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脈金花茶的食用價值及種植方法

  凹脈金花茶,灌木,高3米,嫩枝有短粗毛,老枝變禿。產於中國廣西。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

  凹脈金花茶的食用價值

  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有,襲封周王,諡憲。他寫了一本醫藥專著《救眾本草》,記述“山茶嫩葉炸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晒作飲”。這是說茶花可作菜蔬、飲料。

  明代鮑山經親自實踐,“備嘗各類野蔬,別其性味,詳其調製”後所著的《野菜博錄》,在“山茶科”中載其食法:“採葉炸熟,水浸淘淨,油鹽調食,或蒸晒乾作茶煮飲可。”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記載了茶花的飲用:“其葉類茗,又可作飲,故得茶名。”把茶花葉類似茶葉的飲用功能和茶花得名的由來都說清楚了。

  明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引了《周憲王救荒本草》***按:《救荒本草》系《救眾本草》之誤***中關於山茶食用的記載,只是與原文略有不同:“採嫩葉炸熟,水淘洗淨,油鹽調食。亦可蒸晒乾做茶煮飲。”

  清代詩人陳維崧的詞《醉鄉春 詠茶花》曰:“鼎內乳花將溜,瓶裡玉花選逗,真皓潔,太伶俜,雪暗花園如繡。”寫了茶花的食用、茶花的插花和茶花園的景色。“鼎內乳花將溜”,從字面看不出是寫茶花,“乳花”是指油炸後產生的泡花。但從全詞看,可知它是專寫茶花的一種菜餚。“溜”是原料經油炸後再加芡粉烹調的一種烹飪方法。“溜茶花”的具體制法,陳維崧沒有具體寫明,但這種美食流傳至今:用茶花花瓣拖油或拖面油煎後糝糖製成點心,或加配料製成菜餚。

  吳其浚在1849年發表的《植物名實圖考》中說:“山茶,……葉可食及作茶飲,其單瓣結實者,用以榨油。”

  山茶花是美的象徵,鮮麗的山茶花是山茶樹的精華。去掉雌雄蕊的山茶花瓣無毒,花瓣中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脂肪、澱粉和各種微量的礦物質等營養物質,還含有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質。

  通常把山茶花瓣撿洗乾淨後,按花色配製各色"沙拉點心",或用山茶花瓣與鮮嫩子雞或瘦肉片,烹調成美味佳餚。用白山茶、紅山茶花瓣拖油或拖面油煎後糝糖可食用,與米***面***可製成茶花餅等。食和深紅色的山茶花,還可以健胃,具治療痢疾的奇效。

  食用鮮花,正成為當今世人熱衷嚮往的一種現代飲食文化的新潮流。

  凹脈金花茶的種植方法

  放置場所

  茶花宜放置於溫暖溼潤、通風透光的地方。春季要光照充足,夏季宜注意遮蔭,避開陽光直射與西晒,若放置陽臺上,往往一不小心,就被晒死。

  澆水

  茶花盆景的培養要保持土壤溼潤狀態,但不宜過溼,防止時干時溼。一般在春季可適當多澆,以利發芽抽梢;夏季堅持早、晚澆水,最好噴葉面水,使葉片溼透,不要用急水直澆、滿灌,不宜澆熱水,避開中午前後高溫時澆水;秋季澆水要適量;冬季則宜在中午前後澆水,可每隔二三天噴一次水。

  施肥

  茶花喜肥,在上盆時就要注意在盆土中放基肥,以磷鉀肥為主,施用肥料包括腐熟後的骨粉、頭髮、雞毛、礱糠灰、禽糞以及過磷酸鈣等物質。平時不宜施肥太多,一般在花後4~5月間施2~3次稀薄肥水,秋季11月份施一次稍濃的水肥即可。用肥應注意磷肥的比重稍大些,以促進花繁色豔。

  修剪

  茶花的生長較緩慢,不宜過度修剪,一般將影響樹形的徒長枝以及病蟲枝、弱枝剪去即可。若每枝條上的花蕾過多,可疏花僅留1~2個,並保持一定距離,其餘及早摘去,以免消耗養分。此外,還要及時摘去接近凋謝的花朵,也可減少養分消耗,以利植株健壯生長,形成新的花芽。

  翻盆茶花盆景可1~2年翻盆一次,新盆宜大於舊盆一號,以利根系的舒展發育。翻盆時間宜在春季4月份,秋季亦可。結合換土適當去掉部分板結的舊土,換上肥沃疏鬆的新土,並結合放置基肥。

  病蟲害防治:茶花的病害主要有黑黴病、炭疽病等,可噴灑0.5度波爾多液進行防治。蟲害主要有茶梢蛾,防治方法可剪除蟲梢,一般在4~6月進行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