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為什麼投江自盡_真正的原因是什麼***3***

↓↓↓屈原之死揭祕↓↓↓

屈原投江 屈原為什麼投江?屈原死因之謎

屈原做出的突出成就:思想、政治、文

離騷和九歌賞析:屈原的詩有什麼樣的特點

屈原之死另解:與楚王妃幽會被殺後投屍江中

屈原可能不是投江自殺 而是採用了其他方式下葬

關於屈原之死的各種說法,自盡還是謀殺?

人們至今仍懷念、紀念屈原的原因是什麼?

  離騷和九歌賞析:屈原的詩有什麼樣的特點

  楚國詩人屈原,出生於貴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懷王信任賞識,頗有抱負,在楚國政務上有不錯的業績,一直主張連結盟國對抗秦國。楚懷王去世之後,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誤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遠地區。

  屈原畫像

  屈原曾是一個政治家,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因為不得志,心裡苦悶煩多,他的詩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離騷》,《離騷》是詩歌海洋裡最閃亮的寶石,後人多為歌頌。《離騷》是歷史上篇幅最長的詩歌。屈原在這首詩裡突破舊時傳統,創新出了楚辭的體裁格式,較之以前,詩歌詞句形式更加自由。

  《離騷》有兩千多字,三百多句詩句,分為前後兩部份。前部分主要敘述的個人出生,經歷,和理想抱負,後半部借虛擬的神話人物抒發情感。總體來說,飽含了屈原激烈而豐富的情感。抒發了對祖國的忠貞,強烈抨擊黑暗腐敗勢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憂愁。

  《天問》的素材是當時的神話和各種奇幻故事,詩歌展現了屈原個人對歷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對美的追求,烘托濃厚的音樂氛圍,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女子熾烈的愛慕之情,讀來非常打動人心。

  屈原的詩歌識別度非常高,後人多喜愛引用他詩裡的名言名句。詩歌用詞華麗優美,語境高遠,思想奇特豐富,讀過其詩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讚歎。

  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的離騷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它篇幅最長,字數兩千多,句子達到三百多句,而且離騷所表現的意境和個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畫像

  司馬遷對離騷兩字的解釋為,遭受憂苦。因為他們離的時代比較近,所以相對來說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正宗的。離騷整體講述了作者個人出生名字經歷和曾經的抱負,將古代傳說,人物對話,自然以及對美的追求,現實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詩歌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用詞押韻上,它開創了詩歌的楚辭體,以兮押韻,字詞表達華麗率性,這種文體詩歌對後人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句子結構,字數要求則比較沒有限制,突破了之前舊文學傳統的禁錮。兮字的大量反覆運用,也是離騷的一大個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思想,經歷,轉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這些也體現了屈原獨特的人格魅力,引發了後代詩歌史上對詩歌以豐富澎湃的個人情感來大膽創作的新潮

  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敘述過去,陳述現狀。內容包括了詩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經歷,政治抱負,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鬱不得志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憤怒。

  後一部分描述嚮往未來追求真理,表達自己對賢明政治的不懈追求還有對人民群眾的熱愛,甚至還表示出以死殉國的決心。

  屈原九歌

  九歌是優秀詩人屈原的一首經典詩歌,這首詩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詞華彩瑰麗,讀起來朗朗上口,蕩氣迴腸,是戰國時期詩歌的典型代表作。

  九歌舞臺照

  屈原和李白堪稱是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雙絕,和李白的豪放灑脫不同,屈原的詩歌裡有時會多一些悲愴,多一些憐憫,多一些優柔的情思。

  ——九歌就是這樣。詩歌講述了一位多情惆悵的女鬼在山之巔默默等待的故事。女鬼穿著漂亮精緻的衣裳,上面點綴著朵朵鮮花,山間的微風吹來,衣袖飄飄,芳香迷人;女鬼還畫著迷人的妝容,嬌豔欲滴,像是剛被露水打過的花瓣一樣。她從幽暗神祕的竹林深處而來,來到這座高高的山崗上面。

  山崗下面過客很多,山鬼耐心的端詳著每一個人,等了很久還是沒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自己來晚了?她恨自己走的太慢,她恨這山路太過陡峭崎嶇。她滿腔是恨,寂寞又淒涼的站在那,孤苦伶仃,行單影只。風吹動天邊的一片片白雲,連白雲都是成雙成對地簇擁在一起。

  白雲變成了烏雲,山風越來越大,馬上就要下雨了,還是沒看到心上人的身影。烏雲越來越密,天地間一片漆黑。勁風吹的樹葉嘩嘩直響,吹散了女鬼漂亮的妝容,冷得她瑟瑟發抖。她多麼希望心上人此刻就出現,給她一個寬廣的肩膀,為她遮風避雨,驅寒取暖。

  大雨傾盆而至,夾雜著電閃雷鳴,天地間一面灰濛,還是沒有心上人的蹤影。

  屈原作品特點

  戰國時代,楚國之風俗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和祈禱在民間流行。屈原處於巫現甚盛的楚國,豐富的神話傳說與原始的泛神論給他文學創作以充分地滋養,他在巫現甚盛的時代氛圍中,展開自己的詩歌創作,《九歌》就是在這種時代氛圍中所寫的偉大光輝的詩篇。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這十位包括天神***東皇太一、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國殤***。就詩的內容說:

  其一,既寫了與人關係極為密切的神,如東君***太陽神***、雲中君***雲神***、大司命、少司命***壽夭之神***;又寫了湘君、湘夫人之間美麗真摯的愛情傳說,曲折地反映了表現手法說,或以莊重的筆調,寫神靈的莊嚴偉大;或以婉曲細膩的筆調,寫其複雜的感情;或以悲壯的筆調,寫其為國捐軀的壯烈精神。他們無不神采飛動,栩栩如生。這些詩都是祭祀用的,神是由巫者扮演的。屈原以豐富的想象力,極生動地描寫了神的活動以及祭祀的場面,寫出了神的典型形象,並通過神反映了極為豐富的現實生活,充分表達了人間的希望與悲歡。它有著強烈地藝術魅力。

  其二,屈原《九歌》中所寫情節是由巫者表演展示的,由於情節較複雜生動,感情的描寫頗為細膩,寫出了較一豐滿的人物形象。

  其三,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的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傳神,除了要表現真實的感情以外,從主觀上講,確有幾分信仰者的虔誠。正因為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靈寫得莊嚴、肅穆、和善。神是可以為人賜福的,神對人有著豐厚的感情。從神的外貌到心靈,都寫得那麼美。讀了《九歌》,使人精神上產生愉悅之感。或者可以說,《九歌》旨在給損傷了心靈的讀者精神以補償,使之愉悅振奮。

  屈原楚辭想象最為豐富,詞采十分瑰麗。《離騷》中大量運用神話傳說,把日月風雲,都調集到詩篇中來,使辭彩非常絢燦,他還突出地描寫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達自己執兼比興”,他善於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惡木穢草,以喻小人。通過比興手法把君王信讒、奸佞當道、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情景,寫得淋漓盡致。

  屈原作品風格

  屈原的作品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其主要表現是他將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融入了藝術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風調激楚,是屈原楚辭風格。屈原由於受霄小的排擠陷害,使曾經對他十分信任並依靠他變法圖強的楚懷王,對他產生懷疑以至疏遠放逐;楚襄王當政後,更為昏庸,朝政日益腐敗,楚國面臨亡國的危機,而對屈原這樣的愛國志士迫害有加。詩人正直的性格,高潔的人格,愛國的行動,反倒都成了罪過。他將自己滿腔憤激的情緒,發而為詩,形成了激楚的情調。這種激楚的情調,在《九章》中表現得十分強烈。

  屈原的作品還以一系列比興手法來表情達意。如他以鮮花、香草來比喻品行高潔的君子;以臭物、蕭艾比喻奸佞或變節的小人;以佩帶香草來象徵詩人的品德修養 。這種“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使現實中的忠奸、美醜、善惡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言簡意賅、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如《哀郢》開頭寫道:“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意。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詩人對國破家亡之痛,民離失散之苦,表現出十分憤汽的情緒。出他獨有的奇崛憤激、淒涼幽冷的詩歌。在許多詩中,他對當時社會不重視賢才、自己懷才不遇表示了極大的憤汽,如《浩歌》:不須浪飲丁都護,世上英雄本無主。買絲繡作平原君,有酒唯澆趙州土。愛士的平原君不復存在,有才之士又有誰重視和愛護呢?詩人在憤激又流露出淒涼幽怨的情調。屈原楚辭雖然情調激楚,然由於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讀來毫無浮泛或輕躁之感。這種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寫的各類詩中。且不說《離騷》表達的那種深厚的愛國熱情以及詩人對國家民族的涓涓之誠,深深的扣動著讀者的心絃,就是《天問》那種以問句構成的形式奇特的詩歌,在反問中包含著相當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現出他的淵博和睿智。使詩意趣豐富,神理超拔,給讀者以美的啟示。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 。“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下頁更多屈原之死千古之謎的真實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