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在家教育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其實又可以稱為生存教育,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理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必須從寶寶抓起。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在家教育孩子的獨立性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家教育孩子的獨立性方式

  1、家長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1—3歲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如大人在疊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大人在掃地,他也搶著要掃;吃飯時也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不用大人扶……

  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雖然孩子做的不好,會把疊好的衣服弄得亂七八糟、把垃圾掃得到處都是,還把飯粒滿桌撒。但請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試一試。因為這是由於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發展的不夠完善而導致動作不協調。

  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孩子現在還太小,什麼都做不來,反倒給大人添了許多麻煩,等長大點再做吧。那麼漸漸地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從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賴性就很難改正了。

  2、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與其他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這時,家長要主動為孩子營造環境,在父母的監護下,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例如自己進食,自己收拾玩具等。

  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動協調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歲,就可以鍛鍊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後逐漸讓孩子學會收拾床鋪、飯桌等。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自己孩子的特點,同時珍惜寶寶的自我獨立性意向,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3、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

  比如,家裡突然停電,電話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長可藉此幫助孩子學會求助,知道應當求助於哪些部門,用什麼方法求助。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讓孩子感覺到“我行”。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4、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培養初步的獨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就不會思考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幼兒具有好奇好問的天性,對待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家長應啟發他們自己動腦筋去想、去尋求答案。對此多數的家長很注意豐富孩子的知識,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但往往忽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有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時,往往只是一頁頁的講,一本本的講,孩子也只是靜靜地聽。其實,給孩子講故事,家長也可以只講故事的開頭,故事的發展、結尾由孩子進行續編,家長也應該提出相應的問題給孩子思考的機會,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參與,從而培養孩子思考問題能力。

  5、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精神

  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獨立做事,最關鍵的還是家長自己要戰勝自己。有不少家長一見孩子碰到困難,不是鼓勵他去克服困難,而往往是立即代勞;還有的家長在孩子遭遇困難時一哭一鬧時,就會立即“心軟”而“妥協”,從而前功盡棄。因此,為了孩子的將來,家長應下決心甚至下狠心,培養孩子有克服困難的精神。

  在做手工時,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將作品兩個介面粘在一起,作為父母你是否會立即自己動手幫孩子直接將介面粘起來?如果此時你能啟發孩子,譬如“你自己動腦筋想一想,要如何將兩個東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膠水?還是用雙面膠或者是透明膠呢?”或者是“你再想想還有哪些辦法更好更快的能把兩樣東西粘起來,又快又牢固呢?”當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啟發下自己動腦筋想辦法解決了這個困難,掌握了貼上的方法,今後遇到類似的問題,幼兒的獨立性會大大增強,而且以後回更加主動的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6、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的能力

  我國傳統家教中十分重視“聽話”和“順從”,孰不知家長只注意了“聽話”卻忽略了孩子個性和獨立性的發展。家長總是不能意識到孩子已經具備自主選擇的能力,總是認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險,從而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不去考慮孩子在獨立做出決定和處理事情時的那一種寶貴的信心和熱情。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但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不可能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生活。因此,建議家長應該多說這樣的一些話:“這由你決定”、“這是你的責任”、“不管你怎麼想,這由你選擇”。而一旦孩子作出決定,你就必須使他意識到他要對他所做選擇的後果負責。

  由於年齡、經驗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時需要父母的幫助和引導。在這些事情上可徵求孩子的意見,允許他們有發言權,但又不能完全聽他的。一種有效的方法是對他們的選擇加以適當的限制。例如,帶孩子出去買東西,你可以把選擇好的兩件東西給他看,然後要求他根據質量和價格作出最後的抉擇。

  7、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硬逼,讓孩子做事儘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當眾斥責孩子“不爭氣”、“笨蛋”、“沒出息”等,這樣會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非是嬌慣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與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禮貌,舉止大方,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孩子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民主型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成材率是最高的,也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家長不可以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8、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7個小竅門

  1、讓孩子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

  首先,家長應該讓孩子從參與家務勞動開始,給他們更多機會、時間去獨立操作家務和課餘各項勞動,使他們的生活空間得到拓展,動手能力得以提高,從而體會到獨立成功的快樂。比如說可以試著你你的孩子自己動手做他們喜歡吃的食物。

  2、讓孩子去觀察和學他們能看到的一切

  家長應該放開孩子的手腳,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和思考,幫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獨立的人格意識和尊嚴感。

  3、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動向

  孩子想學獨立時,父母要及時瞭解到孩子獨立的需要,而且能夠給他表現的機會與合理的引導。父母的理解、放手、鼓勵與讚許正是對孩子獨立的支援。

  4、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家長不能事事都陳幫自己的孩子做,要讓自己的孩子從小養成獨立的習慣,讓他們從小就學會自己起床,然後穿衣、洗臉,自己背書包,自己吃飯。總之,家裡不能將孩子當成中心,不能所有的人都圍著他忙得團團轉,而他只是站在那裡觀望與等待,而要讓他們自己動手,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5、讓孩子提出對自己的主意和意見

  家長應該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平等的個體進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少家長經常說的話就是“你還是個小孩,你懂什麼”?這樣的家長很少與孩子交流,認為只要滿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質需要就行了,什麼都替孩子決定,很少問孩子願意做什麼,不去徵求孩子對事情的看法和意見,這樣父母就無法瞭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麼,無法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所以也無法贏得孩子的信任。

  6、遇到困難自己努力解決

  每一個人出生之後都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難時就迫不及待地去幫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馬上跑過去把孩子扶起來;孩子吃飯把飯撒在桌子上,馬上就批評孩子,然後連忙給孩子餵飯,這樣做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無能、感到自卑,從而失去探索世界、嘗試新任務的勇氣。

  7、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

  家長要給孩子一個獨立自主的好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處處依賴他人,對什麼事都拿不定主意、動不動就尋求幫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夠獨立自主。你的一舉一動,還有你的品質,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所以,先從你自己獨立自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