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書書法作品

  如果說中國的書法藝術是美麗的大海,那麼草書就是這大海中那朵最令人陶醉的浪花。下面小編帶給大家的是,希望你們喜歡。

  欣賞:

  1

  2

  3

  4

  5

  草書的發展淵源:

  從古到今,草書的典籍異常浩繁。南宋高宗趙構手中的《草書韻典》,又名《草書禮部韻寶》,是編按宋仁宗時所頒《禮部韻略》纂輯,其字形採自古帖,皆趙構一人所書。明神宗朱翊詔輯特頒的《草韻辨體》,是編按《洪武正韻》纂輯。金張天賜《草書韻會》、清陶南望《草韻彙編》等書皆集歷代草書家之字形,全以韻部排字。清石樑集《草字彙》、現代洪鈞陶編《草字編》等書都以偏旁部首為屬部分類編排,便於讀者查詢。不管是韻部分類,還是偏旁分類,皆“採聚群帖,僅便檢尋,省變所因,初未疏解”,其用意在於提倡草書,遺傳名家的手跡作為學習的典範,但充其量只是集字的彙編,對於草書的組織系統及結構規律尚未認識。符號在草書中的作用也未被認知。

  清李濱《草說》十四卷以部首編排前人草字,少數字國以箋註解說,即該書《草書編類序》中所說的疏解。第十五卷著文敘文字之演變,草法之源流。書末附《草書編類》,其中“一筆”“省點”“省戈”“缺左”“刪損”“籍筆”等是例舉草字的刪繁省變之法;“篆變”敘草字借用篆體形勢而立;“起手同”“辨微”“半體同形”等辨疑似之微同。主要欄目“偏旁同文異形”、“偏旁異文同形”則例舉各家之字說明偏旁草書之混亂。此《編類》雖觸及草法之皮毛,亦認識到草法之混亂,但對此狀況卻表現得無能為力。這個時期,儘管草書符號已經形成並在書寫中普遍地使用,但編纂者卻毫無知覺。這個集字時期也就是草書符號的盲知時期。

  我們也看到,在集字時期中還湧動著一股可喜的潮流。宋人佚名撰《草訣百韻歌》***或簡稱《草訣歌》前人偽託王羲之撰***,是編專敘草書作法,以歌訣的形式介紹草書的偏旁結構,朗朗上口,便於記憶,以啟初學。是編雖未言明“符號”,卻把相近的符號***偏旁***以及疑似字加以辨別。如“宀頭無左畔”,“長短分知去”等等。但其中也多有使人惶忽費解處,如“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但是“水”字的草書字形卻無點,僅比“言”字略短一點,造成“水”與“言”無別的錯覺;“左阜頁丁反,右刀寸點彎”,也造成了學者草書字形“阜、貝”無別,“刀、寸”無別的錯誤遂後又多書與之“商討”。首先,明範文明《草訣辨疑》就《草訣百韻歌》舉例所未及者,列舉古代書家其他字例不同寫法進行辨疑,意在告知學者不必拘泥於一法,與《草訣百韻歌》唱了對臺戲。清朱宗文***學古***《草聖匯辨》,取《草訣百韻歌》逐字辨明其誤。汪由敦撰《草訣偏旁辨疑》,則增訂改編《草訣百韻歌》為四百言。民國初,王世鏜曾修訂《草訣百韻歌》作《增改草訣歌》***後又加以刪定,易名《稿訣集字》***,糾前人之失,抒自得之見,並在漢中刻石印行。“以上這些典籍僅供初學,偏旁以例舉,尚未自成系統,正如劉延濤先生所云:“草訣百韻***歌***仍為列舉的,而非系統的。且於草書形聯之微妙變化處,無以闡述。”顯然這時還處於一個實驗性的初知階級。現存最早的書學論文東漢趙壹《非草書》,以及晉索靖《草書勢》、樑蕭衍《草書狀》直到明清草書論著,皆敘書史,敘流變,敘書家未見有論及草書結構及符號者。發現草書構成規律和符號者,于右任為古今第一人。