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展甲骨文書法作品

  中國的書法是文字的書寫藝術,要研究書法必先了解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可識文字,是書寫或雋刻在龜甲、獸骨上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 而今,甲骨文的書法藝術尚屬草創期,諸家所書作品雖有工穩古雅之趣,但甲骨文中特有的蒼樸古拙與方剛道峭之氣,尚未表達出來。在國展上也有跟多甲骨文書法作品被展覽出來。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甲骨文書法簡介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提前了1000多年。這一全新的字型使書法家們大開眼界,打開了書法創作的新門徑、新視野。對甲骨文的研究,是由考古學、歷史學、語言文字學等領域,延伸到書法藝術領域的。近些年來,很多有識之士走上甲骨文書法創作之路,呈現出了一批質量較高的好作品,成為全國重大展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書體。

  甲骨文的基本知識

  甲骨文的基本知識,是學習甲骨文書法的基礎,更是書法創作不可缺少的理論支撐。

  甲骨是古代占卜遺物。在商代,先人們遇到疑難之事往往求神問卜,燒灼龜甲或獸骨,觀察其裂痕,籍此以定吉凶。貞人們把占卜過程的記錄契刻於龜甲或獸骨之上,從內容角度說叫卜辭,從文字角度就稱為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不是最早的漢字,但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系統文字,已具備了傳統所謂的“六書”,形成了一種相當完備的系統,乃後世篆隸楷之先宗,歷代書契之鼻祖,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甲骨文是中國書法史上光輝的第一頁。

  甲骨文的研究已形成一個專門的學問叫做“甲骨學”。這一領域最有影響的專家學者有四位,被稱為“四堂”,即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彥堂董作賓、鼎堂郭沫若。現知最早將甲骨文引入書法的當推羅振玉,稍後則有簡經綸集卜辭為聯並創制卜文印,其後沿習者日眾,名家輩出如葉玉森、丁佛言、丁輔之、董作賓、容庚、商承祚、潘主蘭、徐無聞、劉江、劉順等。近10餘年來,寫甲骨文的書法家更多,並且多數是中青年。全國重大展覽中每有甲骨文書法作品展出,不乏佳作,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書體。

  甲骨文書法的基本特點

  迄今所見,甲骨文的單字共有4500多個,經過許多專家學者考釋已經能認識的有1100餘個。儘管,這些字寫法不盡統一、筆畫有多有少,有繁有簡,但從文字構造上看已經不是原始的狀態,而是有規律地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文字了,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

  甲骨文是按照美的法則創造出來的,諸如均衡、對稱、和諧、統一這些美的要素都體現在形體構造中。書法藝術的要素點畫、結構、章法、風格等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備。甲骨文書法在藝術上的獨特之處有以下三點:一是形體的象形性。甲骨文距原始文字還不很遠,字形保留的圖畫意味較多,文字的職能決定了它對客觀事物的象形,必須抓住客觀事物的特點,用簡約的線條來造形,諸如人的整體和區域性,動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二是結體和章法的靈活性。甲骨文不象後世書體那麼規範化,筆畫多少、形體長短、結構位置、正反相背都相當隨意,絕大多數的字都有幾種或幾十種寫法。三是寫和刻的融合性。甲骨文基本上都是用刀契刻而成的,有的是先用毛筆書寫成後用刀刻成的,也有不寫直接用刀刻成的,有單刀法刻的,也有復刀法刻成的,還有一小部分用毛筆朱書或墨書寫成的,行筆很自然,搭筆即成,筆鋒顯露、尖起尖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