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的基礎知識

  茶藝是一種形式和精神相互統一的品茗文化,包括品評、鑑賞藝術的操作手段和品茗的美好環境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學意境,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茶藝的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茶藝知識一:茶道法則】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則。唐代為克服九難,即造、別、器、火、水、炙、末、煮、飲。宋代為三點與三不點品茶,“三點”為新茶、甘泉、潔器為一,天色好為一,風騷儒雅、氣息相投的佳客為一;反之,是為“三不點”。明代為十三宜與七禁忌。“十三宜”為一無事、二佳客、三獨坐、四詠詩、五揮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會心、十二鑑賞、十三文僮;“七禁忌”為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餚雜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

  【茶藝知識二:表現形式】

  中國茶道的詳細表現形式有兩種。

  ①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嘗形式。

  ②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鑑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其終極目的是品嚐,特別是要吸掉茶麵上的湯花,最後鬥茶者還要品茶湯,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鬥茶的最後勝利。

  ③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工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工夫茶講究品飲工夫。飲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兩種,特別是待客,更為講究。

  【茶藝知識三:茶道的歷史】

  儘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正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藉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相關閱讀:六大茶類、茶藝基礎知識

  茶的六大分類及其代表作

  根據不同的加工工藝導致茶葉中茶多酚的氧化程度不同***簡單說就是發酵程度***,分為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紅茶、黑茶。

  學茶如何入門?實操方式大解密

  •綠茶:不發酵茶,綠葉綠湯,湯色黃綠明亮,清香。如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都勻毛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安吉白茶、蒙頂甘露、晒青毛茶、日本抹茶等。

  •黃茶:輕發酵茶,黃葉黃湯,湯色黃亮,清香。如霍山黃芽、蒙頂黃芽、君山銀針等。

  •白茶:輕發酵茶,葉背身披白毫,湯色淡黃,清香。如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青茶:半發酵茶,綠葉鑲紅邊,湯色金黃明亮、橙黃明亮***根據發酵程度不同***,花香。如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單樅、臺灣洞頂烏龍等。

  •紅茶:全發酵茶,葉子變紅,湯色紅豔明亮,甜香。如祁門紅茶、滇紅、川紅等。

  •黑茶:後發酵茶,葉子黃褐色,湯色紅濃明亮。如普洱、安化黑茶、廣西六堡茶等。

  六大類茶的加工工藝

  •綠茶:殺青——揉捻——乾燥***殺青是特色工藝,即殺死茶葉中的酶,防止酶促反應氧化茶葉***

  •黃茶:殺青——揉捻——悶黃——乾燥***悶黃是特色工藝,輕微發酵,導致葉子變黃***

  •白茶:萎凋——乾燥***萎凋是特色工藝,簡單理解就是晒太陽蒸發部分水分,同時葉子出現輕微發酵***

  •青茶:萎凋——搖青——殺青——揉捻——乾燥***搖青是特色工藝,葉邊緣細胞破損,促使茶葉發生酶促反應***

  •紅茶:萎凋——揉捻——發酵——乾燥***發酵是特色工藝,讓茶葉發生酶促反應,充分發酵***

  •黑茶:殺青——揉捻——渥堆——復揉——乾燥***渥堆是特色工藝,揉捻的茶葉通過渥堆充分發酵,一般發酵時間較紅茶的發酵時間長***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