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書法欣賞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內容為記述曹全***字景完***的功業。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曹全碑簡介

  曹全碑,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又稱曹景完碑,刻於東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年***,碑陽20行,每行45字,碑陰5列,內容為記述曹全***字景完***的功業。碑高約1.7米,寬約0.86米,長方形,無額,石質堅細,碑身兩面均刻有隸書銘文。曹全碑明萬曆初年***1573年***出土於陝西郃陽縣,清康熙壬子***1672年***後斷裂缺字,於1956年移立西安碑林博物館。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在漢隸碑刻中屬尚陰柔一類的代表作品,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此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目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中除了記述曹全的生平和世系外,還記載了漢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如文中有“疏勒國王和德弒父篡位”、“和德面縛而死”等語,與文獻記載不同。可作為訂正歷史的參考。另外還記載了張角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已波及到陝西,郃陽縣民郭家為之響應,遂成“燔燒城寺.萬民騷擾,人裡不安,之郡告急”的局面。對研究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此碑的書藝上看,其用筆特徵是很明顯的。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運筆如順勢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筆,不激不勵,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方。磔波往往寫得比較長,姿態也各種各樣,或如小溪潺湲,或輕輕下按,然後順勢挑出,緩逸流暢,得翩翩欲飛之姿。結體精密,平和圓潤,雖向背並用,然向法用得最多最妙。轉折法變化也十分豐富,或圓轉而下,意如外拓法,如“景”、“焉”等字;或向右輕按後翻折而下,如“秉”、“商”等字;或在折處提筆歸中,然後翻折而下,如“胄”字的下折;或另起一筆,凌空向右上圓勢按下,然後重心反下,折筆而下,如“叔”字;或在折處,提筆向上,然後圓勢按折而下,如“湧”、“賁”等字,然輕重緩急的不同,其情性也各有所異。這些轉折法,在漢隸中雖大體相同,但因各人的用筆方式的不同,個性的不同,故即使是相同的。但給人的情趣是不同的,此所謂同構異質,與我們當今所作的隸書使轉一類,有天壤之別。其實,楷法中的使轉正隸書中均可找到它的對應處,只是方圓、趨勢不同而已。再從其書風上看,此碑的陰柔之美為其特色。婀娜多姿,體態窕窈,豔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宮緊收,精氣內藏,舒展如群鶴翔翅,雅靜端莊,得華貴於古厚之中,寓清秀於風月之間,筆精墨妙,豐腴蘊藉,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意氣靈和,開明麗清雅一路。不知者以為軟媚,深知者以為骨峻。歷代將它與《禮器》並稱,視為漢碑至寶。

  曹全碑結構特點

  《曹全碑》的結構特點主要表現為疏朗平整,舒展奔放,字形多取橫勢,間有長、方結體,橫向開張流暢,縱向含蓄穩健,從而使結構顯得雍容大度、飄逸多姿。《曹全碑》結體之舒展、用筆之放縱、意態之醇美,體現了書家於動盪中求穩定,於自由中見奔放的藝術匠心和創作自信,使作品秀美之中存豪氣。該碑飄逸風格的獨特個性與具體內涵,遠非其他漢隸所能比擬。

  在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色之前,我們先談談臨習該碑結構應注意的問題。

  寫好《曹全碑》的結構應做到“縱橫佔位力求準,呼應筆勢應分明”。“縱橫佔位”是指每一筆畫所處位

  置以及縱向和橫向各佔多少位置。筆畫所處位置不同,則縱橫各佔的位置也不同。吃準縱橫佔位和寫好結構有直接的關係。然後再理清各個筆畫或部位之間的呼應關係,同時還必須看清筆勢,並能在筆下表現出來。依照此法來臨《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種用筆之方法,臨習效果十分顯著。但此前首先要認真讀帖,即觀察字帖一定要細緻,從每一筆到整個字的面貌都要熟記於心。只有眼睛看得真切,觀察細緻入微,注意字帖中的點畫結構安排,行筆提按、轉折或方圓一一默記心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字型的風格,提高欣賞能力。這是臨帖的第一步。

  其次,觀察字要準。正如王羲之所說:“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而下筆前要動腦子,用心思揣摩所寫字的長短、斜正、粗細、轉折、提按及其間架結構的安排,並牢記於心,下筆才能準確無誤。

  第三,運筆要穩。即書寫過程中行筆要穩當,力送筆端,下筆要做到胸有成竹。這就要求臨習者要下真功夫,有真本事。只有反覆地練習,才能做到遊刃有餘,運用自如。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點。

  1.扁平舒展。結構呈扁方形是漢隸的共性,這是由漢隸結字多取橫勢而決定的。但《曹全碑》中有些字的結構之扁到了幾乎不能再扁的地步,這是在其他漢碑中所罕見的。如圖一“共”字,兩橫上束下展,左右逸蕩,上兩豎與下兩點緊束對應,更顯中宮緊結,與中部一大波畫造成對比。圖二“直”、“登”二字的橫畫如體操運動員拉開一字腿,上身勻稱而收緊。圖三“命”字左撇右捺如一把大傘,將中間部分完全罩住,而“元”字豎彎鉤則極力右伸,使整個字勢飄逸舒展。

  2.大小相間。這也是《曹全碑》的結構特點。大者如圖四“學”字,小者如“岡”字,兩者之間的大小比例相差一倍左右。由於此碑的字距寬、行間疏,因此結字的大與小在井然有序的大章法中顯得參差錯落,富有變化而蕭散自適,故大者不見其大,小者也不顯其小,達到了相輔相成的辯證統一。由此也可見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字的大小扁長的結構來豐富此碑的章法。

  3.布白勻稱。這主要表現在一個字中點畫之間互相協調,相同點畫間的距離大致均等,字的筆畫組合也疏

  密勻稱。如圖五“朝”字左半橫畫多的密排,右半橫畫少的疏排,筆畫之間的淨空很均勻,左右相合又顯得疏密勻稱。點畫迴環反覆者,如“幽”字內的兩個“么”,大小一樣卻不顯板滯。類似這樣的結構安排,賦予了《曹全碑》工整穩定、清秀文雅的氣質。

  4.收放自如。結構的收放是漢隸各碑共同的主要特點,這一點在《曹全碑》中尤顯突出。其收放主要是通過波挑、撇捺的左右舒展來體現的。如圖六“刊”字左放鬆,右收緊,“揖”字則相反,是左收右放,“荊”字上放下收,“忍”字上收下放。這樣收放之間,高低錯落,寬窄變化,迎讓避就,兩部分疏密、遠近得以適當調和,使字生動靈活,可以說收放在《曹全碑》中已發揮到了極致,成為此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徵,也是此碑成熟的標誌。這一類字大多筆勢流暢,靜中有動,燕尾翩翩,體態舒徐,疏密縱斂的對比格外強烈。《曹全碑》飄逸秀麗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裡。

  5.筆斷意連。如圖七“國”字上部左右轉角處的筆畫都斷開來寫,使充實又不迫塞,中“或”上引虛下,更顯空靈。又如“祿”字的左旁,其上部的第二平橫和下部的豎與撇本該是相連的,現在卻脫開了,同右邊相合成字,左斷右連,反而相映成趣。

  6.上緊下鬆。《曹全碑》字勢遒美俊逸,如仙女下凡,飄然欲飛。它除了較一般漢碑扁平外,又與其重心上束,中下部伸展關係密切。如圖八“夷”字,上面短畫收腰,下部筆畫頎長,或直立或分展。再如“李”字全字都上斂,緊密糾結在中宮偏上,由一粗弧向左下放逸而去,在疏密的強烈對比中更顯節奏明快。這種上緊下鬆的結構是形成妍媚秀麗藝術風格的要素之一,它與質樸自然的古拙之美,都是美的化境,不可偏斥。

  曹全碑注意事項

  該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品。它以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於世,因此歷來為書家所重。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稱:“字法遒秀逸緻,翩翩與《禮器碑》前後輝映,漢石中之至寶也。”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稱:“惟碑陰五十餘行,拓本既少,筆意俱存。雖當時記名、記數之書,不及碑文之整飭,而蕭散自適,別具風格,非後人所能彷彿於萬一。此蓋漢人真面目,壁坼、屋漏,盡在是矣。”清萬經《分隸偶存·漢魏碑考》稱:“書法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曹全碑》在隸書的諸多風格品類中,是典雅秀美一路者,在技法上以精到整飭勝。對於學習隸書的朋友來講,選該碑作為範本應該是正確的。

  1.此碑的藝術風格以秀為主,同時又極具骨力,在臨習時,就應表現其挺拔的一面。點畫宜寫得豐潤,避免枯瘠。行筆多提按頓挫,筆勢圓熟瀟灑,用筆不宜過於澀滯,用墨不宜太乾。結構方面應注意其重心變化規律,疏朗和緊密相映成趣,結構變化力求豐富。在筆的選擇上,宜採用羊毫筆,這樣可較好地表現出其線條剛柔相濟、圓潤豐腴的特點。

  2.臨習時不宜一味求快,每一筆畫都應快慢有致。比如,起收筆要慢一些,中段要快一些,然後再追疾、澀的結合。

  3.臨習初期以忠實於原作的特點為主,要對原帖進行細緻入微的分析和認真的體會,重點放在用筆中的“藏鋒虛勢入紙”和“藏鋒實勢入紙”的比較訓練上。訓練時要求筆法精到,一絲不苟,認真揣摩結構,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結構訓練要正確地把握其特徵,不可馬虎了事。

  4.在臨摹時必須有鑽探精神和攻堅毅力,先約後博,再由博返約,才可獲得成功。千萬不可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根基未固,卻忙於創造,此乃學書之大忌。

  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常會遇到以下問題,很多碑帖殘破得厲害,認不清楚是什麼宇,也看不清楚點畫用筆,更不知道對一個帖如何去臨摹如何去欣賞等等,這些問題本身已經是一些書法碑帖學、書法美學、書法史範疇的問題了,許多書法理論家為之皓首窮經,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然而,作為初學者,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而止步,我們要通過讀書,請教老師來了解更多的書法知識,以求在學書上有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