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現逆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進了城市化發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許多問題。城市化發展過程中最為顯著的是逆城市化現象。下面給大家分析逆城市化現象產生的原因,希望能幫到大家。

  逆城市化介紹

  逆城市化廣義上來說是城市化後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鎮、非大都市區或遠方較小的都市區遷移的一種分散化過程。 狹義上來說一些大都市區人口遷向離城市郊區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的過程。我國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現為現代化基礎設施開化寺鄉農村延伸,其次表現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開始覆蓋農村。

  本文研究和探討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發生在上海,北京等經濟高度發達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現象。據北京的一項最先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區投資,70%的人有意到郊區購買第二居所。在上海,越來越多的年輕白領人士,希望過上週一週五在市中心寫字樓裡上班,週六、週日在農村田園風光裡休閒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東南沿海為數不多的城裡人相中了那些無人居住的無名海島,盤算著怎樣在那裡投資,重新開創一番自己的事業。

  

  ***一***、人口高度密集,房價過高

  中國擁有13億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與此同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大量農村人口擁往沿海發達城市,導致上海、北京、廣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人口密度過高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交通擁擠、犯罪增長、汙染嚴重等城市問題。人口開始向郊區乃至農村流動,因為那裡的生態環境相對於城市來說比較綠色。同時,隨著中國房價的一路攀升,對於普通的工薪階層來說,在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城市購買一套住房,壓力巨大。但是,對於傳統的家社會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擁有了一個家就相當於擁有了後半生的保證和全部的幸福。所以,無論房價如何瘋長,中國人買房的信仰都不會改變。既然市區的房價過高,那麼對於經濟不那麼富裕的人來說,就可以變相選擇去郊區購買住所,適當的減輕經濟上的壓力。加上,私家車的普及,交通設施的逐步完善,居住在郊區並不會對人們的出行和工作帶來影響。

  ***二***、追求寧靜的田園生活

  當前推動中國逆城市化發展的主流群體以富人群體為主。他們經濟相對富裕,但是大多從事高強度的腦力勞動,工作壓力巨大。所以他們內心深處比常人更加追求一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希望藉由這種寧靜的田園生活來幫助他們減輕來自工作上的壓力,舒緩自己的情緒。同時,還有一部分老年人選擇遷居到郊區農村來安度晚年,因為那裡遠離城市的嘈雜和擁擠,適合老年人頤養天年的心願。當然,也不能忽略一部分愛好自由的年輕人天性中對這種田園生活的追求驅使他們加入逆城市化的大軍中。

  ***三***、農村經濟的相對變好

  促進村鎮發展,普遍使用的力量有兩類:一類是依靠農村和小城鎮自身的實力,即依靠小城鎮所管轄的區域的經濟的自然增長和農村人口的轉移。一類是依靠政府的支援,即“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改革開發和中國城市化的大力發展在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直接或間接的推動了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現在的農村無論是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還是娛樂設施建設方面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這就促使和吸引一批人口來農村居住。因為,即使是在農村,其實也是可以享受得到與城市差不多的生活水平。同時逆城市化也可以推動農村的發展。逆城市化的潮流湧向哪裡,哪裡的鄉鎮發展的速度就快。利用逆城市化趨勢發展小城鎮和鄉村,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小城鎮和農村成為中心城市自我優化、減輕空間壓力的廣闊平臺,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間結構更加合理,產業優勢更加突出,聚集效應和帶動效應更加強大。由此形成的中心城市和中心小城鎮,鄉村彼此之間產業呼應、優勢互補、良性迴圈。

  ***四***、城市交通擁擠,工業汙染嚴重

  上文中提到大量來自農村和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流動人口湧入城市,導致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從而不可避免的帶來交通擁擠的現狀。因為,當前中國的私家車增長速度是突飛猛進的,當城市中的人越來越多的利用私家車來代替步行,自行車,電動車,公交車等交通工具時,原有的城市道路將不能滿足大家的出行需求,從而造成交通擁擠現象的出現。城市化的發展伴隨著工業化的程序,早期只注重效益而忽視對環境的影響的舊工業模式給城市帶來了大量的環境汙染。廢水,廢氣,廢渣,重金屬,有毒塵埃和氣體,不但汙染了城市的環境,也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了巨大的隱患。城市令人堪憂的現狀促使了大量人口向農村地區流動。

  城市形成的原因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階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早期人類,居無定所,隨遇而棲,三五成群,漁獵而食,但是,在對付個體龐大的凶猛的動物時,三五個人的力量顯得單薄,只有聯合其他群體,才能獲得勝利。

  隨著群體的力量強大,收穫也就豐富起來,抓獲的獵物不便攜帶,找地方貯藏起來,久而久之便在那地方定居下來。大凡人類選擇定居的地方,都是些水草豐美,動物繁盛的處所。定居下來的先民,為了抵禦野獸的侵擾,便在駐地周圍紮上籬笆,形成了早期的村落。

  隨著人口的繁盛,村落規模也不斷的擴大,獵殺一隻動物,整個村落的人傾巢出動顯得有些多了,且不便分配,於是,村落內部便分化出若干個群體,各自為戰,獵物在群體內分配。由於群體的劃分是隨意進行的,那些老弱病殘的群體常常抓獲不到動物,只好依附在力量強壯的群體周圍,獲得一些食物。而收穫豐盈的群體,不僅消費不完獵物,還可以把多餘的獵物拿來,與其他群體換取自己沒有的東西,於是,市形成了。

  《世本·作篇》記載,顓頊時“祝融作市”。顏師古注曰:“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曰市井。”這便是“市井”的來歷。與此同時,在另一些地方,生活著同樣的村落,村落之間常常為了一隻獵物發生械鬥。於是,各村落為了防備其他村落的侵襲,便在籬笆的基礎上築起城牆。 《吳越春秋》一書有這樣的記載:“築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城以牆為界,有內城、外城的區別。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城裡住著皇帝高官,外城裡住著平民百姓。這裡所說的君,在早期應該是獵物和收穫很豐富的群體,而民則是收穫貧乏、難以養活自己,依附在收穫豐盈的群體周圍的群體了。

  人類最早的城市其實具有“國”的意味,這恐怕是人類城市的形成及演變的大致過程。學術界關於城市的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防禦說,即建城郭的目的是為了不受外敵侵犯;二是集市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發展,人們手裡有了多餘的農產品、畜產品,需要有個集市進行交換。進行交換的地方逐漸固定了,聚集的人多了,就有了市,後來就建起了城;三是社會分工說,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髮展,一個民族內部出現了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手工業、商業,一部分專門從事農業。從事手工業、商業的人需要有個地方集中起來,進行生產、交換。所以,才有了城市的產生和發展。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禦和舉行祭祀儀式,並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餘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程序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美國、德國與法國等西方國家,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這不僅是富足的標誌,而且是文明的象徵。

  城市的型別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係。最初城市中的工業集聚,也是為了使商品交換變得更為容易***可就地加工、就地銷售***而形成的。在城市中直接加工銷售相對於將已加工好的商品拿到城市中來交換而言,則正是一種隨著工業城市的出現而產生的一種商業變革。城市包括包括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城市佈局和城市交通,而這幾方面所發生的變化,都必然地會對城市的商業活動帶來影響,促使其發生相應的變革。

  城市經濟學對城市作了不同能級的分類,如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對城市能級分類的一個標準是人口的規模,中國根據市區非農業人口的數量把城市分為四等:人口少於20萬的為小城市,20萬至50萬人口的為中等城市,50萬人口以上的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達100萬以上的大城市稱為特大型城市。

  按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和世界城市發展的歷史來看,城市分為集市型、功能型、綜合性、城市群等類別,這些類別也是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任何城市都必須經過集市型階段。

  集市型城市

  屬於周邊農民或手工業者商品交換的集聚地,商業主要由交易市場、商店和旅館、飯店等配套服務設施所構成。處於集市型階段的城市在中國主要有集鎮;

  功能型城市

  通過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優勢產業的集中,開始發展其特有的工業產業,從而使城市具有特定的功能。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地,同時也是商品的生產地。但城市因產業分工而形成的功能單調,對其他地區和城市經濟交流的依賴增強,商業開始由封閉型的城內交易為主轉為開放性的城際交易為主,批發貿易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型別城市主要有工業重鎮、旅遊城市等;

  綜合型城市

  一些地理位置優越和產業優勢明顯的城市經濟功能趨於綜合型,金融、貿易、服務、文化、娛樂等功能得到發展,城市的集聚力日益增強,從而使城市的經濟能級大大提高,成為區域性、全國性甚至國際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中心***“大都市”***。商業由單純的商品交易向綜合服務發展,商業活動也擴充套件延伸為促進商品流通和滿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動。這類城市在中國比較典型的有直轄市、省會城市。

  市群***或都市圈***

  城市的經濟功能已不再是在一個孤立的城市體現,而是由以一箇中心城市為核心,同與其保持著密切經濟聯絡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組成的城市群來體現了。如美國大西洋沿岸的波士華城市帶,日本的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國的倫敦-利物浦城市帶等。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實際上也正在形成一個經濟關係密切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其整體的經濟功能已在日益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