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類風溼性關節炎怎麼治療比較好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是老年人患這種病,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得了類風溼關節炎怎麼治療比較好方面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好方法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慢性關節炎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主要就是採用藥物治療的方法進行治療,也可以選擇中醫鍼灸的方式進行治療,或者是可以選擇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

  類風溼性關節炎這個疾病是屬於慢性的疾病,因此治療的時間也是需要比較久一些的,患者一定是要有耐心的,一定要堅持進行相關的治療,積極地配合醫生,也要有信心,保持一個較好的狀態面對類風溼性關節炎這個疾病。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平時一定是要多加註意休息的,要保證充足而且良好的睡眠,還有就是一定不要熬夜的。平時可以做一些較為輕鬆的運動或者是康復訓練,但是一定不要做一些劇烈的運動。

  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常見方法

  一般治療

  強調患者教育及整體和規範治療的理念。適當的休息、理療、體療、外用藥、正確的關節活動和肌肉鍛鍊等對於緩解症狀、改善關節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非手術治療

  1、非甾類抗炎藥***NSAIDs***:這類藥物主要通過抑制環氧合酶***COX***活性,減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熱及減輕關節腫脹的作用,是臨床最常用的類風溼關節炎治療藥物。非甾類抗炎藥對緩解患者的關節腫痛,改善全身症狀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症狀、肝和腎功能損害以及可能增加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根據現有的循證醫學證據和專家共識,非甾類抗炎藥使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注重非甾類抗炎藥的種類、劑量和劑型的個體化;②儘可能用最低有效量、短療程;③一般先選用一種非甾類抗炎藥。應用數日至1周無明顯療效時應加到足量。如仍然無效則再換用另一種製劑,避免同時服用2種或2種以上非甾類抗炎藥;④對有消化性潰瘍病史者,宜用選擇性環氧合酶-2抑制劑或其他非甾類抗炎藥加質子泵抑制劑;⑤老年人可選用半衰期短或較小劑量的非甾類抗炎藥;⑥心血管高危人群應謹慎選用非甾類抗炎藥,如需使用,可選擇非選擇性環氧化酶抑制劑類非甾類抗炎藥;⑦注意定期監測血常規和肝腎功能。

  2、抗風溼藥***DMARDs***:又被稱為二線藥物或慢作用抗風溼藥物。該類藥物較非甾類抗炎藥發揮作用慢,大約需1~6個月,可延緩或控制病情的進展。常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改善病情抗風溼藥包括: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來氟米特***Leflunomide,LEF***、柳氮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g,SASP***、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

  臨床上對於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應強調早期應用改善病情抗風溼藥。病情較重、有多關節受累、伴有關節外表現或早期出現關節破壞等預後不良因素者應考慮2種或2種以上改善病情抗風溼藥的聯合應用。主要聯合用藥方法包括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羥氯喹及柳氮磺吡啶中任意2種或3種聯合。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個體情況選擇不同的聯合用藥方法。

  3、生物製劑:目前在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上,已經有幾種生物製劑被批准上市,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尤其在難治性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主要包括腫瘤壞死因子***TNF*** -α拮抗劑、白細胞介素***IL***-l和IL-6拮抗劑、抗CD20單抗以及T細胞共刺激訊號抑制劑等。

  4、糖皮質激素: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首選藥物。但在下述四種情況可選用激素:①伴隨類風溼血管炎包括多發性單神經炎、類風溼肺及漿膜炎、虹膜炎等。②過渡治療在重症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緩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應首先減少或緩慢停用激素。③經正規慢作用抗風溼藥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劑量激素。④區域性應用如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炎症。總原則為短期小劑量***10mg/d以下***應用。

  5、植物藥製劑:目前,已有多種用於類風溼關節炎的植物藥,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鹼等。部分藥物對治療類風溼關節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6、功能鍛鍊:必須強調,功能鍛鍊是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說來,在關節腫痛明顯的急性期,應適當限制關節活動。但是,一旦腫痛改善,應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進行功能活動。對無明顯關節腫痛,但伴有可逆性關節活動受限者,應鼓勵其進行正規的功能鍛鍊。

  7、其他治療:對於少數經規範用藥療效欠佳,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免疫球蛋白明顯增高者可考慮免疫淨化,如血漿置換或免疫吸附等治療。但臨床上應強調嚴格掌握適應證以及聯用改善病情抗風溼藥等治療原則。

  手術治療

  以往一直認為外科手術只適用於晚期畸形病例。目前對僅有l ~ 2個關節受損較重、經非甾類抗炎藥治療無效者可試用早期滑膜切除術。後期病變靜止,關節有明顯畸形病例可行截骨矯正術,關節強直或破壞可作關節成形術、人工關節置換術、關節融合術等。

  類風溼關節炎的症狀

  1、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對稱性的、多發性小關節炎,以手部指掌、腕、足趾等關節最常見。

  2、早、晚期症狀: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硬和畸形,並有骨和骨骼肌萎縮,是一種致殘率較高的疾病。

  3、從病理改變的角度: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 ,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因此病人除了有以上關節炎的表現外,還可有其他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皮下結節、心包炎、胸膜炎、周圍神經病變、眼病變、動脈炎等。

  4、病情和病程有個體差異:從短暫、輕微的少關節炎到急劇進行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以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肩、膝和足趾關節最為多見;頸椎、顳頜關節、胸鎖和肩鎖關節也可受累,並伴活動受限;髖關節受累少見。關節炎常表現為對稱性、持續性腫脹和壓痛,晨僵常長達1小時以上 。最為常見的關節畸形是腕和肘關節強直、掌指關節的半脫位、手指向尺側偏斜和呈“天鵝頸”樣及鈕孔花樣表現。重症患者關節呈纖維性或骨性強直,並因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痙攣失去關節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除關節症狀外,還可出現關節外或內臟損害,如類風溼結節,心、肺、腎、周圍神經及眼等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