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欣賞

  書法藝術的美不僅是章法、結構、線條、墨色之美,而是在於書法家內心情感的表達,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學習書法的方法

  學書法主要靠引導。靠字帖引導和老師引導。學書一般經過選帖、讀帖、摹帖 、臨帖、出帖、集字創作、創作步驟。

  1、選帖

  臨摹時選帖很重要。選帖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選古代書法家的代表作,二是所選字帖要與自已的情趣相契,書壇對選什麼帖入門眾說紛紜。一般主張先臨正書***篆、隸、楷***書體。因為它們講究筆法,而且點畫清晰,易於掌握。行、草書結體變化較大,運筆複雜,初學者難於掌握。在篆、隸、楷三種這種書體中,一般又以楷書、隸書入手為多,楷書可選歐陽詢《九成宮》,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顏真卿《勤禮碑》、《麻姑仙壇記》,柳公權《玄祕塔》、《神策軍碑》等。這些唐代楷書法度森嚴,結體端莊,從筆法,結字法來看十分完美,且碑石清晰,字形完整,利於初學;隸書右選用《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禮器碑》、《乙英碑》等,這些漢碑古樸端莊,容易入門。

  2、讀帖

  選好字帖後,不應急於動筆臨,而要先仔細看帖,分析字的特點,這叫“讀帖”。讀帖可先察用筆,即它的起筆、收筆,藏鋒、露鋒以及中側粗細,轉折提按等特點,再看筆畫的筆勢,結字的正側,向背、疏密、大小的特點,然後再分析一下字與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空白關係,從用筆、結字、章法三個方面層層深入,反覆揣摩,然後再臨寫。在寫的過程中要力爭能將其特點反映出來。讀帖中分析得越仔細,理解得越深刻,動筆時就會反映得越全面。

  3、摹帖

  摹帖是將半透明的紙,如拷貝紙或油光紙等蒙在字帖上,將字的輪廓線用細筆鉤描下來,稱雙鉤本;如在輪廓線內再填內墨,稱為雙鉤填廓本。這原是古人用來複製法帖的一種手段,後來初學者了有直接在蒙紙上按帖摹寫的,稱之為“描紅”。摹帖易得字形,是臨帖的輔助手段。對學齡兒童來說此法是入門的種方法,但對感覺較好的學書者來說,一般不用此法。不過,在臨帖時遇到個別難寫的字,寫了多遍以後仍然感到有差距,則不妨用摹帖的辦法先寫一遍,然後再徒手臨寫,將會有助於進展。

  4、臨帖

  臨帖分為對臨、背臨和意臨三種。“對臨”是指臨帖時邊看字帖邊完寫,看一筆寫一筆或看一個偏旁寫一個偏旁。臨帖時要求點畫的用筆及結字的態勢儘可能形似,使所寫的字與原帖接近。臨一定要遵守“一看二寫三對照”的原則,即先認真看字帖,對所要寫的字的筆畫、筆法、結構特點加以分析、記憶,然後再寫。寫完後要將年寫的字與字帖中的字進行對照,比出不足,然後再寫。每個字臨寫三遍即可,絕對不能只臨一啟遍而不對照,也不宜一個字臨數十次,這樣會感到厭倦。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可逐漸減少寫一個字的看帖次數,直到看一次寫一個字,最後甚至不看帖揹著寫,這叫“背臨”。通過較長時間的對臨、背臨,做到形準神完,形神兼備,則可進入“意臨”,即用遺貌取神的辦法臨帖,使臨作與原帖相比在“似與不似之間”。這種臨習實際上已加入了自己的觀點。

  5、出帖

  經過對字帖反覆臨摹後,對此帖的形神均已基本掌握以後,可換同一型別的字帖繼續臨習,以鞏固學到的技法和造型能力。待這一系統的技法熟悉以後,再轉益多師,學別的型別的字帖。這是由初級的“入帖”向高階的“出帖”階段的過渡。入帖得技法,出帖得已貌,誠如清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說的:“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別。入他神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先要入,後再出。古人云:“入帖難,出帖更難。”出帖需要有對古人多種風格流派佳作的“入帖”為基礎,再加上對多種書體的摹習,以獲得變通的能力,從而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