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疾病應該怎麼去護理

  癲癇是一種比較麻煩的疾病,因此一旦發現患病就應該積極的治療,關於治療和護理癲癇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癲癇疾病護理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癲癇疾病護理的方法

  足夠的睡眠

  癲癇患者一定要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不足對我們的身體傷害是很大的,而且還會使大腦興奮性增高,正常人若睡眠不足腦電圖也可有類似癲癇病人的活動。癲癇病人應保證睡眠時間,成人至少保證每天睡眠7到9小時,兒童的睡眠最少8到16小時。

  良好的心態

  癲癇患者必須壓保持好的心態,因為精神緊張、悲觀失望都是可以是病情加重的,多數癲癇病人因長期反覆發作,以及社會上某些人的歧視而悲觀失望。對此,癲癇病人要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情緒,正確對待疾病。有了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醫生,堅持長期治療,大多數可以治癒的像正常人一樣。

  合理的飲食

  飲食對於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患者必須要注意自己日常飲食,不過過飢或過飽,也不能暴飲暴食。過度飢餓使血糖水平降低,而低血糖往往誘發癲癇發作,而過飽後血糖水平會快速升高,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加速葡萄糖代謝,也會誘發癲癇。當患者腹洩、嘔吐,大量失液後,應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維持水及電解質平衡,避免誘發癲癇病的形成。

  導致癲癇發生的原因

  1、遺傳

  經譜系、雙生子及腦電圖研究和流行病學調查等,充分證明原發性癲癇有遺傳性,有的是單基因遺傳,有的是多基因遺傳,但不一定都有臨床發作。晚近認為外傷、感染、中毒後引發的癲癇可能也有遺傳因素參與。

  2、年齡

  年齡對癲癇的發病率、發作型別、病因和預後均有影響。癲癇的初發年齡60%~80%在20歲以前。新生兒正常呈移動性部分性發作,6個月到5歲熱性驚厥多見。兒童良性中央-顳棘波灶癲癇多在4~10歲開始,青春期後自愈。成年期多為部分性發作或繼發性全身性發作。病因方面,嬰兒期首次發作者多為腦器質性特別是圍產前期疾病,其後至20歲以前開始發作者常為原發性者,青年至成年則顱腦外傷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後顱腦腫瘤為多,老年者以腦血管病佔首位。

  3、內分泌改變

  性腺功能改變對癲癇有一定影響。全身強直-陣發攣性發作及部分性發作常在月經初潮期發病,有的在經前或經期發作加頻或加劇。少數僅在經前期或經期中發作者稱經期性癲癇。妊娠可使癲癇發作次數增加,症狀加重,或僅在妊娠期發作。後者稱妊娠癲癇。

  4、覺醒與睡眠週期

  有些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患者多在晨醒後及傍晚時發作,稱覺醒癲癇;有的則多在睡入後和覺醒前發作,稱睡眠癲癇;覺醒及睡眠時均有發作者稱不定期癲癇。後者多為症狀性癲癇。嬰兒痙亦常在入睡前和睡醒後發作,失神發作多為覺醒期發作。晚上發作要注意不要睡在較高的床上,防止從床上摔下受傷。

  癲癇的早期症狀

  失張力性發作

  失張力性發作又稱無動作性發作,患者表現為突然發生的一過性肌張力喪失,不能維持正常的姿勢。累及的部位不同,患者的臨床症狀也不一樣,如只有頸肌張力喪失,則表現為突然低頭。小腿肌張力喪失時可屈膝。站立時,若全身肌張力喪失,則患兒可突然倒下,如“斷了線的木偶”。意識障礙短暫或不明顯。發作過的立即清醒,馬上站起。有時可出現連續發作,軀體可出現多處傷痕。常與肌陣攣、強直性發作相伴發,患兒易出現智慧低下。

  單純區域性癲癇

  局部發作時患者的意識清楚,和外界的互動良好。而症狀可以是一手或是一腳抽動,或部分的身體有奇怪的感覺等。

  嬰兒點頭痙攣

  通常好發於2歲以內的嬰兒,在患兒剛睡醒時或將入睡時,會出現點頭的動作,類似在打瞌睡,不過通常都是連續十幾次以上,連躺在床上都可以看得出來,如果動作很大,也會合並軀幹彎曲及兩手前伸。

  泛發性強直痙攣發作

  患者的意識完全不清,且會跌倒在地上而易受到傷害;從意識喪失到甦醒歷時數分鐘,四肢和臉部常出現無法控制的痙攣。

  肌抽躍性發作

  肌抽躍是一種急速的肌肉不自主抽動,由於速度很快,患者常會表現出類似觸電一樣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