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人物評價

  王羲之的書法,相信大家都非常瞭解。那麼,關於王羲之這個人,你們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人物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歷代對王羲之書法的評價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與兩漢、西晉相比,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增損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草書濃纖折中,正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勁自然,總之,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實際上這是書法藝術的覺醒,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後來的書家幾乎沒有不臨摹過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書聖”美譽。他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 ”,曾留下形形色色的傳說,有的甚至成為繪畫的題材。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沒有原跡存世,法書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樂毅論、黃庭經等,摹本墨跡廓填本有孔侍中帖、蘭亭序[馮承素摹本]、快雪時晴帖、頻有哀帖、喪亂帖、遠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懷仁集書書《聖教序》等。

  王羲之的書法影響到他的後代子孫。其子玄之,善草書;凝之,工草隸;徽之,善正草書;操之,善正行書;煥之,善行草書;獻之,則稱“小聖”。黃伯思《東觀徐論》雲:“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武則天嘗求王羲之書,王羲之的九世重孫王方慶將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書跡十卷進呈,編為《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門之後,有法書錄入。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妙傳家法,為隋唐書學名家。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王羲之書聖地位的確立,有其演變過程。南朝宋泰始年間的書家虞和在《論書表》中說:“洎乎漢、魏,鍾***繇***、張***芝***擅美,晉末二王稱英。”右軍書名蓋世於當時,而宋齊之間書學地位最高者則推王獻之。獻之從父學書,天資極高,敏於革新,轉師張芝,而創上下相連的草書,媚妍甚至超過其父,窮微入聖,與其父同稱“二王”。南朝梁陶弘景《與梁武帝論書啟》雲:“比世皆尚子敬書”,“海內非惟不復知有元常,於逸少亦然”。改變這種狀況的是由於梁武帝蕭衍推崇王羲之。他把當時的書學位次由“王獻之——王羲之——鍾繇”轉變為“鍾繇——王羲之——王獻之”,在《觀鍾繇書法十二意》中,蕭衍雲:“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蕭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評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輿論遂定。

  歷史上第一次學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則在唐。唐太宗極度推尊王羲之,不僅廣為收羅王書,且親自為《晉書·王羲之傳》撰讚辭,評鍾繇則“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論獻之則貶其“翰墨之病”,論其他書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輩皆謂“譽過其實”。通過比較,唐太宗認為右軍“盡善盡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從此王羲之在書學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被確立並鞏固下來。宋、元、明、清諸朝學書人,無不尊晉宗“二王”。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帝、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歷代書學名家無不皈依王羲之。清代雖以碑學打破帖學的範圍,但王羲之的書聖地位仍未動搖。“書聖”、“墨皇”雖有“聖化”之嫌,但世代名家、鉅子,通過比較、揣摩,無不心悅誠服,推崇備至。

  中國書史上雖推崇王羲之為“書聖”,但並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聖像,而只是看作中華文化中書藝創造的“盡善盡美”的象徵。事物永遠是發展的、前進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時代到達“盡善盡美”的頂峰,這一“聖像”必將召喚後來者在各自的時代去登攀新的書藝頂峰。

  

  永和九年,有一群文人逸士相聚在會稽山上的蘭亭旁,那裡有流觴曲水,也有文人雅士的隨興之作,其中有一個人,為文人們寫的詩歌作了一篇序,史稱《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而寫下這篇序的,就是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

  王羲之在書法上的造詣極高,他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於一身,刻苦鑽研,其書法自成一家,對後世也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曾經有一個入木三分的典故,就是出自王羲之。王羲之出身於魏晉名門,從小便習得書法,七歲就已經嶄露頭角。傳說有一次晉帝要到北郊去祭祀,就叫王羲之把祝詞寫在木板上,然後派工人去雕刻。可是刻字工人在雕刻的時候削了一層又一層,直到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可見他的筆力之雄勁,其技藝之爐火純青。只是可惜王羲之的真跡早已不存於世,後世流傳的都是後人所描摹的。

  王羲之從小就學習書法,師從晉代著名書法家衛夫人,而衛夫人師承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鍾繇,她將鍾繇之法和她自己鑽研多年的技法都傳授給了王羲之,所以自小就有名師引路,也是他能夠成為“書聖”的重要原因。當代的留美書法新秀劉鐸就曾稱讚王羲之的書法“好字唯之”,這裡的“之”指的就是王羲之。所謂術業有專攻,王羲之在書法方面確實稱得上是“專攻”了。

  王羲之作為一個書法家,他不同於那些沉迷於書房的文人,他經常出去遊玩,並且從不吝嗇自己的書法。他曾經為了幫一個老奶奶賣扇子而提筆在每把扇子上寫上幾個大字,結果果真老奶奶的扇子一下子就一掃而空了。王羲之愛鵝,他覺得養鵝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從鵝的形態中悟出一些書法的道理。有一次他出去遊玩看到了一群很漂亮的白鵝,於是找到了飼養那群鵝的道士想要買鵝,道士看到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王羲之要買鵝,於是抓住機會提出要王羲之抄一部《黃庭經》送給他,然後就把這些鵝都送給王羲之,王羲之二話不說就答應了,於是就成就了書成換白鵝的佳話。

  魏晉時期的名人大多都有一些趣事,王羲之也不例外。後世所說的“東床快婿”最初指的就是王羲之。在他16歲時,太尉郗鑑想要為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夫婿,他聽說丞相王導家子弟眾多,且個個都才貌雙全,於是這一天他就讓心腹管家帶著厚禮去到了王導家。而王府的子弟聽說郗太尉要來挑選女婿之後都急急忙忙打扮了一番才出來相見,可是一數卻發現少了一個人,於是王府管家便領著郗府管家來到了東邊的書房裡,只見東床上有一個袒腹仰臥的年輕人,對於太尉擇婿一事絲毫不在意。郗府管家回去之後對郗鑑說,“王府年輕的公子有二十來人,聽說您要擇婿,都爭先恐後,只有一個人無動於衷,在東床袒腹仰臥”。郗鑑一聽,立馬拍手說道“我要找的就是這樣的人!”於是馬上去到王府見到了那個年輕人,發現他既文雅又豁達,不慕名利,於是當即下了聘禮,選擇他為快婿,而這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年輕人就是王羲之。

  魏晉時期是一個很瀟灑的年代,很多文人逸士的傳世佳話都出自那個時期,只是那個時期早已過去,但是文人們的風采卻依舊存留在世上。都說見其字如見其人,雖然我們已經見不到王羲之的真跡了,但他的瀟灑俊逸卻從未消失,不僅是指他飄逸的書法,更是他豁達的為人和超凡的修養。

  王羲之的書法特點

  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遊浮雲,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緻、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總之,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誌著書法家不僅發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於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雲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蘭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後妍美勁健之體,創楷、行、草之典範,後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蒐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