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投資風險參考論文

  國際投資風險是跨國公司投資決策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大小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收益情況。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國際投資中的災害風險防範

  摘要:在國際投資活動中,存在著自然和人為的風險災害,如何防範這些災害,成為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本文主要探討了國際投資環境中災害防範的基本原則,闡述了影響國際投資的主要災害型別,分析了災害風險防範的主要內容,指導如何進行國際投資災害風險防範。

  關鍵詞:國際投資 災害風險 風險防範

  近年來,日本海嘯等世界範圍內重大自然災害日益頻發,對當地經濟發展、環境質量影響巨大,同時也重創了當地的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部門,對國際資本流動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2011年自然災害導致世界範圍內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3800億美元,其中因災導致的國際投資損失超過2300億美元。因此,如何有效防範災害風險已成為國際投資環境風險評估中的重要內容。

  一、國際投資災害風險防範的基本原則

  災害經濟影響過程的複雜性和動態性,加大了國際投資風險評估的難度,但是,如果按照災害自然屬性和社會經濟屬性兩方面進行了充分調研,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調查資料,通過進行綜合評估將災害風險控制在有效範圍之內。首先,需要確定投資國所處的自然地理、資源稟賦方面的條件特徵,大致確定可能發生的災害種類、發生頻率與週期;其次,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結構、產業型別、技術特徵,評估災害損失分佈範圍。最後,將災害的自然特徵、地理分佈、資源稟賦、社會經濟影響有機結合起來,綜合評定未來若干年內災害對所在國家投資產業、環境的影響程度和範圍,採取有效的金融、技術、政策應對性措施,從而大大降低災害發生對國際投資的影響。

  二、影響國際投資的主要災害型別

  國際投資必須綜合考慮所在國的具體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以此確定可能面臨的災害種類。綜合來看,按照致災因子的不同,我們可以將世界範圍內的災害現象劃分為自然災害、人為災害。自然災害與地球及其各圈層運動變化規律存在著必然聯絡,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相互對應不同型別的災害現象,主要包括地質災害、生物災害、氣候災害、水文災害、海洋災害等。人為災害是指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由於人類社會活動引起的自然變異所造成的災害,主要包括:破壞水土生態環境引起的自然災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土地鹽漬化等;過量開發水資源引起的自然災害,例如地面沉降、塌陷、地裂縫、海水入侵等;因物理、化學、生物汙染環境引起的災害,如赤潮、酸雨、大氣汙染等;採礦引發的自然災害,例如岩漿、突水、瓦斯爆炸等;工程與生產活動引起的自然災害,例如滑坡、塌方、水庫誘發地震等;人類過失行為引起的自然災害,例如森林大火等。

  三、災害風險防範評估的主要因素

  在國際投資環境分析中,災害經濟影響具有不確定、不可控、動態變化的特徵,因此,災害風險評估必須結合具體災害的型別、地點、時間、物理化學特徵以及發生國家地區的社會經濟特徵,

  ***一***災害型別

  按照氣候地質條件與水文方面的特徵,我們將災害區分為氣候水文性災害與地理性災害。前者指洪澇、乾旱、颶風與風暴潮等災害現象,後者指地震、泥石流等地質構造類災害現象。

  一般來說,氣候性災害對經濟的影響範圍要大於地理性災害。在國民經濟體系中,農業部門遭受洪澇、乾旱等氣候性災害影響的可能性最大,對於那些以傳統農業作為支柱產業的中小國家來說,氣候性災害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往往造成全面深重的影響,特別是對於地理面積狹小的島嶼型國家或地區來說,颶風、熱帶風暴等災害對當地社會經濟的影響有時甚至是毀滅性的。過量降水與降水稀少導致的洪澇、乾旱都會對農業生產形成不良影響。乾旱持續時間長,分佈地區廣,對農作物種植和牲畜養殖影響是廣泛的,有時若干個國家同時遭受乾旱的影響,如非洲撒哈拉地區曾出現過連續幾年的持續性乾旱,東南部非洲地區的乾季和溼季持續時間有時能達到10年以上。

  颱風***颶風***等熱帶風暴性災害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是區域性的,但是對於斐濟、多明尼加這些島嶼型國家的影響則是毀滅性。這些週期或半週期性氣候性災害不但對農業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導致公共基礎設施和生產裝置的毀壞,降低社會總產出水平。相對於洪澇、乾旱等氣候性災害,地震性災害的影響面積較小,但是,它們對有形物質財產、社會基礎設施、工農業生產裝置等破壞性較大,且發生不確定,較短時間內自然變異力量集中爆發,產生極強的破壞力,特別是對於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另外,不同災害型別所具有的風險發生形式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颱風、颶風等氣候性災害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和週期性,這將使社會經濟活動產生一定的適應性。同時其具有的持續性、週期性特徵,也有利於人們掌握災害發生週期、風險分佈狀況,將這些因素作為大規模商業性投資決策風險的評估因素。相比之下,從公共性和私人性投資決策角度,地理性災害發生規律則不易掌握,特別是一些極端性地理性災害事件發生不確定性更高,不利於積累災害影響的歷史資料,因而地理性災害較之氣候性災害對國際投資的影響也最大。

  ***二***自然地理條件與資源稟賦

  災害現象具有明顯的區域性與時間性,一些特定型別的自然災害只發生在特定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與水文條件之下。例如,颱風***颶風***等熱帶風暴生成的前提是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定海洋低壓氣旋以及大洋環流,這些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只存在於東亞太平洋沿海地區和北美洲南部大西洋地帶。同樣,日本多地震、火山災害是和日本列島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交接地帶的環太平洋地震帶有關。因此,災害型別、自然特徵與災害發生地區的生態環境、地理特徵密切相關,多樣的生態環境與複雜的地理特徵影響到該地區的生態環境脆弱性。

  在通常意義上,生態系統中凡處於兩種以上的物質體系、能量體系、結構體系和功能體系之間所形成的介面以及圍繞該介面向外延伸的過渡地帶或邊緣地帶統稱為生態環境脆弱帶。在相對穩定的地理環境下,某一地區所擁有的資源稟賦狀況往往決定著區域內人口密度、產業型別與分佈、生產技術等經濟要素的空間配置,這也是我們評估國際投資風險的重要內容。人口越密集,工業越發達,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就越高,而且各種人為性災害發生更為頻繁,因此,國際投資必須綜合考慮投資專案的產業型別、資源儲備、技術特徵、空間佈局,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必要的災害性損失。

  ***三***社會經濟結構

  社會經濟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構成情況、工業部門構成以及區域經濟分工、地區工業佈局。

  經濟結構作為影響災害影響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體現在產業關聯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農業生產部門對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可能性大,因此,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傳統經濟結構易受氣候性災害影響。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部門,這又可能要影響到農業關聯部門,如食品、服裝等行業。在區域經濟聯絡方面,根據劉易斯模型傳統經濟在不同地區之間發展程度存在較大差距,地區之間經濟協作性、互動性不強,所以農業部門或農村地區遭受到自然災害影響,但也僅限於對某一產業的影響,通過產業之間與地區之間經濟聯絡渠道擴散災害經濟影響的可能性低,表現為一個由強到弱逐漸擴散、遞減的影響傳播過程。

  相反,對於一個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體系,其分工專業程度高,地區經濟佈局合理,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很高,災害不但對農業等基礎性產業部門產生影響,還能擴散波及到製造加工業、金融、運輸、通訊等產業部門,通過產業部門之間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經濟聯絡而擴散傳播起來,各產業、地區經濟影響係數越高,影響波及效果越明顯,則災害經濟易損性程度就趨高。

  例如,2003年,橫掃美國南部地區的“阿卡里娜”颶風災害對當地社會經濟的最大影響不在於物質財富損失,而是間接導致的國內汽油價格的上漲,影響到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石油期貨甚至聯邦基準利率,從而引起美國國內不同部門與地區之間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在1400多億美元的全部經濟損失中間接損失就達到860多億美元。

  參考文獻:

  ①吳定富. 中國風險管理報告2010[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②劉新立. 風險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③鄒銘,範一大等.自然災害風險管理與預警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④杜玉平. 跨國信貸業務中的國家風險評估[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6***4***

  ⑤徐麗娜,王新新.淺談跨國併購中的國家風險評價[J]. 上海會計,2006***1***

  ⑥王紅蕾,吳晶妹.國家風險測評方法研究[J].經濟經緯,2008***3***

  篇2

  國際投資中的文化風險分析

  摘要:國際投資中文化差異所帶來的企業經營風險日臻顯現,跨國公司在進行國際投資過程中無從適應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失敗案例不勝列舉,文化差異和融合成為國際投資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國際投資;文化差異;經營風險;管理;融通

  一、國際投資概述

  國際投資又稱“境外投資”或“海外投資”,是指投資者將其資本投放到本國之外,以獲得收益的經濟行為。國際投資方式主要有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是指投資者在國外經營企業,通過直接控制或參與其生產經營管理以取得利潤的投資活動;間接投資是指投資者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購買外國股票、債券等,獲取證券投資的股息或債息等。本文主要介紹對外直接投資的文化風險及其風險評估與管理。

  二、文化及文化差異

  1.文化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鬥爭的武器。一定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的文化是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狹義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文化具有民族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2.文化差異

  荷蘭文化大師吉爾特·霍夫斯塔德在對IBM公司50種職業、66種國籍僱員的11.6萬份問卷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四項描述各種文化差異的指標,即:權力距離、不確定性避免、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男性度與女性度。

  中國學者在對世界各地的23個國家的學生的研究中得出文化差異的第五個指標: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其中即包含真理的差異也包含德行上的差異,且這種差異性根植在人們的頭腦中的,很難輕易被改變。文化差異是由各國的歷史傳統以及不同的社會發展程序所導致的,表現在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這種文化的差異和企業文化型別的多樣性相相容。

  三、文化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的背景下,企業在異地、異國開展經營活動,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也日益多樣化,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投資風險也成為企業在國際投資上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如何有效地控制文化風險成為國際投資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1.國際投資中的文化風險因素

  1.1資訊理解差異風險

  由於不同國家語言、宗教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對同一資訊的理解也存在較大的差異,甚至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理解。國際投資中,經常出現由於雙方溝通障礙,導致在工作方式、人員配置、市場開發和內部管理方面存在較大分歧,從而無法保證公司的有效運營。例如,在亞洲的企業文化中一般都將員工加班加點視為工作積極的表現,但在西方國家則把員工加班加點看作其違規或無能的表現。當不同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處於矛盾和衝突的時候,溝通就會變得困難重重,甚至導致誤解,這些誤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嚴重影響管理決策的制定和執行效果。文化誤解在企業國際化經營中,輕則會帶來誤會,重則會導致衝突,使跨國經營目標難以實現,導致國際投資以失敗告終。

  1.2種族、民族差異

  種族和民族的差異會使進入東道國進行國際投資的跨國企業管理人員,具有較為強烈的民族優越感,從而固守本民族文化和傳統,有偏見地對待他國的文化和傳統,這種民族優越感、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是跨國企業管理文化風險存在的普遍根源。

  持有民族優越感的管理人員在經營管理中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常常傾向於採用單一的、以母國為中心的管理方式,移植或照搬母公司在本國或他國的成功經驗,忽略或不能充分考慮本土文化斥求,也不能改造產品以使其適應特定市場的特殊需求,國際投資只以盈利為目的,本土員工既得不到接觸核心技術的機會,又享受不到升遷的待遇。這種傾向在海外經營中不利於國際投資的跨國經營,在企業經營目標上國內母公司和海外公司難以統一,同時也不利於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無法及時針對東道國經濟和政治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

  1.3管理差異風險

  管理差異風險是由於不同文化導致的管理方式、管理風格以及不同文化的管理人員之間不能協調工作而帶來的管理風險,管理風險是國際投資經營時遇到的最大障礙。跨國企業在境外投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在東道國所採用的管理模式、管理行為能否為當地的僱員所接受,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決策的制定和能否得到貫徹執行。因此,如果不瞭解本國與東道國之間的文化差異,而採用以母國為中心的管理模式,往往會帶來管理上的風險。處於不同文化背景的管理人具有不同的價值念、思維方式、工作方式等,在企業經營的一些基本問題上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態度。

  1.4產品需求差異風險

  文化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消費需求慾望和消費行為,並最終決定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費者,具有不同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和消費行為,這種差異決定了市場需求的差異。如果忽視文化差異對市場需求的影響,僅從自身文化出發來進行國際投資經營,跨國經營企業將難以生存和發展。例如德國人比較偏重產品的質量,而日本人則注重產品的外觀樣式,在兩國生產和銷售的產品就有很大的不同。

  2.國際投資中的文化風險控制

  2.1正確認識文化差異

  國際投資者應該正確認識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認真分析其在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上的不同,以及不同層面上的文化差異,在進行跨國投資之前,要充分認識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對東道國的文化特徵、慣例、風俗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找出兩國文化的差異,最終確定在東道國的經營方式和需要提供的產品型別,根據差異分析制定出一系列的經營方法和經營目標。

  2.2加強跨文化溝通

  為了更好地控制文化風險,企業應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和培訓,包括對對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認識和了解;跨文化溝通與衝突的處理能力培訓;大力提倡、推廣應用國際化工作語言,並進行語言培訓,在企業內部形成學習與使用多種語言的風氣;採取多種措施增強員工的文化敏感力和文化適應性等。這些工作可以促進跨文化溝通技能的提高,改善管理人員與當地員工及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助於管理者更快地適應新文化和新環境。

  2.3制定風險控制戰略

  文化風險是企業國際投資經營中必須面對的問題,跨國企業應積極制定風險控制戰略。綜合比較母國和東道國的文化差異,確定一種優勢主導文化,並以此為主導制定企業文化戰略,調整經營戰略,積極適應當地文化,降低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經營風險。企業的經營投資應該是隨著環境改變而改變的,通過不斷吸收外部文化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需求,並以此為基礎,調整企業的經營,適應環境的企業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當然文化適應並不代表要被動、消極地妥協或服從,有時也要採取文化融合戰略,利用企業自身的影響力,積極推動文化互動,在吸收當地文化的同時,向當地市場傳遞企業自身的經營思想和理念。

  2.4實施本土化戰略

  本土化是為了適應當前所處的環境而做的變化,通俗講就是入鄉隨俗。在國際投資經營中反映出的是企業一切經營活動以消費者為核心,而不是以商家的喜好、習慣為準繩,企業規範必須隨地區性變化引起的顧客變化而改變。本土化經營是企業避免文化衝突,降低文化風險,順利進行國際投資經營的重要保證。企業經營本土化戰略帶給跨國公司的好處是多方面的,包括確立在東道國長期發展的“合法”地位;奠定低成本擴張的基礎;增加了當地勞工的就業機會等,企業本土化經營可以有效避免當地企業、員工的牴觸行為,減少母國文化與當地文化融合時所產生的文化衝突。

  四、結束語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序中,國際投資逐步深入到各個國家、各個領域,其所面臨的文化差異也越來越多,國際投資過程中不僅要對投資的政治風險、經營風險進行分析,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風險更不能忽視。企業在從事國際投資經營時,必須充分考慮社會文化上差異,運用有效的跨文化管理手段,才能在國際投資經營活動中將文化衝突所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在不同文化的撞擊、衝突和融合中,只有契合文化的經營才是最佳的經營。

  參考文獻:

  [1]***美***理查德·M·霍傑茨弗雷德·盧森斯.文化戰略與行為***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馬爾科姆·沃納.跨文化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王濤生,許南.跨國經營理論與實務[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4]鄭水麗.跨國經營中的文化風險管理[J].中國商界,2009***7***.

  [5]王小豔,陳奇.我國跨國經營企業文化風險的識別與控制[J].商業時代,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