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興起洋務運動的原因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為什麼中國會興起洋務運動呢?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興起洋務運動的原因

  國內背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圖強。在此之前一些學者就提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優點以增強國力,例如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不久,因為清政府用領土,主權以及一系列經貿特權暫時滿足了外國侵略者的要求,國內的農民戰爭也進入低潮,因而呈現了暫時“穩定”的局面,即所謂“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頭腦比較清楚的當權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等人,並沒有因為這種“和局”的出現而減少他們對清政府統治的危機感。曾,李,左諸人都為剿滅的太平天國而建立殊勳,他們在藉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國際背景

  從十三世紀開始,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農民和手工業者經過長期勞動,積累經驗,改進了生產工具,農業得到發展。紡織、冶金等開始出現機器。不僅提高了產量。改變了人與人的關係,分化出各種不同的階層。在新航路的開闢,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至洋務運動發生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個新時期的主要特點就是整體化和近代化。講究統一的世界市場,分散、落後的國家不可避免地納入整體中。近代化就是資本主義代替封建專制,這是歷史的必然。這也是洋務運動試圖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體化的趨勢下,中國比較被動的捲入。當時中國沒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沒有經歷資產階級革命,但中國的洋務運動與世界大勢是分不開的。

  洋務運動的影響

       積極作用

  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軍事近代化

  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他們認識到,以機器生產為核心的近代工業是富國強兵的根本。而經過了軍事上的慘痛失敗,他們更是將軍事工業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點,提出了“自強”的口號。

  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軍事工業相繼問世,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中,比較著名的有曾國藩在1861年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左宗棠設立福州船政局等。短短几年中,中國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的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這些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使中國從對外國的器物從無知排斥到積極引進和學習探索,絕對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且這些軍事工業有很多都在後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威海水師學堂、南洋水師學堂、江南陸軍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為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洋務派還建立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新式海軍。其中李鴻章一直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是清朝海軍的主力,它擁有包括“定遠”“鎮遠”等鐵甲艦在內的20多艘艦艇,是一支實力較強的近代海軍。儘管最後北洋海軍失敗了,但它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海洋的先進軍事力量,在世界海軍史上都佔據了一席之地。

  洋務運動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開了近代工業的先河之後,客觀上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民用企業的產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後期,洋務派提出了“求富”的口號,創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其中比較著名有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等。這些民用工業大多采用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性質的企業,所以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企業的利潤吸引中國的一些地主、官僚、商人投資新式工業,這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開端。這些民族工業中比較著名的有1869年在上海成立的發昌機器廠、1872年華僑商人陳啟源創辦的繼昌隆機器絲廠***中國近代第一家使用新法的繅絲廠,也是最早的民族資本工業企業之一***。1881年黃佐卿在上海創辦的工和永絲廠等。這些商辦企業雖然投資和規模比較小,裝置簡陋,技術落後,但他們是近代中國第一批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奠定了近代工業的基礎。

  洋務運動開啟了教育的近代化

  洋務運動究竟起了什麼作用,歷來分歧很大。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洋務運動是近代一次低層次的學習西方運動,低層次的近代化運動,有其值得肯定的歷史進步作用。它開辦“新學”加速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崩潰並奠定了中國近代教育的基礎;留洋求學,為中國培養和儲備了一定數量的備類人才;辦刊譯著促進了西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擴大了中國文化在思想層面上的互動融合。 提到洋務派對西學傳播的貢獻,便不得不提其開辦的近代新式學堂,培養翻譯人才及從事譯書等活動。首先,1862年京師同文館設立,學習外文,主要培養翻譯和外交人才。1863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廣方言館。招收當地少年入館學習外語。其次,洋務派還創辦了一批專門培養軍事、科技、製造、礦物等方面的專門人才的學堂。如1867年設立的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武備學堂等。此外,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877年清政府從福州船政學堂選拔一批學生留學英、法學習海軍駕駛、作戰技術。這是中國第一批留學歐洲的學生。清政府為我國培養了一批近代人才。如著名工程師詹天佑留學美國。總之,洋務運動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洋務運動還促使了社會風氣和人們觀念的變化

  首先,洋務派同頑固派的爭論以及對頑固派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恪守祖訓的傳統和綱常名教的絕對權威。對於西方學習,開了好的風氣。

  其次,隨著洋務派創辦報刊,組織人員翻譯西方科技著作,派遣留學生出國 留學,使西方民主思想在我國的傳播,起到了開一代風氣的拓荒作用。

  再次,隨著洋務運動的展開,近代工業的產生,商人和商業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一些官僚和士大夫開始重視工商業,甚至其中一些人還投資工商業。

  最後,隨著西方科學和其他西方一些事物的不斷傳入,人們對西方世界的認識也發生了變化。許多開明的官僚士大夫認為中國落後於西方,向西方學習是興邦強國的重要手段。另外,在沿海一些城市,人們衣食住行和風俗習慣都發生了一些改變。

  消極作用

  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侷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求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

  洋務派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是以不改變封建生產關係為前提的。所辦企業,具有很強的對外依賴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因此,洋務派要在中國興辦近代工業企業和籌辦海防,都不得不在工業技術、資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國主義的左右和牽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控制,洋務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買辦化。這樣的企業不僅無法避免自身遭到破產的命運,而且嚴重地阻礙和壓制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