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蟲具體的養殖方法是什麼

  魚蟲是魚類最好的餌料,含有高蛋白,人們通常養殖魚蟲來餵養金魚,使金魚長得快。但是很多人對養殖魚蟲並不瞭解。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魚蟲具體的養殖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魚蟲的養殖方法

  1、紅蟲喜歡生活在水流緩慢的肥水中,每年的的春末秋初,是紅蟲大量繁殖的季節,它們浮游於水面,常使水面呈棕紅色,這時是我們採集紅蟲的絕好機會。

  2、家庭養殖少量紅蟲時,可將河塘汙泥連同紅蟲一齊取回,置於盆或者玻璃器皿中,最好用河水泡上,若用自來水養殖,應事先將自來水晒2到3天,出去漂白粉和其他物質。每隔一天換一次水。冬天要防凍,將溼潤的紅色布條放在器皿上保溼。

  3、用接觸空氣面積比較大的容器來養最適合,因為紅蟲會浮到水面上來有類似呼吸的動作,所以若是數量多的時候怕有些爭不到位置而死去。

  4、光源是飼養紅蟲必須的。在晚上也不能關掉光源,晚上可以用個小光源***例如5w的小夜燈等***照著。因為紅蟲懶得呼吸,如果沒有光源,隔天就容易死掉。

  5、有專門經營的養殖場,他們多數用米糠、鋸未、香焦皮、甘蔗渣、淤泥、鴿糞等等發酵之後就做成養殖飼料。而家庭養殖紅蟲,可用酵母粉泡水來餵食,但一定要控制用量。

  6、在紅蟲數量增加時,要及時採收,並晒乾。到了秋末和冬季,紅蟲的繁殖力大為減弱。當冬季,在水缸中看不見紅蟲活動時,千萬不要把缸裡的水倒掉,因為這時它們都潛伏在綠藻叢中。我們可以把水缸放在向陽房間或暖氣片附近。到了春季,室內溫度升高時,紅蟲又出來活動。到室溫上升到28℃以上時,紅蟲開始大量繁殖。

  魚蟲的採集方法

  魚蟲喜歡生活在水流緩慢的肥水中,水深一般在0。5米左右。每年的春末秋初,是魚蟲大量繁殖季節,魚蟲浮游於水面,常使水面呈棕紅色,人們很容易發現。在我國南方地區常年可以採到魚蟲,春秋兩季更易採得。

  採集之前,要準備好採集網,網柄要長,3-4米為宜,口徑要小,20-30釐米為宜,網深50-60釐米最好。還要在網口蒙上一層塑料綠紗,綠紗的網眼剛好使魚蟲能通過。這樣,在採集的時候,可以防止水草等雜物進入網內。

  先選擇合適的採集地點,發現魚蟲,用採集網在水面慢慢地反覆兜捕。這樣反覆幾次,就可以捕獲大量的魚蟲,移入盛有少量水的塑料桶或塑料食品袋中。

  從河裡採到魚蟲後,應放在較大的玻璃缸裡。缸裡應放一些從河裡帶回的水和綠藻,如水綿等,以便增加水中的氧氣,還要放一些由蚯蚓、蝗蟲或其他動物製成的碎肉,作為魚蟲的餌料。在魚蟲數量增加時,要及時採收,並晒乾。到了秋末和冬季,水蚤的繁殖力大為減弱。當冬季,在水缸中看不見水蚤活動時,千萬不要把缸裡的水倒掉,因為這時它們都潛伏在綠藻叢中。我們可以把水缸放在向陽房間或暖氣片附近。到了春季,室內溫度升高時,魚蟲又出來活動。到室溫上升到28℃以上時,魚蟲開始大量繁殖。

  魚蟲實際應用

  魚蟲和鱈魚:北極生態變化的天然標尺 “什麼是北極圈內最重要的動物,是北極熊還是冰鷗?答案是魚蟲和鱈魚,因為它們是北極生態變化的天然標尺。”挪威極地環境中心主任薩爾韋·達勒對到訪的中國大學生北極科考團如是說。

  達勒說,魚蟲是一種橈足類動物,處於食物鏈低端,以矽藻類水生物為食。為了在冬季斷絕食物後能夠生存下來,魚蟲會在體記憶體儲脂肪。因此,緯度越高,棲居在那裡的魚蟲體內脂肪含量就越多,個頭就越大。例如,棲居於亞熱帶的魚蟲體內脂肪含量只有14%,而北冰洋腹地的魚蟲體內脂肪含量則高達74%。

  “魚蟲的這一特性使它成為人類監測極地環境變化的標尺,”達勒說,“通過對比不同年份同一季節在同一緯度採集到的魚蟲樣本,就可以看到這一區域的氣候變化情況,測算出氣候變暖的速度以及地域差異。”

  達勒說,基於棲居於低緯度地區的魚蟲而形成的食物鏈大致可以描述為“魚蟲-鯡魚-小鬚鯨”,而以高緯度魚蟲為食的動物只有海雀。因此,隨著北極圈地區氣候變暖,鯡魚和小鬚鯨就會隨著魚蟲一同向高緯度海域遷徙,形成物種入侵,破壞極地地區原有的生態格局。而人類捕魚和捕鯨活動也會隨之深入極地,進一步威脅那裡脆弱的生態系統。

  與魚蟲一樣,北極鱈魚也以自身特性成為人類監測極地環境的得力助手。達勒介紹說,北極鱈魚體內有一套獨特的封閉迴圈系統,它從食物中攝取的有害物質不能通過腎臟排出,而是積存於體內。因此,通過分析一條鱈魚就可以對北極地區汙染物的種類、分佈和濃度有清晰的認識。

  達勒告訴記者,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幣汛穎奔?ㄓ閭迥詡觳獾嚼醋閱廈樂蘚脫侵薜奈廴疚鎩K?銜?庥≈ち斯賾諶?蟣澠??⒀罅鞅浠?乃搗ǎ?踔了得骺贍苡行碌難罅骰閎氡北?蟆W?頁坪V杏慍嫖?斬?躉?伎梢種莆率倚в?/p>

  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北太平洋有一種屬於粗新哲魚蟲***Neocalanus***群的浮游動物,可將大量的碳素帶至海底,甚至將大量碳素封存在海底數百年,研究小組認為此研究可用以瞭解抑制地球溫室效應的機制。

  日本研究小組表示,這種浮游動物屬於粗新哲魚蟲群的一種,身長約五到十米釐,春天到初夏時,會遊在大海表層,吞食因光和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夏季,這種粗新哲魚蟲會遊至水深五百至一千五百公尺的深海中休眠,早春產卵後就結束生命。

  休眠中的粗新哲魚蟲被魚等海中生物吞食之後,二氧化碳的碳素就會被送至深海,根據海水的動向關係,可能要數百年以後,這些碳素才會迴歸淺海。

  專家表示,一般都以為二氧化碳的碳素之所以會被生物運至深海,主要是因為浮游植物死亡的緣故。

  但是,2002年起,研究小組在日本的三陸海域等採集浮游動物,追查其所在的深度與季節的變動之後發現,粗新哲魚蟲平均每一平方公尺,一年之內可將四點三公克的二氧化碳碳素運至深海,此數量就等於浮游植物沉至海底所運送的碳素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