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縣為什麼被叫鬼城

  豐都縣位於重慶市版圖中心,東經107°28′03″-108°12′37″,北緯29°33′18″-30°16′25″之間,呈西北—東南走向分佈,南北長87km,東西寬54km,幅員面積2901平方公里。長江橫穿縣境47km,水上距離重慶主城區172km、陸上150km。以下是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萬個為什麼之豐都為什麼叫鬼城?

  漢唐以來,豐都縣的名山就被稱為“鬼城”,從那時起,豐都這座長江北岸上的小縣城,以其神祕的面貌和眾多的傳說名揚天下,成為長江黃金旅遊線上一處飽含中國文化內涵的風景名勝,引人探幽。歷代騷人名士,羽流遷客紛至沓來,登山攬勝,遊覽題吟,在“鬼城”中留下了層層足跡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在豐都“鬼城”旅遊,導遊一定會給你介紹兩個人,因為在把豐都稱為“鬼城”的眾多傳說中,他們功不可沒。這兩人一個叫陰長生,一個叫王方平,相傳從漢代起,他們曾先後在豐都縣城東北角的平都山也就是今天的名山修道成仙,白日飛昇。到了唐代,有人誤將“陰”和“王”兩人的姓連在一起,成為“陰王”,再訛傳為“陰間之王”,於是豐都就成了“陰曹地府”。

  “下笑世上士,沉魂北豐都。”這是詩人李白遊覽豐都名山“鬼城”之後留下的詩句。

  豐都縣如今,李白的詩句成了豐都名山“鬼城”的一幅名聯。向世上之人昭示一個關於生與死、來與去的人生道理。 豐都,這顆長江之珠,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名城,是中國最有特色,最有名氣的歷史文化小鎮,以其作為陰曹地府所在的豐富的鬼文化而蜚聲古今中外。這裡流傳著許多鬼神傳說,《西遊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鍾馗傳》等許多中外文學名著對“鬼城”豐都均有生動描述,頗富傳奇色彩。

  豐都縣境內主要景觀有: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長江三峽景區名勝古蹟--豐都名山;有兼具形勝與園林藝術之美的國家級森林公園--雙桂山;有仿古建築“鬼國神宮”、“陰司街”,是目前國內最大的鬼神文化人文景觀,亦是西南地區最壯觀的動態人文景觀;這裡還有建築奇特壯觀,密集程度大,時代跨度大、文化價值高,在全國實屬罕見的匯南漢墓群;有正在施工建設中的樹人大鬼石刻,還有低海拔***海拔380-520米***的四坪森林公園,有三撫原始林場,龍河風景區***溶洞、漂流***等自然景觀。

  其他說法:

  一是道教之說。在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術,成為後來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孫子張魯在豐都設立道教“平都治”,這裡遂成為了道教的傳教中心。後來,道教又杜撰出一個“羅豐山”,說它是北陰大帝治理的鬼都,這位北陰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級中心神,專管地獄。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稱豐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是鬼帝***土伯***之說:當人類社會還處在上古時代的時候,由於科學不發達,在遇到一 些大自然現象的時候無法做出正確的解釋,認為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為主,兩個部落。東周時,豐都曾為巴子別都,隨著巴蜀兩族的不斷交往,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習俗相互滲透,於是產生了一個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豐都還留有“幽都”遺蹟。

  三是佛教“閻羅王”之說。“閻羅王”本是梵文的音譯,願為古印度神話裡管理陰間之王。佛教沿用此說法,稱為管理地獄的魔王。傳說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獄。據《一切經音義》稱,“閻羅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陰、王成仙之說,這是豐都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晉人葛洪在其《神仙傳》中就有關陰、王成仙的說法。傳說在漢朝時候,有兩位方士,一位叫陰長生,是劉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們因不滿社會現狀,雙雙先後來豐都修煉,於魏青龍初年,成仙而去。後來到了唐朝,他們二人被人訛傳成了“陰王”,即陰間之王。

  後來加上歷代統治階級的不斷刻意渲染,歷代文人、官吏通過小說、詩詞、遊記和碑文的描述,如《西遊記》、《聊齋志異》、《說岳全傳》、《西洋記》等等。因此一個比較全面的鬼城就在豐都形成了。它從虛幻到實物,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將佛教、道教、儒家學說以及中國鬼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將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結合起來;將民間神話傳說想象與現實結合起來;將建築、雕塑、繪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結合起來,才形成今天天下聞名的“鬼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