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產生的原因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由於這些病毒都棲息於人體消化道,在生化特性、流行病學及致病原因上也具有共同點而被歸納在一起。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腸道病毒感染屬病毒引起的傳染病。腸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庫克薩基病毒和在人類腸道致細胞病變的孤兒病毒***ECHO病毒***。腸道病毒通常寄生於腸道,僅於少數情況下,進入血流或神經組織。正常的病毒攜帶者不多見,隱性感染甚為普遍,人受染後出現臨床症狀的也是少數。

  人類是人腸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通過手指﹑餐具和食物***傳播擴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腸中有病毒存在,從糞中排病毒的時間較長,可持續幾周。糞口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偶然也可以通過飛沫傳播。病毒在汙水中存活的時間甚長。

  病毒一般從口咽部侵入,在區域性粘膜或淋巴組織中繁殖,引起區域性症狀。繼而病毒侵入區域性淋巴結,並由此進入血迴圈導致病毒血症。病毒隨血流播散至全身器官如中樞神經系統、面板粘膜、心臟、呼吸器官、肝、肌,肉等處,在這些部位進一步繁殖並引起病變。

  腸病毒的解決方法

  皰疹性咽峽炎

  口腔後部出現水泡很快破掉變成潰瘍,平均2~12個,發燒約2~4天,口腔潰瘍約7天左右恢復。鼓勵孩子多喝水,如果有脫水現象就需要點滴注射。

  手足口病

  在舌頭與頰黏膜有口腔潰瘍,會有稍微鼓起的皮疹分佈於四肢、臀部,常常有小水泡或是水泡破掉留下的小痂塊。因為口腔潰瘍,沒有食慾,要鼓勵孩子多喝水,以預防脫水。

  無菌性腦膜炎

  頭痛、嘔吐、頸部僵硬與疼痛,症狀嚴重的需住院治療。

  3歲以下的幼兒最容易感染

  腸病毒主要在腸道內繁殖,隨糞便排出體外,糞便排洩病毒可持續6~8周;初次感染後1~3周內呼吸道可分離出腸病毒;另外,皮疹破潰後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結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具有傳染性。腸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接觸病人的口鼻分泌物、糞便等通過胃腸道感染,但有時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腸病毒感染者的傳染期很長,從發病前幾天一直到病後6~8周,但一般在發病後1周內傳染性最強。

  腸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流行的高峰期是春夏和夏秋季。一般疫情3月份逐漸上升,5月底至6月中達高峰,以後緩慢下降,到9月開學後,再次出現流行高峰。

  腸病毒幾年會有一次大流行,3歲以下的幼兒最容易感染。一種腸病毒感染後機體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較短,因此感染後不能獲得終生免疫。由於腸病毒的種類很多,不同型的腸病毒感染後沒有或很少有交叉免疫力,而且不同的病毒型可在同年流行,所以幼兒一年有可能發生2~3次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的注意事項

  寶寶發高燒到39℃以上

  給予退燒藥或塞劑後仍然不見燒退者。

  1歲以下的嬰兒。

  腸病毒重症的死亡率可達到5成以上,年齡越小越要小心腸病毒的侵襲,尤其新生兒一旦感染,危險性更大。

  初期症狀似感冒,家長易忽視

  腸病毒71型以“手足口症”居多,患者口內、手腳會出現疹子,有些患者的疹子會發生在腹部、臀部上方,而且疹子比較小,就像痱子一樣,這是腸病毒71型的症狀特徵。而且許多患者喉嚨破的情形並不嚴重,剛開始以為是一般感冒,而且嬰幼兒不會表達,加上沒有發燒症狀,容易被忽視。

  提高警覺,觀察重症的前兆

  家長要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感染初期的徵兆,只要出現其中一項,就要到大醫院就診:

  1、持續嘔吐或明顯嗜睡。

  2、意識不清,胡言亂語。

  3、有類似驚嚇情形,身體出現抽動***抽一下、抽一下,但不是發抖***。

  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觀察患者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先兆病徵,例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務必立即就醫,儘快接受適當的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感染腸病毒71型不一定就會演變為重症,其他如克沙奇病毒也可能會導致重症。一旦演變成重症,可能會影響腦幹,或造成急性腦炎、腦脊髓炎、心肌炎等,即使救回也可能有後遺症,影響孩子日後的肢體和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