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保本型理財產品

  投資理財產品已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投資理財方式之一,而眾多的理財產品中,保本型理財產品成了不少保本型投資者的避風港,保本型理財產品是什麼意思?“保本型理財產品真的能保本嗎?是不是選了保本型產品就不會賠錢?”面對此類問題,小編給出詳細解答:保本型理財產品並不一定完全保本,選購請注意類別。

  首先,保本型理財產品對本金的保證是有“保本期限”的。

  不少人都認為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能在整個投資期內都可以100%保障本金不受損失,即使提前贖回也不會有本金損失;而實際情況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對本金的保證有“保本期限”,即在一定投資期限內***如3年或5年***,對投資者所投資的本金提供100%保證。

  因此,投資者在保本到期日通常可以收回所投本金;如果提前贖回,且在市場走勢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就會存在損失本金的風險。即便沒有提前贖回條款,提前贖回時也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所以投資人可能會因提前贖回造成經濟損失。

  小貼士:看好服務條款

  浮動收益的保本型理財,在扣除產品管理費等費用後,也有可能會發生虧損。因此,投資者選擇浮動收益型保本理財產品時,要注意該產品的費用費用條款。

  其次,保本型理財產品不保盈利。

  “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所謂保本只是對本金而言,並不保證產品一定能夠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者購買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存在著保本到期日僅能收回本金,或未到保本到期日贖回而發生虧損的可能。此外,保本型理財產品對本金的承諾保本比例可以有高有低,即保本比例可以低於本金,如保證本金的90%,也可以等於本金或高於本金。因此,投資保本型理財產品存在著保本到期日僅能收回本金的風險。

  小貼士:謹防被產品名稱忽悠

  不少銀行願意用這樣的字眼作為產品系列名稱,比如“穩得利“、“信得盈”、“增盈”、“穩健級”、“穩健收益”等。這些名稱看起來保本的產品,偏偏就是在今年到期的全部產品中,不保本產品的系列名稱。如果僅從名稱判斷,投資者誤認為其保證本金的可能性很大。不仔細看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在投資者中較為常見。因簡單的疏忽造成本金損失,實在是划不來。

  最後,不要對保本型理財產品有過高的收益期望。

  在弱市環境中,保本型理財產品有其優勢,但投資收益不會高;而在市場走強時,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優勢將可能是它的劣勢因此,投資者在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時,一定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和產品規定的保本期限。

  那麼,該不該投資保本型理財產品呢?

  金匯理財的理財專家表示,購買此類產品要考慮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可以多配置一些保本型理財產品,而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則不宜配置太多的保本型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