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的記憶方法

  初中歷史需要識記的知識很多,而記憶方法則是加快事物反映的必要手段。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關於初中歷史知識的記憶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初中歷史記憶法

  1內容濃縮法。

  就是根據材料主幹,將其內容的精華和核心進行高度壓縮或分解,用最簡單、最本質、最概括的文字表達出來。如中國古代史的井田制,可將其內容濃縮為:“國王所有,諸侯享用,奴隸耕作,形似‘井’字”。或者進一步濃縮為:“王有、侯用、奴耕、井形”。這樣記憶的好處是在需要回憶這段內容時,只要酌情在每段話上“添枝加葉”就可以了。內容濃縮法需要積極地思維和辛勤地篩選,只有這樣,才能把精華提煉出來。在濃縮的過程中,刪繁就簡,擇精選萃,使知識在數量上大幅度減少,在質量上成倍增長,顯著地提高記憶效率。

  2字頭濃縮法。

  就是將每句話、短語或詞的字頭提出並按順序串聯起來進行記憶。字頭濃縮法在識記中形成知識結構的整體縮影,特點在記憶較多的人名、地名時能發揮良好的效果。如記憶絲綢之路中幾個地名,可將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亞、大秦等提取濃縮為:“長河新,安西大”。

  3數字濃縮法。

  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經過高度歸納,將歷史知識概括成數字來進行記憶。如隋朝大運河的有關內容,可用一、二、三、四、五、六進行歸納和記憶,即:“一條大動脈,二百萬人開鑿,三點涿郡、餘杭、洛陽,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六省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

  4口訣濃縮法。

  就是以整齊押韻的句式概括出所要記憶的內容,形式上近於順口溜,內容上極其概括,然後實行強化記憶。應用時根據口訣進行聯想展開,達到準確全面記憶的目的。口訣濃縮法簡單有趣,但是在開始時需動一番腦筋,把識記材料編成生動有趣甚至有韻味的口訣,這是要下點功夫的,不過,一經編好,便終生難忘了。如我國封建朝代歌:戰國秦朝和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國,遼寧夏金元明清;統一王朝共九個,餘為分裂各政權。

  1縱向聯想記憶法。

  這是按照歷史事件發展時間的先後順序,按照事物內部因果聯絡為特徵的記憶方法。“縱向聯想記憶法”的要點是緊緊抓住“原因”和“結果”,“本原”與“表象”諸項,把它們之間的聯絡扭合在一起,從而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說明歷史現象的本質,瞭解歷史事件前因後果和來龍去脈。這不但能使我們弄清楚歷史事件的內在關係,理清歷史事件的規律,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而且很有利於掌握知識,鞏固記憶。

  2橫向聯想記憶法。

  運用這種記憶法是通過把握同一歷史時期不同性質歷史事件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聯絡,以達到記憶效果的方法。橫向聯想記憶法的要點是抓住其中一項內容為基本點,左右聯想,推及其餘。這能從橫向形成知識結構體系,把知識結構的體系輸入大腦,概念明晰,印象深刻,記憶牢固,應用方便,隨時可以再現知識結構體系資訊。

  3相似聯想記憶法。

  歷史的發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很多歷史事件其發生、發展、特點極為相似。這種相似是客觀事物的某種聯絡,相似聯想記憶法是反映客觀事物這種聯絡的方法。相似聯想絕不是等同聯想,把它們等同起來是錯誤的。這種方法的基本點是“相似之處”,從同類事物中找到相似之處,再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形成同類問題知識異同的記憶網路結構,印象深刻,不僅容易記住,而且記憶比較牢固。

  4相反聯想記憶法。

  這種方法著眼於歷史事物的對立點,也就是說由對某一事物的思維記憶,引起對它有相反特點事物的思維記憶。對立物是鮮明的,所以運用相反聯想來記憶歷史知識是鞏固的,能夠運用相反聯想於教學實踐,有利於鞏固記憶。例如從林則徐的主張禁菸聯想到穆章阿等反對禁菸;從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率軍英勇抗英聯想到琦善、奕山、奕經、牛鑑等破壞人民和愛國官兵抗英鬥爭的情形,在頭腦中形成正反的鮮明對比。

  聯想記憶法記憶初中歷史

  1依據時代的聯想。

  心理學把因時間相關的聯想叫作接近聯想。根據它,可以將年代作支點,通過某一史事的時間,聯想到有關的歷史事件。這種方法,大別之有三種:

  ①同時聯想法:這是一種把發生在同一年代的史事結合起來聯想的方法。通過“歷史大事年代”,可以看到許多這類史事。如由16彼得一世開始獨掌大權,就可聯想英國通過《權利法案》和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史事。其作用,可對史事作橫向比較,以發現不同地區的發展動向。

  ②近時聯想法:這是一種把時間相近的史事連線起來聯想的方法。如義和團運動的年代,可先複習甲午中日戰爭的時間,再聯想四年後的戊戌變法,然後又聯想到“兩年後”。

  ③時距聯想法:這是一種利用史事發生時間距離相等的偶合來進行聯想的方法。如16英國制訂《權利法案》、17法國人民攻佔巴士底獄、18第二國際成立,是百年為距的例子。這種方法,能夠提高歷史知識的熟記程度。

  2依據地點的聯想。

  把空間上有關聯的現象連線起來回憶。這類聯想,因支點不同,也可分為三種:

  ①同地聯想法:它以同一地點為基礎,聯想不同時代發生的史事。如北京,聯想的史事,包括郭守敬開鑿通惠河、元朝大都繁榮景象、明初營建北京、李自成攻佔北京等等。這樣聯想,既可掌握有關的歷史知識,又能瞭解該地的歷史發展概況。

  ②類似地點聯想法:它以同類地點為基礎,以聯想相關的歷史事件。如三國時期的都城,提及魏都洛陽,就聯想到蜀都成都,以及吳都建業。又如兩宋都城,在說到南宋臨安時,就可能聯想到北宋的東京。這樣聯想,可以將同類歷史現象展示出來。

  ③空間移進聯想法:它以史事發生地點的移動變化為基礎,聯想相關史事的發展過程。如紅巾軍起義的主要過程,可以將潁州起義、毫州建宋和汴梁定都提出來聯想,以揭示其發展趨勢。這種方法,可結合歷史地圖複習時使用,有助於相關史實內在聯絡的展現。

  3依據人物的聯想。

  按照歷史人物的成敗、得失、功過、是非,可以將這類聯想分為兩種:

  ①人物活動歸類聯想法:一個歷史人物,如教材記述其史蹟較多,就可依託其人歸類聯想其事。一生活動性質一貫的如李大釗,他參加新文化運動,領導“五四”運動,籌建共產黨和第一次國共合作,這些史事就可以他為基點進行聯想。有些歷史人物功過並存,這就需要分類進行聯想,以便給以正確評價;如左宗棠,他鎮壓過太平天國和捻軍,但又參與洋務運動和收復新疆,就應用這種方法聯想。

  ②人物活動類比聯想法:不同的歷史人物,可能活動相同或類似,可能作用一樣或相反,於是就有連線起來進行類比聯想的可能。如通過玻利瓦爾活動的作用,也就可以聯想到聖馬丁的事蹟。再如辛亥革命準備時期的孫中山和康有為,他們的活動是沿著不同軌跡行進的,回憶時自然應當採用對比聯想的方法。

  4依據史事的聯想。

  從史事內容著眼聯想,有類似定律、對比定律,以及因果關係為基礎的因果定律。現分述如下:

  ①類似事件聯想法:這是一種以某事引起對與之相同、相似或相近史事進行聯想的方法。如納西比戰役、薩拉託加戰役、瓦爾密戰役和阿亞庫巧戰役之間的聯想,就是以其各自所處的關鍵地位所決定的。這樣聯想,有助於對歷史事件共同特徵的認識。

  ②對比事件聯想法:這是一種將相反或相異史事連線起來回憶的聯想方法。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俄國十月革命的聯想是相反史事之例,對比的結果可以擺明因階級屬性不同而產生的特徵。中國戊戌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聯想可以看作同中有異史事之例,對比以後可以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

  ③因果事件聯想法:這是一種從史事因果關係入手的聯想方法。史事之間,存在著因此之故與緊密相承的關係,務必要同在此之後和區域相連區別開來。由於這種關係在不同領域史事之間存在,所以聯想就有經濟——政治型、政治——文化型、軍事——政治型、經濟——軍事型等的不同。就具體史事來說,它有產生的原因,又導致一定結果,因而既是結果又是原因,於是聯想時就會形成如下的思路鏈環:“原因——結果【原因】——【結果】”。這些,在進行因果聯想時,都是應予注意的。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

  1、要善於歸納。歸納是指將眾多的或零散的歷史知識,按其同類進行梳理,可長可短,並不一定非依賴老師。成績好的學生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善於"自得其法"上面,歸納的好,條理清晰,棄繁就簡,效果自然就不尋常。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介紹唐文化的這一內容時,有學生製作了下面一個簡表。

  這樣全新的組合,形成了新的知識結構體系,學生能夠全面準確地掌握這一段歷史知識。

  2、要理清線索。要求學生在看書時,通過對課本的歸類,理出課本內容的縱橫線索,形成知識網路,這種網路可以是整個中國歷史或世界歷史,也可分階段地整理知識網路。如世界歷史中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關係史中美國霸權政策,關聯很多國家和地區,跨時半個世紀,是重點內容,又是複習中的一個難點,如果按大事線索,製作下面這樣一個簡單的圖示,就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3、要會看書。中考歷史內容廣泛,涉及世界和中國的古、近、現代歷史,死記硬背那些條條框框,乾巴巴的歷史知識,不如從巨集觀的角度把握,則事半功倍,這裡要求的學生會看書,是融會貫通地看,而不是走馬觀花似地瞧:

  1.看標題,目的是為了尋找線索,瞭解每一課的結構;

  2.看標題的提示,尋找課本中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點;

  3.看課內和課後思考題,尋找答案或者從課內得到一些啟示,同時還應該做到邊看、邊劃、邊問、邊寫,看內容,劃知識點,找疑問,寫出疑問來,這是對學生複習時的基本要求。

  4、要巧答題目。某年中考題目考到我國對臺政策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決不承諾放棄武力",可不少同學僅答一句"一國兩制"而失分,所以答題時審清題目很重要,避免粗心大意,過於緊張而顧此失彼,答題要緊扣題目簡明扼要,同時注意規範化、時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