10秒左右,連續10遍,以不覺疲乏為宜,每日進行5到10次。同時訓練間斷排尿,即在每次排尿時停頓或減緩尿流,以及在任何“尿失禁誘發動作”,如咳嗽、彎腰等之前收縮盆底肌,從而達到抑制不穩定的膀胱收縮,減輕排尿緊迫感程度、頻率和溢尿量。病情許可,鼓勵患者做抬腿運動或下床走動,以增強腹部肌肉張力。

  5. 面板護理 保持面板清潔乾燥,經常清洗會陰部面板,勤換衣褲、床單、襯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