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胃痛的原因有哪些

  胃痛,中醫病證名。多由外感寒邪、飲食所傷、情志不暢和脾胃素虛等病因而引發。胃是主要病變髒腑,常與肝脾等髒有密切關係。胃氣鬱滯、失於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機。治療以理氣和胃為大法,根據不同證候,採取相應治法。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一起來看看吧!

  引起胃痛的原因

  第一、胃疼發生的常見病因有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和脾胃虛弱等。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寒邪客於胃中,寒凝不散,阻滯氣機,可致胃氣不和而疼痛。

  第二、脾胃虛弱病後脾胃受損或素體脾胃虛弱,中陽不振,寒從內生,以致脾不運化,胃失和降,而發生疼痛。胃陰素虛或病久陰傷,胃失濡養,胃氣不和亦能發生疼痛。

  第三、勞倦內傷,久病脾胃虛弱,或稟賦不足,中陽虧虛,胃失溫養,內寒滋生,中焦虛寒而痛;亦有氣鬱日久,瘀血內結,氣滯血瘀,阻礙中焦氣機,而致胃疼發作。總之,胃疼發生的病機分為虛實兩端,實證為氣機阻滯,不通則痛;虛證為胃腑失於溫煦或濡養,失養則痛。

  第四、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傷,食滯中焦,氣機不利而產生胃脘疼痛。或因寒涼傷中,胃陽被遏,正邪交爭,而胃痛乃作。

  第五、肝氣犯胃憂思惱怒,氣鬱傷肝,肝之疏洩失調,橫逆犯犯胃,氣機阻滯,胃失和降則胃脘頭痛正如沈金鱉所說:胃病,邪幹胃脘病也。惟肝氣相乘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氣鬱化火,可 致疼痛加重;火鬱日久,致肝胃之陰虧耗,則病程每多纏綿;如久痛入絡,絡脈損傷,則見吐血,便血等症。

  胃痛的症狀

  1、疼痛的位置

  胃位於上腹部,胸骨下放凹陷、肚臍上方***靠近心窩處***處。如果將肚子劃分為四個區域來看,左側偏中上的部分這一區域的疼痛,最有可能是胃痛。不過,也有可能是食道、十二指腸、膽、肝或胰等疾病引起,所以還需要以疼痛的時間、伴隨症狀等,作為判斷的準則。

  2、疼痛時間

  胃痛是發生在餐後或餐前?食用某些食物後?或在過飢過飽暴飲暴食等狀況下發生的。由於胃不適大多與進食有很密切的關係,因此,從飲食的時間、習慣、內容、種類等作為辨別的準則,也較有準確性。

  3、觀察症狀

  胃不適伴隨症狀繁多,如打嗝、脹氣、噁心、嘔吐、腹瀉、胸悶等,由於每種疾病表現的症狀不同,如果伴隨胸悶燒心、吐酸水、打嗝等症狀,可能是食道疾病;假如伴隨空腹疼痛、飽脹餓痛、打嗝具酸味、甚至吐血等症狀,可能是胃潰瘍,但如果打嗝、黃疸、發燒等症狀,與胃可能無關,或是膽囊的問題。因此不能忽視腹痛外所伴隨的各項症狀。

  飲食注意:

  簡單的說就是平時多喝點粥,避免刺激性食物,刺激性的食物、酸性食物及酸性水果***鳳梨、柳丁、桔子***、容易產氣性的食物戒刺激性的食物***咖啡、酒、肉汁、辣椒、芥茉、胡椒***。專業點的,就注意以下習慣。

  少吃油炸食物:因為這類食物不容易消化,會加重消化道負擔,多吃會引起消化不良,還會使血脂增高,對健康不利。

  少吃醃製食物: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的鹽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強的食物對消化道黏膜具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瀉或消化道炎症。

  規律飲食:研究表明,有規律地進餐,定時定量,可形成條件反射,有助於消化腺的分泌,更利於消化。

  定時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適度,每日3餐定時,到了規定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應主動進食,避免過飢或過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