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知識點總結

  地理是高考的重點考查科目,那麼地理高考有哪些知識點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高中地理高考知識點,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高考知識點:人口與城市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人口發展模式 人口特點
原始型(“高高低”) 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型(“高低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奈及利亞)
過渡型 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佈:

全世界 屬於“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 “現代型” 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紐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
發展中國家 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高中地理高考知識點:能源

  ⑴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以煤炭為主,利用石油、天然氣,積極發展水電,穩妥發展核電,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風能、沼氣、地熱能、海洋能等。

  ⑵我國能源消費利用變化特點: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氣、水電、核電比例上升。

  ⑶我國主要的核電站:廣東-大亞灣、嶺澳;浙江-秦山;江蘇-田灣等。

  建設原因:常規能源分佈少;人口集中,工農業發達,能源需求大。

  ⑷目前能源利用緊張原因:①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國耗能大的工業發展快,加劇了能源緊張;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④能源勘探、開採跟不上國民經濟需求;⑤國際石油價格上漲;⑥我國缺少石油儲備體系。

  ⑸調整措施:①採取多元化戰略,進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儲備體系;③加大能源勘探、採取,增加能源產量;④加快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建設;⑤穩妥發展核電;⑥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太陽能、水能、風能、海洋能等;⑦加大技術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⑧加強宣傳,提高公民節約能源的意識;⑨實現產業升級,適當限制耗能大的工業發展;

  ⑩利用乙醇汽油。

  ⑹中哈輸油管道的建設是兩國雙贏的結果原因:①哈薩克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②中國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⑺***去年***我國西南部能源輸出省卻出現能源緊張原因:①降水減少,河流徑流量變小,水力發電受到限制;②經濟發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⑻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對西部的意義:a.改變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於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b.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c.增加就業機會;d.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

  ②對東部地區: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環境。

  高中地理高考知識點:農業

  ⑴茶葉生長的有利條件:①氣候溼潤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青藏高原生產青稞的自然條件:地勢高,氣溫低,溫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尼羅河三角洲***印度河、南疆***盛產長絨棉的原因: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條件.

  ⑷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①有大面積乾旱半乾旱區域,草原優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飲水;③無大型野生肉食動物.

  ⑸西歐***美國東北部***發展乳畜業的有利條件:①緯度高,氣溫低,雲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貧瘠,不適宜發展種植業,適宜多汁牧草的生長.***自然條件***;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場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社會經濟條件***

  ⑹季風氣候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利:雨熱同期,利於農作物生長;弊:旱澇災害頻繁.

  變式:溫帶季風氣候***黃淮海平原***發展棉花種植的有利條件:

  ①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於棉花生長;②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利於棉花的後期生長和收摘。

  ⑺中亞地區農業以荒漠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為主,原因:①中亞深居內陸,屬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適宜發展荒漠畜牧業;②境內有額爾齊斯河、阿姆河、錫爾河等河流,宜發展灌溉農業.

  ⑻熱帶經濟作物經營方式:企業化種植園.

  生產特點: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

  主要分佈:南亞、東南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國經濟結構特點:以熱帶企業化種植園為主的單一經濟

  所在國如何發展經濟:①繼續發揮優勢,抓好熱帶經濟作物生產;②狠抓糧食生產,努力增產糧食;③調整產業結構,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④加強“南南合作”;⑤加強“南北對話”,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⑼非洲糧食問題突出的原因:①人口自然增長率高;②自然條件惡劣;③亂墾濫伐,過度放牧,加劇了乾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新加坡缺水、缺糧的原因:①國土面積狹小,雖地處熱帶雨林區,但無大河,徑流量小;②國土面積狹小,耕地面積小,糧食產量低.

  ⑾複種指數問題:

  ①俄羅斯複種指數和產量低的原因:緯度較高,農業生產熱量不足

  ②澳大利亞複種指數問題:緯度較低,但複種指數較低的原因是:與農業經濟結構有關,其混合農業區是小麥和牧羊交替進行,小麥複種指數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複種指數低對土地的有利影響是:有利於土壤肥力的恢復

  ③中國複種指數高的原因:緯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美國、印度的國土面積小於中國,但耕地面積遠遠大於中國,其原因是:***從氣候和地形兩方面分析***①美國、印度平原佔國土面積大,乾旱區面積相對較小;②中國平原佔國土面積小,乾旱區所佔面積大。

  ⒀城市郊區農業問題:上海市郊區農業***蔬菜、肉、蛋、奶及園藝業***分析區位:

  自然因素:熱量充足,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市場消費量大;②交通方便;③發展花卉、蔬菜等農作物單位面積的價值高,可獲得更高的經濟利益;④土地面積小,有利於集約化生產。

  發展方向:綠色農業;觀光農業;生態旅遊

  ⒁商品穀物農業:東北地區、美國

  基本特徵: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農產品商品率高;

  區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②地形平坦開闊;③耕地面積廣大;④土壤肥沃;⑤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②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③交通便利;④市場廣闊;⑤工業比較發達;⑥國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熱量不足;②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劇;③土壤肥力下降;④冬季受寒潮和凍害的影響等。

  與美國商品穀物農業比較異同:

  相同點;①農業地域型別相同;②地廣人稀,農產品商品率高;③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④交通便利;⑤市場廣闊;⑥工業比較發達;⑦農業生產過程的自然條件相似。

  不同點:①經營方式不同,美國以家庭農場主生產為主,我國以國營農場位主;②科技水平存在差異;③專業化水平不同;④糧食單產不同,美國糧食單產高

  ⒂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場面積大;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②距離海港近;交通條件改善,冷藏技術的進步。

  我國牧區存在的問題:靠天養畜,生態破壞,載畜量低,效益低。

  我國牧區借鑑:人工草場建設;放牧方式;牧區交通條件及加工體系的發展。

  ***16***、混合農業與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的農業多樣化發展:

  ①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混合農業生產:

  A、區位因素分析:盆地地形,位於大分水嶺的雨影區,降水稀少,水源不足;地廣人稀,東水西調,改善灌溉條件;鄰近港口和公路,交通方便;

  B、生產特點:機械化水平高;農牧生產活動交替進行,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生產靈活,市場適應性強,產品多供出口。

  ②我國南方低山丘陵區農業:

  A、區位因素分析: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熱帶亞熱帶溼潤地區,光熱水充足,氣象災害多發;生物物種豐富;土地型別多樣;生活能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紅壤貧瘠;農業發展潛力最大,開發難度較小;地少人多,開發較早。

  B、整治和發展方向:綜合開發,發展立體農業;系列開發優勢資源;生態建設,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保持水土;根據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變化,有側重地發展山區特色農業。

  ***17***、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條件:土地***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指灌溉水源***,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過培育良種、改良耕作制度等技術改革,擴大某種農作物的區位範圍;另外,人們根據經濟技術條件,對不適宜農業生產的自然因素進行改造,使之適宜發展農業。

  ***二***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型別和規模。市場區位及需求的變化,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最為突出。2。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大為擴充套件,即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減小。在最適宜的地方形成區域專業化生產,從而形成區域性或世界性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阿根廷5國成為世界主要商品糧生產國;荷蘭、丹麥、紐西蘭等成為世界主要的乳畜產品供應國;拉丁美洲、非洲以及東南亞和南亞成為世界熱帶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3.政策4.勞動力5.科技6.工業基礎

  ***18***、如何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1.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2.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3.從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例如,試分析華北地區棉花生長的氣候條件。有利條件: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氣晴朗,有利於棉花後期生長和收摘。利條件:播種期適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19***、農業區位的區域分析:

  東北平原商品穀物農業:優勢主要表現為耕地面積廣大,土壤肥沃,適於大規模機械化耕作;而制約因素主要是緯度高,熱量不足,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華北平原旱地種植業:優勢是地勢平坦,土層深厚疏鬆,光熱充足;制約因素是水源不足,旱澇、鹽鹼、風沙災害嚴重。

  南方平原地區水田種植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熱條件充足,但洪澇災害嚴重

  西北地區灌溉農業:有利條件是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制約因素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優勢在於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農作物單產高,質量好;制約因素是海拔高,氣溫低,熱量不足

  雲貴高原壩子農業和彩色農業:優勢是緯度低,水熱充足;劣勢是地表崎嶇,地表缺水,土壤貧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