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幼兒教育做得更好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這時候對一個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讓幼兒教育做得更好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讓幼兒自主

  自主的氛圍容易培養幼兒的自律行為。自主意味著給予幼兒寬鬆的環境,使幼兒感到在幼兒園像在家裡一樣,東西擺放在哪裡幼兒都能知道,生活和戶外活動能和同伴輕聲交流,他們知道自己是可以自主的,幼兒就會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活動,如果這時老師在旁邊喊叫,幼兒就會緊張,怕做錯事。教師越是相信幼兒,他們就越放鬆、越容易形成自律,同時教師也可以在一旁觀察幼兒。另外,幼兒自己有能力,也不用教師不停地提醒,如果教師不斷地說,幼兒只能圍著教師的話轉,久而久之就幼兒不會自己去思考了。

  反思成人不合理的期望

  在幼兒園裡常常出現一個現象:教師在不斷強調與提醒規則,而幼兒卻在不斷地違反規則。這是由於幼兒還不懂規則嗎?不,大部分的中大班幼兒己經瞭解規則,甚至是那些調皮的孩子也理解其中的道理,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幼兒違規很多時候是由於成人不合理的期望造成的,喜歡到處走動是年幼的兒童的天性,當成人要求幼兒安靜地坐著且保持較長時間的安靜、要求幼兒無所事事地等待,就會引發紀律問題。此外,當幼兒參與為較大年齡的孩子設計的學習活動時,也會引發這些問題。再如,吃飯不許說話這個規則老師每天都在提醒,每頓飯都在重申,可是沒有一天是安靜的。說明教師推行的某些己制定的規則,幼兒並不能接受它,或者說不適合幼兒,可以把規則改為允許小聲說話,但不許大聲喧譁。如果是由於環境、或教師制定不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常規導致幼兒違規時,解決的辦法就是改變成人的期望,而不是總試圖去改變孩子。

  認識與滿足幼兒的需要

  人有各種各樣的需要,例如生理、情感、學習等,當幼兒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表現出一些行為問題,例如哭鬧、攻擊行為、注意力不集中、反抗等,因此,教師應瞭解幼兒有哪些需求,當幼兒展現出行為問題時,思考是否是因為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導致的。

  幼兒的生理需要表現為,例如到處走動的需要,幼兒的身體活動會激發對大腦神經通路的發展至關重要的髓鞘化過程,同時促進認知發展。此外,運動對男孩的學習和減輕情緒壓力尤為重要。男孩在幼兒園總愛打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幼兒園的活動和玩具缺乏挑戰性,導致他們精力無處發洩,從而表現出好動坐不住、靜不下來和愛和同伴打鬧的現象。因此,滿足幼兒走動、運動等的生理需要是改善幼兒不良行為的方式之一。

  幼兒的情感發展需要表現為,根據埃裡克森的發展理論,幼兒期的發展任務為信任對不信任、自主對羞愧,如果兒童自己做主的機會夠多,那麼他們就會表現出更加地合作,班級內攻擊性行為也就會減少。此外,幼兒還有受關注和接納的需要,有的幼兒受到的關注較少,會通過用消極的方式來引起注意;不被接納的幼兒容易表現出適應不良、哭鬧、攻擊行為等。再者,幼兒有擁有權利的需要,表現為成人和兒童如果有太多地由外力控制自己行為的體驗,那麼他們的權利需要就得不到滿足,這會讓他們變得霸道,總想控制別人,或者讓他們經常感到沮喪和憤怒。

  從認知途徑提高幼兒的規則意識

  幼兒的規則意識是指幼兒對為什麼環境中必須存在規則,規則有什麼內容,規則有哪些作用以及怎樣執行規則等方面的認識與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遵守規則的願望和習慣。43所以,教師應首先著眼於使幼兒知道任何集體活動都是有規則的;其次讓幼兒瞭解參加活動的人都必須遵守規則,活動才能順利進行;再次,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學會怎樣商定活動規則,並按規則開展活動。

  因此,教師應從幼兒規則意識的內容出發,抓住日常活動中的教育契機,創設問題式情境,引發幼兒的思考,讓幼兒學會承擔自己的所作所為,真正理解這種行為或者為什麼要這麼做,促進幼兒規則意識的形成。

  利用遊戲引發幼兒對規則的理解

  含有一定規則的遊戲有利於幼兒對規則的理解,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包括“去中心化”、理解規則的意義、學會合作與公平地競爭。教師可以利用遊戲來引導幼兒對規則的思考和討論,來加深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學前時期的兒童總是喜歡以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來思考問題,不能轉換視角來看待周圍事物,在討論中,幼兒把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相比較,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可能不同,對別人的觀點可以提出疑問或更改意見,達到“去中心化”的目的,從而能夠理解規則。例如,在遊戲前討論娃娃家應該有幾個角色,小、中班的幼兒由老師組織討論和總結遊戲規則,大班幼兒可以自行討論,最後得出如果人數滿了大家就自動去別的區角玩,避免同伴的衝突和老師的強制干預。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