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人最好看的故事

  好看的故事能吸引很多的人,如果是好看的名人故事更是如此。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瓊瑤小時候

  瓊瑤, 1938年生, 原名陳喆,筆名鳳凰、心如,是湖南省衡陽人,後為臺灣著名女作家,作品深受大陸讀者喜愛。

  瓊瑤的父母對兒女管教很嚴格。她除了在父母的指導下讀書識字以外,還兼顧照看弟弟、做家務等工作。媽媽一有時間就給她講故事,講嫦娥、講七仙女下凡到人間洗澡的傳說, 教她背唐詩。李白的詩是她最喜愛的, 如“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等。

  8歲時, 她進了上海市第16 區國民小學讀書。由於母親的早期教育,對語文有著特殊天賦的瓊瑤,在上學的第一天就能一字不漏地通讀整本國文課文,使教師大為驚訝。

  同學們也紛紛向她投去讚佩的目光。為了更好地培養這個出眾的學生,老師課外總要給她增加學習任務,對她要求得格外嚴格。而瓊瑤每次總能出色地完成作業, 成績在班級一直名列前茅。學校有個牆報欄。有一天經過報欄時,她看到了一個題目叫《小狍的自述》的作文, 文章中生動有趣的故事和流暢感人的語言深深地吸引了她。回家後, 她的心再也不能平靜,一種強烈的、遏制不住的寫作慾望撞擊著她的心扉。年僅8歲的她, 急切地鋪開作文簿, 一氣呵成寫完了一篇充滿純真感情的作文《我的母親》。從此以後, 她堅持練習寫作。9 歲的時候, 她在上海《大公報》副刊兒童版發表了一個短篇小說《可憐的小青》, 這是她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編寫的。16 歲時, 她又以她母親的字“心如”為筆名, 寫成小說《雲影》, 在當時臺灣最有名的《晨光》雜誌上刊登。

  從此以後, 瓊瑤一發而不可收拾。強烈的創作興趣使她又寫成了《窗外》、《匆匆、太匆匆》、《穿紫衣的女人》等40 多部小說, 成為世界多產作家之一。她的原著已有49 部被改編成電影。

  篇2:自學成材的赫胥黎

  赫胥黎 ***1825~1895*** , 英國博物學家, 曾任英國科學促進協會主席, 倫敦大學校長。終身從事自然科學研究, 積極宣傳和扞衛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 是第一個提出人類起源問題的學者。

  赫胥黎生於英國倫敦西部的伊林, 8歲時開始上學讀書。由於家境貧寒, 赫胥黎只讀了兩年書就停學了。但是他愛好學習, 每天堅持自學, 在他自己制訂的教育課程表上, 只留下了一個專案: 閱讀。赫胥黎讀書非常刻苦,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讀書。因為家裡窮, 沒錢買書桌, 赫胥黎就點起一支蠟燭, 將毛毯披在肩上, 然後坐在床上讀書。赫胥黎學習興趣相當廣泛, 對什麼都感興趣。開始時想學土木工程, 又想搞橋樑建築; 後來又轉到了醫學方面, 跟父親的一個朋友專門學醫。由於他聰明好學, 很快就掌握了一些醫學知識。但是當他想進外科學院進修深造時, 因為年齡小, 未能如願。赫胥黎求知慾非常旺盛, 學習上永不滿足, 他在工作之餘, 又自學了法、德、意、拉丁和希臘等語言, 成為一個自學成才的偉大學者。

  在赫胥黎1 歲時, 他以海軍軍醫的身份作了他一生中最有意義的第一次冒險遠航, 根據遠航的見聞和研究成果, 他發表了論文--《關於水母的解剖學》, 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讚揚, 並獲得了皇家獎章, 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從此以後, 赫胥黎邁開了更大的步伐。接著發表了一系列專著和論文, 很快成為當時英國的一個最年輕、最有希望的科學家。

  在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一書後, 他竭力支援和宣傳進化學說。為了保衛達爾文的學說, 赫胥黎在以後的30年間, 改變了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 轉而研究脊椎動物化石。

  在倫敦南部肯辛頓博物館的達爾文雕像旁, 無愧地屹立著赫胥黎的大理石像。

  篇3:網易CEO丁磊的童年故事

  2003年《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排行榜前10名中,有四位為浙江籍,除魯冠球外,其餘丁磊、陳天橋、郭廣昌等三位財富新貴最引人注目。本刊記者輾轉奉化、新昌、東陽三縣,遍訪他們的親朋好友、同學師長,追尋英雄走過的路……

  丁磊:家鄉的“平淡”日子

  舊曆2002年的大年廿九,在網易股價的一路飆升中,春風得意的丁磊駕著大切諾基風塵僕僕趕回老家奉化,參加奉化中學89屆***2***班同學會。

  按約定,這個聚會的時間是晚上8點, 到10點多時,丁磊才出現在老同學面前。班主任江老師向這個中國大陸首富要300塊錢的活動費。丁首富搜遍全身竟然也找不出300元現金,他說他身上只帶信用卡。這筆錢到第二天才交。

  這算是這個首富榮歸故里時發生的唯一一個夠得上故事的素材。別的,怎麼看都顯得平淡。

  奉化和首富

  首富的光環太耀眼了。2003年,秋風送爽的10月,胡潤和《福布斯》不約而同地把“大陸首富”的帽子扣在了奉化人丁磊的頭上。從此,這個30出頭的後生與“奉幫裁縫”、溪口勝景一起,成了奉化的又一張名片。

  從寧波火車站出發,沿鄞奉公路驅車半個多小時,就進入奉化市區。遠處的天台山脈和四明山脈宛轉綿延,將小城奉化呵護在環抱中,勾勒出奉化“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地貌。

  惠政西路是奉化市內一條比較繁華的商業街。這裡,老人們安享地坐在店鋪門前晒春陽,閒扯;孩子們在不遠的中山公園裡躲貓貓,嬉戲;沿街的店鋪裡總有行人進進出出。

  浙江省奉化中學現任政教處主任江鴻老師是丁磊中學時代的要好哥們,他告訴我們:丁磊的老家就在惠政西路這一帶,自折桂百富排行榜之後,丁磊為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接父母離開奉化,去了廣州。

  “你要找的就是那個70億的丁磊啊!”在惠政路上做小生意的趙大伯一臉的自豪,雖然他並不清楚口中這個叫丁磊的年輕老鄉在外面到底是幹什麼的,為什麼會賺那麼多錢。在他的人生字典裡,根本就沒有“網際網路”、“網遊”這些詞條,他也不清楚納斯達克是什麼意思。

  但是,首富和奉化之間並未因此而少了一層聯絡。生於奉化、長於奉化的丁磊,身上有著太多浙江商人的特質:性格樸實而穩健,行事低調而務實。這個長著一張笑嘻嘻的娃娃臉的財富少帥,在很多場合都承認,是家鄉的土壤給了他商業的頭腦。

  第十名現象

  我們在浙江省奉化中學找到了丁磊的足跡。1986年9月,丁磊考入奉中學習,成為當時高一***2***班56位同學中的一份子。江鴻跟他是同班同學。

  在江鴻老師的記憶裡,10多年前的丁磊學業平平,入學時在班內的排名只有四、五十位,跟當下“首富”名號很不對稱。“可喜的是,每次考試,他的排名總有進步。不過最好也只在第十至二十位之間,從來沒有殺進班級前十名,更別提在年級內的排名了。”

  3年後的高考,丁磊交出的成績同樣貌不驚人:他以高出重點分數線1分的成績有幸被成都電子科技大學錄取。只不過,這是丁磊喜歡的大學,他很早就被西部這所藏著大量電子類書籍的高等學府迷住了。

  “教育界現在正熱衷探討‘第十名現象’,說的是,在一個班級裡,學習成績排在第十位上下的那幾個,有望成為日後最出人頭地的一個。我現在想想,丁磊這個個例也是符合‘第十名現象’的。”江鴻老師這麼評價他的老同學。

  技術偏執狂

  當然,學業平平的丁磊也有鋒芒顯露之處,他在中學時代的行為癖好就強烈地表現出技術“偏執狂”的特徵。

  丁磊從小就喜歡無線電。初一時,他第一次成功組裝了一臺六管收音機,那在當時是一種最複雜的收音機,能接收中波、短波和調頻廣播。此時的丁磊認為自己將來最驕傲的職業,就是成為一個電子或者電氣工程師。

  江鴻回憶:“他很愛動手,每次到他家裡去玩,總看到他在拆這個鬧鐘,解那個收音機。他的父親是當時國營奉化食品廠的技術副廠長,可能是遺傳的因素,他從小對技術充滿了興趣,總喜歡一個人靜靜地鑽研。”

  所幸的是,當時的奉化中學已經是浙江省內一所著名的重點高中,有一定實力讓學生接觸到先進技術。那時候,奉中有幾臺蘋果機,學校藉此成立了一個電腦興趣小組,丁磊想都沒想就跑去參加了。這可能是他第一次觸控計算機,至於有沒有因此種下對計算機技術的迷戀情結,我們不得而知。

  不善交際

  小時候的丁磊,不僅學業一般,朋友圈子也不廣,而且大都只是泛泛之交,江鴻說他甚至沒有一個鐵哥們。因為江的父親也是食品廠員工,有父輩是同事這層關係,他倆才走得比較近,他比其他同學更有機會了解丁磊。

  “中學時的班級常常會隨個性、興趣的相投形成幾個小團體。農村來的學生因為住校自然有自己的圈子,市區的同學通常表現得活躍些,經常會在一起打打球。但丁磊基本上不參與我們的活動,他在班內也不任一官半職,對體育也不熱衷,交際不是他的特長。”

  可能是因為對技術用情太專了,以致在人際交往中,丁磊給人的感覺總是捉襟見肘。不僅在做企業時,丁磊要退居幕後,架構技術,中學時代的丁磊同樣喜歡一個人鑽在自己的興趣中。

  然而,丁磊是平和的,江鴻印象中的他很容易相處,同學有忙請他幫,他也很熱心。98年的時候,有個老同學南下求職,已在廣州開始事業的丁磊幫著同學聯絡工作,安排住宿,儼然一幅好事者心腸,絲毫不把同學當外人看。

  對母校許下心願

  2001年9月,奉化中學迎來了百年校慶。母校給丁磊發了請帖。不巧的很,此時的丁磊俗務纏身,被股價狂跌和財務問題烤得焦頭濫額,苦於分身無術,當然他也沒心情參觀佔地250畝的奉中新校園。

  一年多後的同學會上,一不小心成了首富的丁磊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情,表示將在3-5年內,在奉化中學設立一項獎學金,用於鼓勵有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學生。

  但是,1971年出生的丁磊清楚自己畢竟太年輕了,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網際網路的變數太大,網易和自己遠沒有到可以蓋棺論定的時候,一貫穩健務實的“丁首富”不想讓自己被浮華和作秀籠罩了。

  把財富高高掛在納斯達克交易牆上的丁磊坦言對錢早有一種寵辱不驚的淡定;其實,他對友情、對鄉情,何嘗不懷著一種“君子之交淡於水”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