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壟斷競爭市場論文範文

  壟斷競爭市場是普遍存在於現實經濟中的市場結構之一,它形成壟斷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差別化,其產生競爭的根源在於產品的替代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壟斷競爭市場論文,供大家參考。

  壟斷競爭市場論文篇一:《談我國保險市場壟斷競爭型結構轉變》

  摘要:本文運用產業經濟學相關競爭理論分析我國保險市場發展及競爭程度,認為當前我國保險市場集中度雖有下降,但仍然屬於寡頭壟斷結構模式,這一模式隱含著潛在的市場危機,並且整體的市場效率低,提出我國保險市場結構體系應適時向壟斷競爭型模式轉換,並建議從培育多元化市場競爭主體、逐步放鬆保險管制和以市場為中心健全監管體系三方面加強政策引導。

  關鍵詞:保險市場 結構特徵 寡頭壟斷 壟斷競爭 政策建議

  在強勁的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國際趨勢影響下,我國保險業的發展環境正發生著巨大變化,保險市場結構處在激烈演變過程之中。在此迅速變化的國際國內背景下,通過政策引導,構建我國適應市場經濟和國際競爭需要的保險市場體系,是當務之急。

  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現狀及結構型別

  1980年,我國恢復試辦國內保險業務時,全國只有1家保險公司,保費收入幾千萬元。2003年,我國經營保險業務的公司已經有61家,其中內外資分別為24家、37家,壽險公司31家,產險公司30家。至2004年底,我國已開業和正在籌備的保險公司數量已超過了80家,2004年全國保險費收入4138億元。25年來,我國保險市場結構發展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88年以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完全壟斷階段。1986年以前整個中國只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獨自經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1986年成立了地區性的新疆兵團保險公司,但這並沒有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構成任何威脅。

  第二階段***1988-2000年***:三足鼎立的寡頭壟斷階段。1988年、1991年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兩家全國性綜合型保險公司的先後成立,才真正打破了我國保險市場獨家壟斷的局面。1998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改組,產、壽險分離,後來中國平安和中國太平洋也實行了分業經營,於是在中國大部分城市地區的產壽險市場上分別形成了三家壽***或產***險公司之間的相互競爭。

  第三階段***2001年入世以來***:寡頭壟斷向壟斷競爭型市場演變的市場分化階段。在2001年底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迅速加快,外資、合資公司異軍突起,內資新興公司迅速成長。中國人保、中國人壽所佔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平安和太平洋飛速發展;處於第二陣營的泰康人壽、新華人壽、中華聯合產險、天安保險等成長勢頭迅猛。在上海、廣州等保險業開放較早的城市中,友邦、信誠等外資、合資保險公司憑藉其品牌效應和較高的客戶忠誠度異軍突起,產壽險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儘管我國保險市場的總體發展速度很快,但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十分突出。在少數保險開放早的大城市如上海、廣州,保險公司數量達到30家以上,市場競爭相當激烈,已經屬於壟斷競爭型市場模式,但在其它大部分城市地區,無論產壽險市場都只有3-5家公司經營業務,屬於寡頭壟斷型市場模式,而在大部分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農村***,甚至還是屬於雙頭壟斷市場模式,只有人保和國壽在分別經營財產、人身保險業務。總體來看,中國目前的保險市場仍然屬於寡頭壟斷型模式,在保險市場中僅有的少數幾家公司即保險寡頭瓜分壟斷了絕大部分保險業務,這可以用產業經濟學的市場競爭理論加以佐證。

  產業經濟學通常採用市場集中度和市場平均度兩個指標來比較分析一國市場的競爭程度。其中市場集中度,一般選用前五大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來表示,是反映一個產業市場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標;市場平均度是市場集中度的補充指標,是指平均每家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總的保費收入/保險公司數量***,反映了產業市場的穩定程度和風險分散程度。

  2004年我國實際經營壽險、產險業務的公司分別為28家、26家,但是,壽、產險市場保費收入超過市場份額5%的公司分別只有5家和4家公司,60%以上的保險公司市場份額不到1%。我國壽險、產險市場的集中度指標***將前五大壽險和產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分別相加***分別為88.69%、90.26%,這與10年前***1994年***的99.2%、98.7%的集中度相比,有明顯下降。但是,與歐美國家大都在20%-40%之間的市場集中度相比***見表1***,仍然明顯太高;甚至,我國的保險市場集中度比高度壟斷的日本***68%***、韓國***61%***市場也要高出許多。

  保險市場平均度,是指平均每家保險公司的保費規模。結合市場集中度指標,它可以反映出一國保險產業的市場風險分散程度和市場結構穩定程度。如果一國保險市場集中度指標很高,同時,市場平均度指標也很高,說明該國保險業務高度集中於少數幾家公司手中,市場風險過於集中,這時一旦有一、兩家公司經營出現危機,整個保險市場結構將趨於不穩定,即孕育著潛在的保險市場危機。反之,市場結構就會趨於相對穩定。在世界前10大保險市場中,大部分國家市場平均度指標都在1-3億美元之間。在全球第一大保險市場的美國,這一指標僅為l.9億美元,日本的市場平均度最高,為38億美元,高出歐美國家二、三十倍,日本高度集中的保險市場結構必然隱藏著巨大的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日本相繼出現了日產生命、東邦生命、第一百生命和千代田生命等5家保險公司破產,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日本保險市場和整個國民經濟的復甦和發展。韓國的保險市場平均度為11.08億美元,也存在著類似日本的市場風險過於集中的危險。我國的保險市場平均度為6.8億美元,僅低於日本和韓國,遠高於美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等西方國家。從市場集中度和市場平均度兩個指標分析判斷,中國當前的整體保險市場仍處於與日本和韓國相類似的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狀態。

  我國保險市場結構模式的發展和建議

  我國保險業市場結構寡頭壟斷格局的形成,並不是市場自身發展的結果,主要是計劃經濟下行政手段干預資源配置導致的。寡頭壟斷市場模式下的高市場集中度隱含著潛在的金融危機,很容易導致保險市場結構的不穩定,進而可能引發整個金融市場的動盪。同時,寡頭壟斷市場模式也易導致整體的市場低效率。

  從世界範圍考察,各國的保險市場結構模式按照市場競爭程度由強到弱大致可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四種基本型別。在未來經濟一體化、金融自由化的國際大背景下,我國的保險市場結構應該採用壟斷競爭市場模式。要促使我國寡頭壟斷市場向壟斷競爭型市場體系的成功轉換,必須在保險市場結構的各個環節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儘可能降低保險市場的集中度和平均度。

  培育多元化的保險市場競爭主體,優化保險市場結構

  要提高保險市場的競爭程度,適量的競爭主體是首要條件。那麼,我國是不是也要像美國一樣引入數千家保險公司呢?美國的保險市場總量比中國大得多,2002年的保費收入是中國的27倍,我國不可能也象美國一樣需要5000多家保險公司,但按照比例推算,同時考慮到我國保險市場的高速成長性,我國保險市場應需要150-200家公司,當前的80家顯然太少。另外,在培育更多的市場競爭主體時,還必須注意優化市場主體結構:在增加公司總數量的同時,要注重培育規模公司,促進更多保險集團、金融集團形式的公司成立;在擴大對外開放的同時,加大對內開放的力度,大力發展新興民族保險公司;強化市場細分,大力發展專業保險公司,鼓勵設立更多的養老保險、健康保險、汽車保險、貨運保險、農業保險等專營公司,促進優化保險資源配置,增強中資公司專業競爭能力;嘗試設立相互保險公司、保險合作社和專屬自保公司,增強保險供給主體組織形式的多樣化。   逐步放鬆保險管制,提供寬鬆的市場環境

  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存在嚴重的“保險抑制”。目前,我國對不同保險公司的經營仍存在著眾多的不同限制,例如在產品定價、資金運用、經營地域、經營範圍等方面。隨著中國保險市場逐步走向成熟和“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的趨勢,應逐步放鬆保險管制,提高民族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彈性和自主性:在保證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下放保險價格的釐定權,實行保險合同條款制定的自由化;逐步打破中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地域、經營範圍、稅收和投資等方面的不同待遇;逐步消除大型保險公司和新興保險公司之間在經營地域、資本規模、產品拓展等方面的競爭壁壘,使得不同性質的保險公司都可以自主決定其競爭戰略。從長期來看,放鬆地域及業務管制後,眾多大小保險公司在廣泛的空間地域範圍和業務範圍內同臺競技;同時,由於保險價格的逐步放開、保險合同條款的自由化,保險投資限制的放鬆,擁有獨立決策權的各保險公司在政府有效監管的環境下,可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展開競爭,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發展戰略和競爭策略,其結果是促進保險公司行為市場化和經營高效化。

  以市場為中心健全監管體系,為促進有序競爭提供製度保障

  首先,要全面建立以償付能力為核心的監管制度。對保險公司的監管要逐步轉向以償付能力的考核為中心,減少對經營行為的直接干預,為企業管理及技術創新創造寬鬆環境。其次,在保證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實行市場化的保險費率管理體制。根據我國實際,實行市場化的費率制度,應該是逐步放鬆費率管制:先可考慮將所有商業性險種費率的制訂權完全下放給保險公司,同時在當前費率事先審批制中,逐步實施事實上的寬鬆監管,即較少使用否決權和修改權,然後再逐步向費率管理事先備案制、事後備案制過渡。第三,逐步放鬆分業管制,鼓勵跨行業的經營競爭。混業經營已成為當今全球金融業發展的一大趨勢,但我國當前實行的還是銀行、證券、保險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我國保監會應加強與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證監會的政策協調與溝通,逐步取消分業經營的限制,促進保險業參與廣義金融領域的競爭,降低保險市場的集中度,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分散保險市場風險。

  參考文獻:

  1.江生忠,郭穎,邵全權.回顧2004年中國保險市場[J].中國商業保險,2004

  2.李鋼,胡坤.論建立競爭性的保險市場體系[J].保險研究,2000

  3.秦振球,俞自由,周淳.我國保險業市場結構:現狀與趨勢分析[J]. 財經理論與實踐,2002

  4.彭雪梅.壟斷與競爭:中國保險業的改革與發展[J].當代財經,200

  壟斷競爭市場論文篇二:《全球網路市場的競爭與壟斷性分析》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網路市場的形態特徵,比較了傳統市場與網路市場的競爭和壟斷的變化,指出網路市場競爭加劇的現實、產業壟斷的自然趨勢和弱化傾向的內生矛盾,得到網路市場是一個競爭更為充分、壟斷更難以持久的壟斷競爭市場的結論。

  關鍵詞:網路市場 競爭 壟斷 形態特徵

  傳統產業組織理論把產品市場分為四類:完全競爭市場、完全壟斷市場、壟斷競爭市場和寡頭壟斷市場,其中,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在現實的市場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絕大部分市場要麼是壟斷競爭市場,要麼是寡頭壟斷市場,在實際經濟生活中,許多行業處於寡頭壟斷,其餘大多數市場或特定市場屬於壟斷競爭市場。它們的一般特徵見表1:

  今天,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聚集了超過6.8億網民、幾百萬個各類企業和中介服務商及政府機構、交易規模超過3萬億美元〔聯合國,2003/11/20〕的全球性的巨大的虛擬交易場所,而且正有越來越多的市場交易主體正迅速的進入這一新興的全球網路市場。那麼,這一全新的全球網路市場的形成和呈指數形式的發展對各傳統產品市場的影響如何,對於現代企業的現實生存環境和生存方式將是至關重要的。

  網路市場中的產品市場的形態特徵

  更多的企業數量和更低的進入壁壘

  傳統的地理分割的產品市場,由於企業的規模和能力的限制,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可以參與所有的地理市場的競爭,因此,產品的競爭限制於區域性的地理市場,而在區域性的地理市場中的企業數量是極其有限的,因而競爭是極不充分的。但是,由網際網路連線起來的全球化的龐大的網路市場雖然並不能直接增加現實中的企業數量,可是由於這一交易平臺對於一般的企業是開放的,它們進入這一網路市場的成本較低:一部電腦、一根電話線和一筆不大的投入就可以參與全球性的競爭。因此,在網路產品市場上同類企業的數量遠多於傳統的區域性的地理市場,大大小小的企業將在網路交易市場中參與同樣的競爭。

  商業和產品資訊更加透明

  由於網路技術的特性,網路市場中的資訊交流的互動性、直接性和即時性遠高於傳統的地理限制的市場。又由於參與交易的企業和可選產品的數量的眾多,提供了豐富的產品資訊和企業資訊,這極大的改變了傳統市場中的企業和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等性,使得網路市場上商業和產品資訊更加透明、更加完全。

  更多不同質的產品

  對於絕大多數行業而言,由於網路市場中的消費者數量極其眾多,消費者的需求也更加多樣化,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了更好的競爭,企業大大加強了消費者對產品定製的能力。因此,企業間甚至同一企業的產品絕大多數是有差異的,不完全同質的,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產品選擇。

  根據現代產業組織理論對產品市場結構的劃分原則,由以上網路市場中產品市場的形態特徵的分析可知,對於網路市場中的絕大部分產品市場來說,是屬於壟斷競爭市場結構的。即使對於傳統市場中更接近於寡頭壟斷市場的行業來說,網路市場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也大大促進了它們向壟斷競爭市場的進一步轉變或趨進。

  網路市場中的競爭分析

  但是,網路市場這一壟斷競爭市場又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市場,是一個行業總體平均利潤逐步降低的市場,產品間價格差異減小,因此它是一個存在著一定的完全競爭市場特徵和有著壟斷減弱趨勢的市場,相對於地理分割的傳統市場,網路市場中的產品市場的同業競爭大大加劇了。網路市場的這些特徵從根本上說是由網際網路的特點帶來的,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眾多的競爭企業數量

  由於網路市場是全球化市場,參與同類產品競爭的企業數量特別巨大,與傳統地理市場中的企業數量不是一個數量級,許多行業甚至要高出兩三個數量級。由於規模、利潤、研發投入、原材料等種種因素,這些企業間的成本差別巨大;因此,企業僅靠成本優勢和價格策略很難在競爭中奏效。

  消費者的主導地位的提高

  由於企業能力的種種限制,進入傳統地理分割的市場的企業數量很少,因而同類產品的可選種類也很少,對於有需求的消費者來說,接受這個較小的可選產品種類集合是不得已的事情,消費者的地位相對來說是非常被動的,這些企業間的競爭相對較小,甚至它們還可以相互構成一定程度上的供應商聯盟,以索取更高的市場利潤。而對大多數行業來說,網路市場是一個同類企業數量巨大,同類產品種類和相應資訊極其豐富的交易集市,消費者可以非常容易的尋找到大量的同類產品,加以詳細比較,甚至還可以很方便的得到大量的關於此產品的眾多評價資訊。消費者選擇產品的機會增加,選擇產品的能力增強,選擇產品的成本大大降低,導致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有所降低;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在供求雙方的交易過程中的地位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從而為爭奪消費者,企業間的競爭加劇,建立價格聯盟的可能性下降,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降低。

  產品的可替代性增強

  雖然網路市場中同類產品絕大多數都是不同質的,但由於產品極為豐富,因此,同類產品的差異度減小,從低端到高階產品分佈的連續性增強,故同類產品的可替代性大為增強。

  網路空間中交易的虛擬性

  網路市場中的交易是電子化交易,它具有直接性、響應速度快、交易成本低等特點,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和交易速度的提高,可以使得眾多無力承擔巨大的客戶尋找成本***包括鉅額的廣告費用***、談判與訂約成本、籌建和控制龐大的營銷網路、分銷商網路的成本的中小企業能夠與大型企業展開直接的競爭,直接面對數量眾多的消費者。

  產品生命週期的縮短

  網路市場中產品的易模仿性,企業設計、生產和營銷等技術擴散的速率加快,促使企業不斷的加強自身的研發和創新能力,迅速的推出適應客戶需求新產品,這大大縮短了產品的生命週期,又導致了市場產品的不斷更替和產品市場的不穩定。

  由以上網路市場競爭的特徵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隨著網路市場進一步的成熟和發展,它越來越要面對數量眾多的企業的更加有效、更加全面的激烈競爭,一個企業想要保持長久的壟斷地位將越來越困難,這充分體現了網路市場中競爭加劇的事實,也充分展示了網路市場中的壟斷相對於傳統市場的弱化趨勢。

  網路市場中的壟斷分析

  通常講來,經濟行為上的壟斷,可以包括所有單一的個人、組織或集團排他性地控制某種經濟資源、產品、技術或市場。在網路市場這一全球規模、競爭加劇的虛擬空間中的交易市場中,雖然有著壟斷弱化的趨勢,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壟斷行為和壟斷廠商。網路市場中的壟斷和傳統市場中的壟斷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保持較長期的市場地位或者較高的市場利潤,但是兩者在壟斷的行為特徵和作用影響上有一定的不同,詳見表2:

  網路市場的興起也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市場中壟斷行為和壟斷廠商出現的根源。相反,網路市場的成熟和發展同時也導致了內生的壟斷加劇和集中的趨勢,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壟斷的產生根源未變

  只有在市場進入壁壘足夠高,從而使潛在競爭者難以進入市場情況下,生產集中才導致壟斷。而進入壁壘的三個主要成因是獨有的自然資源、領先的科學技術水平、較強的規模經濟性***含範圍經濟性***。網路市場的出現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競爭者的進入門檻,但也主要只是直接降低了市場營銷的成本,並沒有使競爭性企業在上述三個方面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網路市場的規模經濟性和範圍經濟性

  網路市場帶來的全球範圍的消費者和豐富而近乎連續的產品線需求,使得壟斷企業不需要對組織管理及生產流程做大的改造和資金投入,就可以得到規模經濟性和範圍經濟性帶來的低成本和競爭優勢,這進一步提升了原有的壟斷企業的壟斷能力和壟斷程度。

  客戶定製和消費者的主導地位

  消費者越來越多的個性化的需求使得客戶定製這一新興的生產驅動模式逐漸成為企業生產模式的主流,它對企業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資金、配送能力等提出了嚴峻的考驗,而這些適應能力恰恰是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弱點。

  產品資訊的透明性和易得性:在網路市場中,同類產品的資訊是非常豐富的,也是非常容易直接得到的,因此,消費者可以很方便的對不同企業的同類產品進行比較,這將使他們的選擇比較容易的集中到最能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產品上來,從而可以使生產此產品的企業獲得一個優勢地位,如果這個優勢地位能夠得到保持和增強,則就會導致產品的網路效應和客戶鎖定,進而形成壟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網路市場上的壟斷行為同時存在著弱化和強化的傾向,其根本原因在於網路市場的規模、交易特徵和消費者地位相對於傳統市場的巨大變化,也是網路市場中競爭加劇的直接體現。

  總之,在這一個接近於壟斷競爭的全球網路市場上,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企業的高成長與高風險並存,這個市場是變化迅速、極不穩定的,也是競爭更加充分的,想取得壟斷地位和長期保持壟斷地位都是非常困難的,風險是相當高的;同時,獲得競爭優勢的機會也是相當大的。企業要想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將客戶的需求放到首要位置,加強研發與創新,提供優質的服務,努力提高自己適應網路化市場環境的能力。

  參考資料

  1. 姜春海、李懷,自然壟斷理論述評,《當代經濟研究》,2003年第5期

  2. 黃鬆玲,西方競爭壟斷理論評析,《天津師大學報》,1997年第2期

  3. 黃孝林,網際網路能創造完全競爭市場嗎?《南方經濟》,1998年第6期

  4. 張俊文,反壟斷法中的市場界定,《現代法學》,2001年6月第23卷第3期

  5. 黃燕,市場結構與技術創新研究述評,《財經理論與實踐》,2001年9月第23卷第113期

  6. Global Internet Statistics***by Language*** Global Reach 2003年9月

  7.《2003年電子商務與發展報告》,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3年11月20日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壟斷競爭市場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