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洋務運動是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那麼你瞭解洋務運動嗎?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希望能幫到你。


  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

  洋務運動主要工礦企業務運動的最根本的指導思想是“自強”、“求富”。 其分類思想就是“ 師夷制夷” 、“中體西用” 八個字。前四個字“師夷制夷” 表明洋務運動與外國資本主義侵略者的關係,即學習西方的長技用以抵制西方的侵略。後四個字“ 中體西用” ,表明洋務運動與本國封建主義傳統文化的關係,表明中學與西學各自在洋務運動中的地位,即以中學為主體,西學為輔用。“師夷制夷” 、 “ 中體西用”,也是洋務運動中洋務派處理中西民族國家關係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在洋務運動時期,從馮桂芬的“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到薛福成的“今誠取西人器數之學,以衛吾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都是作為一種理論服務於“求強”、“求富”這一洋務運動主導思想的。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是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他於1861年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 “ 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他以“ 本”“ 輔” 的主從關係來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係。從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人,是《萬國公報》的編者沈壽康。18 9 6 年四月,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 “ 中西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 中學” 、“西學” ,最初都是作為學問提出來的。“ 中西學問” 對於社會, 對於一個政權, 對於統治者來說, 本來都是“ 用” , 沈壽康在此以“ 體” “ 用” 處分,並非是作為目的與手段之分, 而只表明主次。這種主次之分, 是“ 為華人計” 。是為了發展中華民族, 是為了在學習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時候, 維護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 在中西文化大交流中, 保持中華民族的特色。不僅要保留使用中國的學問, 而且要將其放在主要的地位, 還要使西學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 為發展中華民族服務。因此, 由於“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這一口號, 非常簡切地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一般思想傾向, 甚至可以說, 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 以先進的西學作為侵略中國的手段的情況下, 這個口號是一面愛國的旗幟。因此, 它在中國的大地上, 風行數十年而不衰。新老洋務派思想家, 不斷熱舉起這面旗幟, 並不斷地闡發這一口號的內容。

  洋務運動的簡介

  洋務運動***1861年至1894年***,又稱自強運動,是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改良運動。

  在兩次英法聯軍失利、太平天國起義後,清廷上層為應對內憂外患形成了“洋務派”與“守舊派”兩種陣營,以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主張摹習列強的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利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的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因為清軍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沉重打擊了清廷的信心,洋務運動黯然收場。

  洋務運動進行30多年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

  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