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頸椎病怎麼治療最好

  脊髓型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向後突出,脊髓變性壞死的一種疾病,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方面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脊髓型頸椎病怎麼治療好

  改善微迴圈治療。早期患者輸液改善微迴圈意義重大。因為頸髓損傷早期為缺血性改變,是可逆性改變,及時改善微迴圈可使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很快改善症狀,縮短治療期,並可使一部分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頸髓軟化灶變小。採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鹽酸川芎嗪注射液靜

  脈輸液治療,臨床效果比較明顯,但具體劑量要根據患者情況而定。

  手法治療。手法治療一般為每週2次。頸椎增生退變是引起神經症狀和體徵的因素之一,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頸椎椎體位移,以第4、5頸椎錯位常見。手法治療要充分體現穩、準、輕、巧的特點,所以患者風險小、痛苦少、恢復快、療效好。

  中藥敷或中藥燻蒸。每日2次,每次20分鐘。它可改善頸部肌肉血液迴圈、舒筋通絡、解除肌肉痙攣、增加頸椎的穩定性,是脊髓型頸椎病重要輔助治療方法之一。

  牽引治療。它可祛除脊髓型頸椎病的動態損傷因素***即動態性椎管狹窄***、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減輕神經根水腫及椎間盤壓力等,尤其對車禍外傷所致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療效突出。頸椎牽引的時間、角度及牽引力十分重要,牽引時間為15~20分鐘,其中持續牽引時間10~15分鐘。牽引力可以從小量開始,逐漸加大力度,牽引角度根據發病部位而定。

  頸椎小關節囊封閉治療。它屬於脊髓型頸椎病重要的輔助治療,可以儘快消除小關節囊無菌炎症,增加復位椎體的穩定性,大大縮短治了療期。同時,它可減輕炎症對神經血管的刺激,從而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是以治本為主兼治標的治療。

  超短波理療。它可改善深部軟組織血液迴圈,減輕或消除無菌性炎症,減輕患者的痛苦,加快康復。具體治療方法:每日一次,每次20分鐘,10次為一個療程。

  脊髓型頸椎病診斷方法

  1.中年以上男性多見,發病緩慢或繼發於外傷後。

  2.開始多見雙下肢無力、發軟、行動緩慢易摔倒或伴雙手麻木、行動不靈活。病情逐漸加重,出現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禁。

  3.體徵:常見錐體束徵,四肢生理反射亢進。

  4.影像學檢查異常。

  5.X線表現:勁椎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等。

  6.MPI:觀察到頸髓受壓部位、範圍及壓迫情況。

  7.CT:可瞭解頸椎骨質增生改變,後縱韌帶骨化、椎管變形情況等,較MRI看得更清楚。

  脊髓型頸椎病的病因

  脊髓型頸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頸椎退變。在頸椎各個結構中,頸椎間盤退變被認為發生最早。隨著椎間盤質地變性,含水量減少,高度下降和周緣突出,椎間盤後部被覆的後縱韌帶的增厚骨化,椎體邊緣骨質增生,相應椎板間黃韌帶及椎間關節應力增加,韌帶關節囊增厚,彈性減少,造成椎管徑線減少,尤其是前後徑,即矢狀徑的減少構成了脊髓壓迫症的靜態因素。動態性因素主要是指頸椎的伸屈活動加重脊髓的應力、變形。頸椎伸展時,椎管長度縮短,脊髓鬆弛,脊髓組織變“短粗”,截面積增大,黃韌帶自側後方折入椎管,纖維環及被覆的後縱韌帶後突,脊髓受壓增加;頸椎屈曲時,椎管拉長,脊髓變扁、變寬,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贅和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抵壓脊髓,加重脊髓損害。有些作者強調頸椎後伸時,為上一椎體後下緣與下一椎節椎弓後部前上緣靠攏,產生對脊髓“鉗壓”作用。脊髓的功能障礙病理在於脊髓受壓和脊髓血供障礙所致,脊髓內神經纖維數量減少,軸漿流阻斷、扭曲變形,脫髓鞘變化,神經細胞壞死,凋亡,脊髓炎症缺血等,少有膠原增生、瘢痕形成或囊性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