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會導致水汙染

  幾年前,一位受訪的地方幹部說過,經濟越發達河水越髒。此話雖然“雷人”,卻得到不少人的認可。這句話反映了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之間存在一定聯絡,即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時,環境質量一般較好;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汙染物排放量增加,環境質量會下降;當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的階段後,環境質量又會變好,這就是著名的“倒U型曲線”。但是,這句話僅與中國發展階段的汙染特徵相吻合。造成我國水環境汙染的原因並非只是經濟發展,而是多方面的。

  第一,存在認識問題。我國一些地方領導和行業人士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存在偏差,環境保護對地方來說是“要我幹”而不是“我要幹”的事。一些地方仍以“GDP論英雄”,領導任命與環保業績不掛鉤,或者採取“以鄰為壑”的做法,將汙水排放到公共水體或臨近地區的河道。如果不改變只看GDP的這一標準,我國的水汙染現狀難以改變。

  第二,發展階段所致。我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階段,建築物、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消耗大量資源能源,排放大量廢物。快速工業化階段是資源消耗多、汙染物排放量大的階段,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在這一階段避免環境汙染,發展階段和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決定的。

  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目前,我國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帶動產業是重化工業。比如,我國鋼鐵產能達到10億噸、產量7億噸;水泥產量達20多億噸,約佔全球的60%。重化工業的單位產品產值能耗物耗明顯高於輕工業和農業,消耗能源資源就要排放廢物。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不能以此為藉口不重視環境保護。

  第四,技術水平不高。我國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先進技術與落後技術並存,雖然一些國際領先技術在我國已經出現,但面廣量大的還是相對落後的技術工藝。一些汙染型企業的汙染治理水平和技術不夠,存在巨大環境風險。另一方面,我國農業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大型養殖場造成的汙染也比較重。研究表明,來自農業和農村的汙染源已經佔水體汙染源的50%以上。

  第五,環保投入沒有高效利用。“十一五”以來,我國環保投入迅速增加;與水汙染治理有關的產業發展迅速,城市汙水處理廠建設加速,對水環境質量的改善起了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環境保護資金的利用效率需要引起特別重視。固然,水汙染治理離不開投資,但有了投資就能保證水質明顯好轉、就能保證群眾飲水安全嗎?也不一定。因此,在加大環保資金投入的同時,更應重視資金的利用效率,以儘可能少的資金投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第六,企業社會責任缺失。環境是一種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特徵,也是“市場失效”的領域。由於環境的所有權缺乏,人們往往會忽視或過度使用海洋、河流等環境資源。比如,河流不屬於任何人,很容易成為化學廢物的排放場,因而導致較大範圍內的水汙染。

  資訊披露和公眾參與不足。公眾是推動環境保護的主要力量,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反過來也可以推動環境標準的產生和修訂。近期,我國各地揭露的水汙染事件很多,說明公眾在監督環境汙染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從長期看,應當進一步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以此推動我國環境標準的提高和水質的改變。

  另外,客觀方面分析,由於我國的水體環境容量相對有限,一些封閉水體或湖泊的環境容量很小,多年超額排放汙染物導致的水體汙染,積累起來更降低了水的納汙能力,致使許多水體的環境容量接近甚至超過最大值。這時,即使向這些水體排放一點汙染物,也會導致汙染嚴重的結果。正如一個水盆在最初滴入黑墨水時,會被消納;但當墨水超過一定量,盆裡的水就會發生質的變化,會被染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