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產生的原因

  學困生是指智力與感官正常,但學科學習效果低下,達不到國家規定的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一***內部原因

  1.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大多學科困生自控能力差,上課不願聽講,甚至違反紀律,不能堅持學習,作業照抄,平時貪玩,經不起誘惑,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自卑心理嚴重,缺乏自信心。考試屢考屢敗,長期處於班級的“底層”,內心深處一般都很自卑,缺乏學習信心,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導致對學好學科缺乏自信心。

  3.學習方法策略運用不當。學困生往往是課上聽課,課後完成作業了事,沒有形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習慣。遇到探索性問題時,經常不知所措,分析綜合的能力較差。

  4.依賴心理強。上課依賴老師,作業依賴同學,把學科學習的希望寄託在老師和同學的身上。

  ***二***外部原因

  1.小學階段的基礎差。由於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從小學畢業直接到初中學習,其中包含一定數量的成績不合格者,未處理好小學與初中的知識銜接,導致新舊知識的斷鏈。

  2.教材的原因。初中學科教材內容增多,知識難度增大,學生學習負擔加重,再加上學科增多,整天應付作業,沒有時間消化,從而影響學科課的學習。

  3.社會和家庭的原因。社會和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由於遊戲廳、網咖、大量的不良影視作品等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吞噬學生純淨的心靈,造成學生厭學、棄學等。

  4.突發事件的影響。如父母離異、生病、去世等突發事件,致使學生學習中斷及心靈可能遭受重創,使學生出現心理偏差,造成學生的突然學習困難,若不及時從思想上解決,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學困生的幾種心理:

  1、自卑型:性格內向,缺乏自信,沒有目標,沒有理想,怕出錯誤受人恥笑,不敢問問題,缺少與老師的情感交流;或者思想包袱重,很想學習好,偷偷努力,成績就是上不去,有壓抑感,所以很自卑。

  2、基礎型:原來基礎比別人差,上課聽不懂;或身體差,缺課多,因而掉隊了。這類學生想趕上去又怕吃苦,往往原地踏步甚至下滑。

  3、緩慢型:能學會,就是接受速度慢。來不及消化鞏固,新的一課又來了,夾生的勉強跟著學下去,以至惡性迴圈。

  4、厭學型: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缺乏毅力,怕吃苦,自動放棄。

  5、對立型:由於受到家長或老師的批評,對家長或教師不滿,產生逆反心理而賭氣不學,逐漸掉隊。

  6、隨意型:平時學習不努力,無所謂,家長也管不了,聽之任之。

  7、牽連型:有些人本來學得還可以,但由於班級普遍差,周圍環境不好,只求隨大流,結果走下坡路。

  8、被動性:不抓不學,抓緊就學好,抓一抓才學一學,不自覺。

  9、驕嬌型:這類學生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養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狹隘的性格。怕苦怕累,盲目驕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逐漸退步,雖多次失敗,並不感到難為情,家長寵溺,反而責怪教師教不好。

  如何成功地轉化和預防學困生

  1.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成為一種興趣。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學習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作為教師應善於結合課本內容,介紹一些古今中外學科史,或有趣的學科知識,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讓學生盡情地“欣賞”。

  2.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學困生普遍存在壓抑感,深感前途渺茫,具有厭學情緒。教師應該主動地關愛他們,多站在他們的立場考慮問題,多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幫助他們尋找失敗的原因,消除恐懼心理,遠離學困。

  3.加強學法指導。有些學困生雖然學習學科也有積極性,但成績卻總是上不去。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學科學習策略,不會調控自己的學科認知過程與方法。因此,對這樣的學困生應儘可能讓他們掌握較多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培養善於靈活應用各種方法的能力。

  4.注意培養學困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學困生思想不穩定,上課容易分心。在課堂上應不斷以目光、表情、手勢以及聲音的變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頓來警示他們,使其感到自己始終置於老師的關注之下,從而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教師要關心、熱愛、尊重學困生。對於學困生,教師不僅要關注學困生的學習、生活,還要關注學困生的心理。學困生和其他學生一樣,有特長和閃光點,教師要捕捉學困生的光閃點,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其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6.加強家庭、學校的聯絡,構建德育網路化。學校、家庭對學生有各種各樣的影響,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地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總之,學困現象是一種不可避免與學習過程並存的問題,是一個值得認真探索和研究的緊迫課題。關注這一現象,勢必有相應的策略,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與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